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項目農業建設的有效載體,是促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的有效途徑,對防范農業自然風險、調節市場“菜籃子”供給、提高農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日漸成為推動南平市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之一。
南平市設施農業發展基本概況
南平市是農業大市,農業生態環境好,發展設施農業大有作為。經過近幾年的有力推進,南平市設施農業目前在數量、產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顯突破。
一是葡萄設施栽培快速推進。近幾年,建陽、建甌、松溪等縣市區葡萄設施栽培發展規模、大棚檔次提升速度加快;二是蔬菜大棚穩健發展。主要在延平、建甌、武夷山等地,有育苗溫棚、反季節控溫大棚等;三是食用菌工廠化設施生產迅猛壯大。順昌海鮮菇工廠化生產速度較快,形成生產、研發、包裝、冷儲、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產業鏈。“順昌海鮮菇”被授予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2016年12月,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依據品牌價值評價有關國家標準,經技術測算審定:地理標志產品“順昌海鮮菇”品牌強度為514,品牌價值為3.63億元。現順昌海鮮菇產銷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市場份額的70%?80%,已成為福建現代農業的特色產業。還有邵武的竹蓀、黑木耳,松溪的杏鮑菇,建陽的茶樹菇等設施農業規模也有長足發展。
存在的問題
閩北設施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受資金、技術、基礎設施和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從設施農業發展水平來看,存在著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不高、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思想認識不足,發展熱情不高。一是發展設施農業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同時也必然伴隨高風險,對于并不富裕而缺乏冒險精神的農民來說,必然會對動輒上萬元的投資心存顧慮;二是在設施農業棚體建設初期,面臨著調地,水、電配套,棚體材料的采購等多種困難,導致農民產生了畏難心理;三是少數農民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遭受了一定的損失,對發展設施農業產生懷疑,也給周圍群眾造成了負面影響。
產業化組織規模小,市場競爭能力弱。目前南平市設施農業發展缺乏規模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輻射帶動,布局零亂,規模較小。經營方式分散單一,與市場對接層次低,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不及時,產品質量低,市場空間狹小,市場競爭力不強,難以形成區域優勢和規模效益。把握市場規律不準確,更多的設施農戶,無法做到高度重視市場導向,把握市場規律不準確,盲目發展產業品種,致使產品豐收無銷路或銷售價格低。合作經濟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和農民對市場信息等了解渠道不暢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科技推廣不普及,成果應用落實不到位。部分農戶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接受并應用設施農業高產栽培技術能力較差,對發展設施農業的政策、技術、信息等理解深度不夠,生產者果蔬栽培管理技術不高,新技術、新成果入戶率和到位率低,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的福州、廈門、泉州設施農業發展相比,閩北設施農業的發展水平只是剛剛起步階段,很多要素發展還不成熟。
資金投入不足,發展速度緩慢。設施農業的投入較高,而農民總體收入水平不高,積累的農業發展資金不足,上級給予的專項扶持資金又有限,沒有貸款扶持僅僅依靠農戶自籌難度很大。可以說,資金短缺、貸款難,已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癥結所在,抑制了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從而制約了設施農業在閩北發展步伐。
發展設施農業的對策建議
搞好規劃,科學有序地做好土地流轉。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做好規劃,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引領全市設施農業生產向建設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銷售市場化的方向發展。積極推進土地流轉,變零星布局為成片建設,主管部門要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幫助農民解決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問題,積極穩健地推進專業村鎮的發展。鼓勵農村兩委、鄉村能人帶頭搞設施農業,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立專業合作社,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廣泛宣傳動員,轉變發展觀念。發展設施農業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主體作用的發揮。采取靈活方式引導農民觀念轉變。可采取召開會議、舉辦講座、組織觀摩、入戶動員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設施農業的優點和好處,用身邊的事例啟發、引導群眾。還要從資金、技術上等多方面支持農民,激發農民的參與熱情,調動群眾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使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投身到設施農業建設中。
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投資機制。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要堅持“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和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原則,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部門配合、配套完善基礎設施,集成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組織成立產銷合作組織、健全完善營銷服務保障體系等多種措施,加快標準化示范點建設,提高示范點規模化生產經營水平、機械化設施應用水平和單位面積生產效益。鼓勵金融機構以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抵押向農戶或合作社發放大額貸款,并針對農民在從事設施農業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風險開展保險業務,為設施農業的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樹立品牌及龍頭意識,促進設施農業規模化發展。品牌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設施農業生產的同時,要積極推廣無公害栽培技術,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登記,提升設施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質量搶占市場。要著力培養龍頭企業,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優勢、有特色、前景好的設施生產骨干龍頭企業和生產大戶,發揮其對產業的帶動作用。鼓勵企業投資設施農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組織體系,擴張設施農業規模,實現規模化生產。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借助外力促發展。把招商引資作為設施農業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以優惠政策招商。繼續執行已出臺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來閩北投資,如南平的潤農生機農業、武夷山的永真農業。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通過綜合招商和小分隊招商、產業招商與專業園區招商,搭建有效招商平臺。適時組織到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開展農業招商活動,借助外埠資金推動南平市設施農業發展。
加強技術服務,推廣先進科學種植技術。通過現場觀摩、現場指導、結對幫扶等方式,重點圍繞品種、育苗、平衡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綠色潔凈生產技術給農戶進行現場培訓。農技人員深入村組針對設施農業生產實際,制定技術服務方案,指導農戶按照標準化技術規程,集成組裝綜合技術,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手把手地培訓,面對面地指導,使農戶掌握技術要領,切實幫助農戶解決設施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農業局市場與信息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