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生豬產業鏈
美國是全球生豬養殖和消費第二大國,其生豬規模化養殖及生豬期貨的發展過程都早于我國很多年。2015年,美國生豬年末存欄量6839萬頭,年出欄11541萬頭,豬肉產量1112萬噸,豬肉消費量937萬噸,生豬產業規模可見一斑。而目前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ME)的瘦肉豬期貨目前每日交易量在3萬手左右,交易額約7億美元。對應的期權合約成交量在5000手左右,是世界生豬品種期貨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躍的國家。
生豬產業鏈主要包括生產、屠宰加工和消費三個環節。
生產環節又可細分為飼料、獸藥動保和養殖三個行業。美國生豬養殖環節分工十分專業,根據豬的生長周期將其分為種豬培育、仔豬哺育、育肥豬(用于屠宰的商品肥豬)喂養分階段專業化飼養,僅保留了少部分傳統的“繁育一體化”的養殖方式。養殖環節的上游飼料供應主要由飼料產業集中程度很高的幾家大型飼料企業控制。獸藥動保環節,美國有專門的獸醫服務公司,一般服務于多家養殖場,進行計算機化管理,生豬疫苗動保行業的集中度很高。如美國的Zoitis、Elanco+Novartis、Merk(MSD)等公司在美國,乃至全球的市場份額占比都很高。
屠宰加工環節,隨著美國生豬規模化變革,生豬屠宰加工企業紛紛進行了縱向整合。向后以合同生產方式向大型養殖場協議采購或自行投資建設及收購養殖場,進行縱向一體化擴張。同時橫向并購整合,成為行業超級龍頭企業,如Smithfield Foods、Tyson、JBS S/A等。
消費環節,美國肉類消費數據顯示,雞肉和牛肉消費占比較大,豬肉消費量在肉類消費居第三,近幾年其消費量保持穩定小幅增長。在豬肉消費環節,美國豬肉的消費方式主要包括:居家消費,該部分消費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78%;家庭外的消費,指的是食品服務行業的消費,包括餐館和食品供應商,涉及將加工豬肉產品供給商業性質的代理機構等,如大學、公司、醫院和相關機構等。該部分消費中,餐館消費量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17%,食品供應商到各個機構消費量占到全美豬肉消費量的5%。
從整體上來說,美國生豬產業鏈發展完善,運行比較穩定,有以下特點:政府很少干預畜牧產業,生豬產業市場化程度高;物流專業化程度高,肉產品質量穩定;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利益分配相對公平,產業專業化壁壘值高,各參與主體進入退出難度大。
美國生豬產業發展歷程
主要的生豬養殖品種
美國生豬養殖品種主要包括:貝克夏(Berkshire)、漢普夏(Hampshire)、長白(Landrace)、約克夏(York shire)和杜洛克(Du roc)等。我國生豬種業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至今,豬種變化經歷了由“脂用型”向“極品瘦肉型”轉變的過程,目前國內以自國外引進的大白、長白、杜洛克三大品種的雜交豬為主要養殖品種。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快引進品種本土化及本土生豬品種改良的進度,我國的生豬育種業也在朝著規范化、電子化的道路發展,產業技術也不斷得到升級。
美國生豬產業發展階段
美國生豬產業發展歷程按照其養殖規模化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啟動期,養殖場數量急劇減少的階段;(2)規模養殖場迅速擴張的階段;(3)規模化進程減速,但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仍在穩步上升的階段。
第一階段,啟動期,在20世紀70—80年代,主要特征是養殖場數量的急劇減少。這一時期的養殖場數由 65 萬銳減至 30 萬左右,降幅達 50%以上。生豬存欄總量大幅減少至歷史最低點約5100 萬頭,降幅達 24%。在這一階段,由于在養殖成本、生產品質以及國家政策方面并無太大優勢,小規模的養殖戶加速退出,規模養殖的苗頭初步彰顯,場均存欄由87頭左右顯著提升至近150頭,增長近2倍。
第二階段,加速期,在20世紀90年代,這一期間,存欄量超過5000頭的大型養殖場開始涌現,主要特征是養殖場規模的迅速擴張。養殖場數由 1989 年的 30 萬戶再度大規模減少至2000 年的 8.6 萬戶,降幅近70%,而生豬存欄總量一直維持在較為穩定的水平。但從不同規模養殖場的出欄量占比來看,1988年出欄量1000頭以下的養殖場占總出欄的32%,而出欄量在50000頭以上的占比只有7%。到了2010年,養殖規模進一步提升,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養殖場出欄量占比下降到2%左右,相應的出欄量在500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場出欄量占比上升到51%。
第三階段,減速期,21世紀以后,規模化進程相對減速,但大規模養殖場數量和存欄比重仍在穩步上升。生豬養殖場的數量由 8.6 萬戶緩慢下降至7 萬戶左右,規模化后的美國生豬存欄總量維持在6000 萬頭左右,整體波動幅度不超過 10%。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為了保持成本優勢,且保證生豬采購的貨源穩定性和高品質,開始通過合同生產方式向大型養殖場協議采購,或自行縱向一體化擴張。這一階段生豬產業鏈各環節企業也通過向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方式,實踐自行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養殖技術的發展和養殖場的專業化發展
美國養殖業規模化變革中,生豬養殖技術對其起到了助推作用,提高了豬場養殖效率。人工授精技術在改善存欄豬的品種結構與豬種資源、增加繁殖母豬的配種成功率方面就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1990年該技術僅在7%的養豬場應用,到2000年這一比例增長到23%,2006年達到40%,且PSY(PSY是指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斷奶活仔豬頭數,是衡量豬場效益和母豬繁殖成績的重要指標)和出欄體重(豬場出售肥豬時的體重)都有明顯提高。目前美國生豬養殖場繁殖商品豬的方式超過99.9%是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我國人工授精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主產區人工授精達85%以上。但我國生豬養殖中小養殖戶占比較大,人工授精技術多使用傳統方式,傳統人工授精技術會浪費約1/3精液量,時間成本也比較高。國外采用子宮內人工輸精新技術,子宮內輸精新技術是將輸精管穿過子宮頸進入子宮體輸精,可以減少精液回流的浪費,減少每次輸精的精液量,從而降低種豬成本。在減少配種花費時間的同時,能增加母豬受孕率和產仔數,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益。
隨著生豬養殖技術的不斷變革應用,美國豬場養殖效益不斷提高。90年代時,新技術應用范圍小,全美豬場PSY平均水平13頭,到2000年PSY水平增加至16頭,2012年以后隨著新技術大范圍應用,全美豬場PSY平均水平超過20頭,單窩產仔數超過10頭。
美生豬交易市場所交易的生豬均重在180 -210磅/頭之間(即160?190斤/頭),均重變化偏穩小幅增加,相對于我國生豬交易的均重普遍偏小。我國生豬出欄均重普遍在180?280斤之間,在豬價良好或者每年春節前這一階段,交易均重在280斤以上的生豬數量更多。不論是生豬出欄均重變化情況還是喂養周期,相對國外都比較大。
生豬養殖規模化的不斷推進,也促進了養殖場的專業化發展。美國傳統的養殖場大都屬于育繁一體化模式,從種豬繁殖到育肥豬出欄全程參與。規模化的養殖場更多依據生豬的成長周期實行專業分工,不同養殖環節獨立經營。根據生豬的生長周期,生豬飼養可分為3個不同的階段:繁殖(Farrow)——仔豬哺育(Feeding)——育肥豬飼養(Finish),并依此相應設立專業的種豬選育場、仔豬哺育場及育肥豬飼養場。
美國生豬養殖經歷了從傳統“出生——出欄”的“一條龍”養殖模式轉變到生豬特定階段專業化的、集約化的、穩定訂單的聯盟養殖模式。依據生豬養殖的年齡階段劃分,可以將養豬場分成為:初生——斷奶、斷奶——育肥、初生——育肥、育肥——出欄和初生——出欄等5種類型。
美國的“豬周期”
我們所講的“豬周期”,指的是豬價波動的周期。美國生豬現貨交易市場參考價格是使用的美國瘦肉豬指數(Lean Hog Index),該指數由CME(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負責編制和發布,CME使用數據源是來自美國農業部下屬部門美國農業銷售局向美國生豬屠宰加工企業每日采集,并由美國農業銷售局統計匯總發布在其官網。CME計算的是被屠宰的閹割公豬和小母豬平均凈價的兩日加權平均值。
美國生豬養殖在規模化發展過程中,豬價也存在周期性波動,而且歷史上的豬價波動比較大。離我們最近的四輪豬周期,就是在生豬規模化變化、產能波動、疫病、環保、經濟、替代品等因素影響下產生。從維持時間和價格波動幅度看,美國生豬產業因其規模化發展,雖然豬周期依然存在,但每一輪周期維持時間在拉長,因此豬價波動的頻率降低,且價格波動在減弱。
生豬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生豬養殖年產值隨之大幅波動,而非穩定增長。1998年12月—2002年9月這一階段,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34%。2002年9月—2008年1月這一階段,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55%。2008年1月—2015年12月這一階段生豬年產值最低值到最高值波動達到83%。
豬價格大幅波動對全產業鏈覆蓋的龍頭企業的收入影響比較小,美國SFD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經歷了一系列收購和整合,公司生產覆蓋生豬全產業鏈,競爭力強勁,經營效益優良,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加工商。公司歷史財務數據顯示在豬價大幅漲跌時,下游豬肉加工環節、上游飼料原料和中游生豬飼養環節相互配合,降低了因豬價大幅波動造成收入不穩定的影響,其公司營收基本呈穩定增長態勢。
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發展水平都比較高,飼料原料價格整體都比我國低,因此生豬養殖效益好于我國。目前,飼料成本仍然是生豬養殖成本中最主要的生產投入,美國飼料成本在養殖成本中比重在33%左右,玉米和豆粕的價格的變動對豬周期同樣產生著重要影響。例如,2007年和2008年美國玉米豆粕都有很大幅上漲,但是國內豬價漲幅較小,養殖利潤增幅較小,因此之后出現能繁母豬大量淘汰。2010年—2014年玉米豆粕價格漲幅同樣很大,飼料成本增加,疫病和產能低導致生豬供應下降,這一時期豬價漲幅較大,生豬產能恢復加速,導致2014年美國能繁母豬存欄增加。2015年以來,美國飼料原料市場保持弱勢格局,美國生豬養殖大型企業擴產在加速。可見飼料價格對生豬產業的作用不容小覷。
美國生豬期貨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生豬養殖業主要以家庭散養為主。由于生豬養殖存在天然周期,生豬價格呈現出周期性波動,即“豬周期”。養豬企業因生豬價格波動帶來的利潤伸縮而承受巨大風險,飼料生產加工企業也因此受到較大影響,大幅增加了企業的運營風險和運營成本。由于各個產業鏈條的發展缺乏穩定健康的因素,美國養豬業因而發展較為緩慢,因此生豬產業經營者迫切需要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為此,生豬產業經營者、政府管理部門(牲畜管理委員會)和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始研究牲畜類期貨產品,目標是為牲畜經營者提供有效的市場風險管理工具。
美國生豬期貨發展階段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美國生豬期貨市場初步發育時期(20世紀60—80年代)。1961年CME推出冷凍豬腩期貨合約,以實物形式交割。這一時期交割倉庫擁有現代化冷凍設備,同時物流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為解決牲畜類商品不耐長時間儲藏的問題,1966 年,CME開始交易活豬期貨,最小交易單位30000lb1(1lb=0.454kg),交割形式為實物交割。1970—1979年美國豬肉批發商利用生豬期貨市場套期保值效果發現,美國生豬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高度相關,生豬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得到較大程度體現。
第二階段:美國生豬期貨市場震蕩期(20世紀80?90年代)。隨著美國生豬養殖業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生豬標準化生產的70%的生豬質量能達到CME交割標準,由于參與套保的資金能獲得更高資信評級方便信貸,吸引了更多生豬產業經營者進入期貨市場參與套保。但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美國生豬期貨市場出現較大震蕩,交易量出現下滑,生豬期貨套保遭到質疑。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一階段生豬現貨市場發生了較多變化:(1)豬場數量快速下降,存欄量1000頭以上規模豬場出欄生豬占比由34%上升至65%,豬場數量由43萬戶降到不足20萬戶。(2)豬肉交易流程發生顯著變化,20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物流配送技術和倉儲設施顯著提高,更多豬胴體不再通過批發市場進行中轉交易,而是直接運往肉類加工商,1981年之后的十余年,批發市場成交量持續下降。(3)現貨交易由活體定價轉變為豬胴體瘦肉率定價,但是生豬期貨仍以整豬為交易單位,并且規定在指定批發市場進行實物交割。這些變化說明生豬期貨市場沒有適應現貨市場發展的需要,所以才導致生豬期貨交易量下降。
第三階段:美國生豬期貨市場平穩發展期(20世紀末至今)。20世紀末期以來,為適應美國生豬現貨市場發展,生豬期貨市場也“與時俱進”,做了相應調整:將1996年活豬期貨改為瘦肉豬期貨合約,交割標的由活體豬改為瘦肉豬胴體;合約中止于交割月第十個交易日,且最后2個交易日無價格波動限制;1997年2月,交割方式也改為更方便的現金結算。這些舉措都對生豬產業在新時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隨著CME對瘦肉期貨合約不斷改進,其交易量不斷上升,目前CME的瘦肉豬期貨成交量排在CME上市交易的畜產品中第二位,僅次于活牛。
(文章來源 :神農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