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人口180多萬。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安徽省專用品牌糧食試點縣、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近年來,太和縣圍繞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以投入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質量安全標準化為主線,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建立了“經營主體小循環、示范園區中循環、縣域單元大循環”的生態產業化模式。
經營主體小循環模式
經營主體生態小循環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畜—沼—糧”循環養殖模式
模式概要:對牲畜養殖環節所產生的糞尿進行集中排放,發酵后干濕分離,干物質做成有機肥,濕物質直接通過導管引入田間,以此培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效益:糞尿通過無害化處理,變成固態和液態有機肥,可以培肥地力,降低化肥使用量,減少投入成本,實現節本增效;種養結合,以養促種,生態循環,實現綠色增效;可推廣、可復制,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適宜區域:牲畜養殖比較集中的區域或者是生豬養殖大縣。
“林—禽—草”循環養殖模式
模式概要:林下生態養殖是在飼養環境好,無污染的林地條件下,通過林間種植優質牧草,養殖食草畜禽,畜禽采食林下昆蟲,減少草地和林地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畜禽排泄物還可以為牧草和樹木提供肥料,促進牧草和樹木的生長,從而構建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
效益:林下散養畜禽,畜禽排泄物富含氮磷鉀,返土給林,樹木年生長率可增加5%以上,同時還可以促進林草生長發育。牧雞喜食昆蟲,有利于減少林木病蟲害的發生,經過測算,牧雞采食的優質牧草能代替30%的精飼料。林下散養畜禽能夠充分利用林下資源,提高了林地的產出率,節約了土地資源和林地資源。同時林下養殖,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病菌傳播,通過林下生態養殖反哺水土流失的治理,促進水土保持和養殖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
適宜區域:果園、林地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
“魚菜共生”種養結合循環模式
模式概要:以華大基因的科研成果轉化為依托,建設受控式高效循環水集裝箱養殖內循環系統,再通過養殖池外排水進入有機菜園,構建“魚菜共生”的外循環系統。通過改變養殖模式,整個過程都是零排放,進一步保證食品安全。
效益:一個集裝箱售價是10萬塊錢,養殖戶當年就可以保持盈利狀態,另外保險公司參與合作,給養殖戶提供一個責任險,養殖效益好、養殖風險低。31立方米的空間里,用40噸水、可以養出4噸羅非魚。同時這個封閉式的受控式系統不和外界接觸,避免了交叉感染和寄生蟲發生的問題。
適宜區域:各地皆宜。
“藕魚共生”種養結合循環模式
模式概要:將池塘養魚與蓮藕種植相結合,采用土里種藕、水中養魚的立體生產方式,構建魚在水中吸收營養、凈化水體、防治蓮藕病蟲害,排泄物又為蓮藕生長提供養分的“藕魚共生”生態循環模式,解決雜草、水質污染問題,同時改“飼料魚”為“藕生魚”。
效益:藕池養魚的內涵是擴大再生產,綜合利用藕池空間,進行立體開發,節省耕地;魚類在藕池活動中,可以起到保田造肥作用,畝產成魚500公斤的藕池,魚排出的糞便相當于增加12.6公斤的純氮,節省肥料;草食性魚類以藕池雜草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節省用工;魚能吞食水藕池里的害蟲,節省農藥;藕魚共生不僅能解決雜草問題、水質污染問題,同時還能提高養魚效益,藕魚共生養殖相比之下畝均增收700元左右。
適宜區域:平原地帶、土地資源緊平衡的地方均可。
示范園區中循環模式
模式概要:太和縣共贏糧食產業聯合體是由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責任公司發起設立的,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麥種植大戶的聯盟為基礎,高度組織,形成了企業生態圈;以小麥系列產品為主線,集面粉、面制品、特需人群專用粉于一體,打造出了產品生態圈;以小麥品牌化、專用化、良種化組織生產,構建小麥產業生態圈。
效益:1.給農民帶來效益。農民把余糧存入聯合體,每噸糧食每年可提高120元收益;憑糧食存折取款、取面、取油、兌換化肥任意選;糧食存到聯合體內可以避免8%的糧損。2.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帶來的效益。不再考慮小麥晾曬、儲藏、運輸等問題,解決糧食無處可儲的難題;資金互助,化解了資金少、利用率低下的難題;解決了買難賣難問題,避免了買高價農資、低價賣糧;聯合體提供完整的12項服務,為種糧大戶省時、省力、省錢。3.給龍頭企業帶來效益。建立了基地、保證了充足的糧源;增加了客戶,提高了產品占有率。發展特色農業,生產特需產品;減輕了現金收購小麥的壓力,降低采購成本,直接為企業提高收益。4.取得的社會效益。聯合體成員流轉土地35000多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30000多畝,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聯合體通過減少生產流通環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批量采購減少費用等措施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應用新機具、新技術,提高了聯合體成員的經營收入;聯合體內經營主體發揮各自優勢,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滿足不同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加入共贏產業聯合體的農民,把土地流轉出去,不僅可以獲得每畝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且通過參加田間管理、作業服務等,全年可獲得5000元以上的工資性收入。
適宜區域:小麥主產區均可推廣。
縣域單元大循環模式
模式概要:圍繞小麥這一主導產業,按照“科技創新支撐+專用品牌引領+聯合體式經營+專業化綜合服務”路徑,以建設舊縣省級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太和縣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實施主體為重點,開展糧食生態模式示范,組織各示范主體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示范推廣“種養循環”“產加銷一體”等方式,帶動全縣現代生態農業快速發展;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太和試驗站、省農科院皖北研究院和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為支撐,進行產研聯合,建立皖北中低產田提質增效技術模式,構建產、加、銷、服一體化產業經營體系,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太和板面”“高端白酒” 等專用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 “三品一標”認證和管理,促進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者有機融合,形成產品生態圈;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強要素、產業、利益聯結,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形成企業生態圈;通過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循環生態系統,推進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實現地域范圍內的復合式循環,形成區域產業生態圈。
效益:通過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各項措施的落實,推進“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運營產業化”,逐步降低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化肥農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提高小麥品質,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提高。
適宜區域:黃淮海小麥主產區。
太和縣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探索,剛剛起步,還需要從實踐層面進一步放大,從理論層面進一步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剖析,對現有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本文旨在拋磚引玉,以期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體系,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作者系安徽省太和縣農業委員會高級經濟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