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村民小樓,村子一天天發生變化,貴州夢潤集團董事長張明富更加確信:當初返鄉創業的決定是正確的。
返回家鄉
帶領村民發展鵪鶉養殖產業
56歲的張明富出生于遵義山區一戶貧困家庭。17歲那年,母親身患重病,家里一貧如洗,欠下巨額債務。1980年,18歲的張明富輟學回家,南下廣東打工。憑著一股吃苦耐勞的勁兒,20世紀90年代初,張明富在廣東順德一家家具廠從漆工做到技術骨干,月工資3000元。
日子好起來了,可張明富還是高興不起來。“身在城市,總想著在家鄉開山辟路的場景。”1991年,懷著對家鄉的思念與帶領親友們致富的決心,張明富揣著打工攢下的6萬元錢回鄉創業。
1998年,積攢了近300萬元資金的張明富。“一人富不算富,要帶大家謀出路。”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他,選擇回村辦化妝品廠。
租廠房、買設備,貴州夢麗雅化妝品廠開工了。沒幾年,“夢潤”洗護產品逐漸走入農村千家萬戶,到2003年,僅廠里的運貨車就有40多輛。
生意順風順水,張明富卻一直在謀劃怎么帶動更多鄉親們一起致富。2004年,團澤鎮鵪鶉養殖產業因經營管理不善,養殖戶大多虧得血本無歸。
“老張,你是村里的能人,得帶著大家渡過難關啊。”一位村民說。張明富二話不說接過了重擔。“不僅干,還得干好。”張明富接手后加大投資,建飼料廠,搞產品深加工。
張明富硬是自己投資,在村里建起1萬平方米鵪鶉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年加工2000噸鵪鶉肉蛋的現代化深加工生產線等,帶動大坎村及周圍上萬農戶養殖鵪鶉、種植鵪鶉專用飼料作物……
激勵帶動
吸引更多年輕人建設家鄉
張明富成了返鄉創業成功的典范,但他心里想的卻是如何帶領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在他的帶動激勵下,原先認為在農村沒有發展前景的年輕人,紛紛選擇回鄉創業就業。
32歲的張曉輝,17歲時想要逃離農村,到浙江、上海等地務工。2016年春節返鄉,看到家鄉大變,聽到村民談論著張明富的創業經歷,內心很受震動。隨后他辭去工作,帶著近200萬元資金回到鎮上搞起了“山林雞”養殖,市場前景良好。
村子的發展還要靠大家努力。這5年來,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鄉創業就業,不少人成了帶動地方發展的“小老板”。
“在農村開工廠、辦企業,更能樹立農民的發展信心、強化農村造血功能。”張明富說,村子能發展,企業能辦好,與各級黨委政府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重視和大力支持分不開。
遵義匯川區委辦政研室主任冉娟介紹,匯川區通過“培育一批好典型、出臺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組好平臺、實施一批好項目、打造一方好環境”的五個一舉措,積極探索支持農民工創業創新的有效路徑。同時,當地制定出臺了《匯川區關于做好農民工工作的實施意見》等18個相關優惠政策,切實從政策層面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2013年以來,已兌現創業獎勵、場租補貼596.4萬元,直接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852人。
統計顯示,目前全區共有返鄉創業農民工近9000人,占返鄉農民工的58%,累計帶動就業人數2萬多人。2017年6月,匯川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