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互聯網+農業”、美麗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農藥廢棄物包裝有償回收……浙江杭州市都市現代農業歷來走在全省全國前列,勇為浙江農業發展闖關,敢為全國農業改革探路。近年來,杭州的這些創新發展經驗和模式在各地廣泛推廣,發揮出一定的創新示范效應。新形勢下,杭州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和諧發展、共享發展”的發展理念,以領跑都市農業新征程。
近年來,杭州市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浙江省、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實現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功能不斷拓展、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供給有保障
據了解,杭州以建設生態品質農業強市、設施智慧農業強市、現代都市農業強市為目標,通過實施農業現代化“八大提升行動”,特別是近年來不斷融入生態循環、綠色發展、“互聯網+ ”、融合發展等新理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效益穩步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據統計,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85萬元,同比增長2.1%;增加值317.37萬元,按可比價增長2.0%;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長8.9%。根據《2016年度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這意味著,杭州市已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在農產品供給方面,杭州市通過實施新一輪“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農機化促進工程和標準化示范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建設,全市糧食生產面積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162萬畝,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84.4萬畝;建成市級“菜籃子”基地502個、面積14.5萬畝,主城區蔬菜自給率達60.1%,其中葉菜自給率80.2%;累計建成標準農田地力37.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8.01萬畝;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37個,智慧農業示范園區18個;全市擁有設施大棚33.66萬只,面積40.03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260.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7%;主要畜禽產品、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導產業,加強品牌創建和保護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效益顯著、布局合理的農業主導產業為目標,農業區域特色日漸明顯。”杭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市建成365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上,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0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4個和特色農業精品園51個,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703個;余杭大徑山、桐廬現代農業園區和建德楊村橋草莓、淳安臨歧中藥材、富陽東洲果蔬等農業特色強鎮初具規模;淳安蠶桑、水果、茶葉,余杭徑山茶、塘棲枇杷、竹筍、建德草莓、柑橘、臨安山核桃、竹筍、山地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等五大主導產業生產格局基本確立。
在農業品牌創建方面,杭州按照優結構、強龍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體培育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3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骨干企業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14家,家庭農場1252家。堅持標準引領,加大品質農業建設力度,全市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鄉鎮25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超過62%,全省領先;全市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1423個,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7個,浙江名牌農產品21個,建立省、市、縣三級生產可追溯點350個,611家規模主體實現二維碼追溯。
“杭州被列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十大試點城市之一。”杭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杭州將創建“國際標準、品質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標”品質評價體系,依托政務云平臺運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搭建農產品質量全過程智能可追溯監管系統,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工廠化、智能化改革,堅持走質量興農道路,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品質,為后續打造農產品品牌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價值提升。
綠色循環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土壤污染三個重點領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畜牧業轉型升級等“組合拳”,大力推廣新型種養模式、發展循環高效漁業,實現“呵護生態”和“增加效益”有機結合。
2014年以來,當地累計關停搬遷各類畜禽養殖場(戶)9700家,保留的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生態達標驗收并納入當地環保監管平臺;完成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8.73萬畝、稻魚輪作共生減排3.72萬畝,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基地1.2萬畝、流水槽235條。設立158個省級和171個市級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點,累計減少化肥用量(折純)1.39萬噸、農藥用量697.3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8%,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90%以上,生態農業發展進入由點及面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此外,杭州市圍繞要素集聚、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等重點環節,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體驗等功能,以園區、基地為載體,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和農旅結合。杭州市政府發布并實施《杭州市美麗農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市級美麗田園體驗區20個、美麗農牧漁場20個,省級美麗牧場58個。建德紅群高科技草莓園、杭州明郎休閑農莊等四個基地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德市荷花景觀和千島湖漁作景觀獲得“中國美麗田園”稱號。大力培育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運動休閑、電子商務等農村新型業態,發展農村美麗經濟,累計建成249個精品村、29個風情小鎮、12個杭派民居示范村、105個歷史文化村落、38條美麗鄉村精品示范線和14個精品區塊。
根據統計,2017年杭州市農家樂(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45億余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超100億元。多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為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有力的支撐。
未來,杭州將通過“創意文化+”農業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農旅結合模式”,實現文化內涵注入,達成“五養目標”(養胃、養眼、養心、養生、養智),提升品牌意識,挖掘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打通一二三產業,探索出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杭州都市現代農業將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發展方向,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確保杭州農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曾詩淇編輯整理)
杭州:領跑都市農業新征程
近年來,杭州市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浙江省、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實現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功能不斷拓展、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供給有保障
據了解,杭州以建設生態品質農業強市、設施智慧農業強市、現代都市農業強市為目標,通過實施農業現代化“八大提升行動”,特別是近年來不斷融入生態循環、綠色發展、“互聯網+ ”、融合發展等新理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效益穩步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據統計,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85萬元,同比增長2.1%;增加值317.37萬元,按可比價增長2.0%;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長8.9%。根據《2016年度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這意味著,杭州市已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在農產品供給方面,杭州市通過實施新一輪“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農機化促進工程和標準化示范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建設,全市糧食生產面積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162萬畝,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84.4萬畝;建成市級“菜籃子”基地502個、面積14.5萬畝,主城區蔬菜自給率達60.1%,其中葉菜自給率80.2%;累計建成標準農田地力37.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8.01萬畝;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37個,智慧農業示范園區18個;全市擁有設施大棚33.66萬只,面積40.03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260.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7%;主要畜禽產品、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導產業,加強品牌創建和保護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效益顯著、布局合理的農業主導產業為目標,農業區域特色日漸明顯。”杭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市建成365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上,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0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4個和特色農業精品園51個,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703個;余杭大徑山、桐廬現代農業園區和建德楊村橋草莓、淳安臨歧中藥材、富陽東洲果蔬等農業特色強鎮初具規模;淳安蠶桑、水果、茶葉,余杭徑山茶、塘棲枇杷、竹筍、建德草莓、柑橘、臨安山核桃、竹筍、山地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等五大主導產業生產格局基本確立。
在農業品牌創建方面,杭州按照優結構、強龍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體培育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3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骨干企業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14家,家庭農場1252家。堅持標準引領,加大品質農業建設力度,全市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鄉鎮25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超過62%,全省領先;全市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1423個,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7個,浙江名牌農產品21個,建立省、市、縣三級生產可追溯點350個,611家規模主體實現二維碼追溯。
“杭州被列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十大試點城市之一。”杭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杭州將創建“國際標準、品質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標”品質評價體系,依托政務云平臺運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搭建農產品質量全過程智能可追溯監管系統,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工廠化、智能化改革,堅持走質量興農道路,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品質,為后續打造農產品品牌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價值提升。
綠色循環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土壤污染三個重點領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畜牧業轉型升級等“組合拳”,大力推廣新型種養模式、發展循環高效漁業,實現“呵護生態”和“增加效益”有機結合。
2014年以來,當地累計關停搬遷各類畜禽養殖場(戶)9700家,保留的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生態達標驗收并納入當地環保監管平臺;完成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8.73萬畝、稻魚輪作共生減排3.72萬畝,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基地1.2萬畝、流水槽235條。設立158個省級和171個市級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點,累計減少化肥用量(折純)1.39萬噸、農藥用量697.3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8%,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90%以上,生態農業發展進入由點及面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此外,杭州市圍繞要素集聚、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等重點環節,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體驗等功能,以園區、基地為載體,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和農旅結合。杭州市政府發布并實施《杭州市美麗農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市級美麗田園體驗區20個、美麗農牧漁場20個,省級美麗牧場58個。建德紅群高科技草莓園、杭州明郎休閑農莊等四個基地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德市荷花景觀和千島湖漁作景觀獲得“中國美麗田園”稱號。大力培育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運動休閑、電子商務等農村新型業態,發展農村美麗經濟,累計建成249個精品村、29個風情小鎮、12個杭派民居示范村、105個歷史文化村落、38條美麗鄉村精品示范線和14個精品區塊。
根據統計,2017年杭州市農家樂(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45億余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超100億元。多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為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有力的支撐。
未來,杭州將通過“創意文化+”農業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農旅結合模式”,實現文化內涵注入,達成“五養目標”(養胃、養眼、養心、養生、養智),提升品牌意識,挖掘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打通一二三產業,探索出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杭州都市現代農業將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發展方向,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確保杭州農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0#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曾詩淇編輯整理)
杭州:領跑都市農業新征程
近年來,杭州市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浙江省、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實現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功能不斷拓展、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供給有保障
據了解,杭州以建設生態品質農業強市、設施智慧農業強市、現代都市農業強市為目標,通過實施農業現代化“八大提升行動”,特別是近年來不斷融入生態循環、綠色發展、“互聯網+ ”、融合發展等新理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效益穩步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據統計,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85萬元,同比增長2.1%;增加值317.37萬元,按可比價增長2.0%;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長8.9%。根據《2016年度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這意味著,杭州市已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在農產品供給方面,杭州市通過實施新一輪“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農機化促進工程和標準化示范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建設,全市糧食生產面積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162萬畝,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84.4萬畝;建成市級“菜籃子”基地502個、面積14.5萬畝,主城區蔬菜自給率達60.1%,其中葉菜自給率80.2%;累計建成標準農田地力37.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8.01萬畝;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37個,智慧農業示范園區18個;全市擁有設施大棚33.66萬只,面積40.03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260.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7%;主要畜禽產品、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導產業,加強品牌創建和保護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效益顯著、布局合理的農業主導產業為目標,農業區域特色日漸明顯。”杭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市建成365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上,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0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4個和特色農業精品園51個,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703個;余杭大徑山、桐廬現代農業園區和建德楊村橋草莓、淳安臨歧中藥材、富陽東洲果蔬等農業特色強鎮初具規模;淳安蠶桑、水果、茶葉,余杭徑山茶、塘棲枇杷、竹筍、建德草莓、柑橘、臨安山核桃、竹筍、山地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等五大主導產業生產格局基本確立。
在農業品牌創建方面,杭州按照優結構、強龍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體培育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3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骨干企業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14家,家庭農場1252家。堅持標準引領,加大品質農業建設力度,全市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鄉鎮25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超過62%,全省領先;全市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1423個,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7個,浙江名牌農產品21個,建立省、市、縣三級生產可追溯點350個,611家規模主體實現二維碼追溯。
“杭州被列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十大試點城市之一。”杭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杭州將創建“國際標準、品質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標”品質評價體系,依托政務云平臺運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搭建農產品質量全過程智能可追溯監管系統,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工廠化、智能化改革,堅持走質量興農道路,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品質,為后續打造農產品品牌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價值提升。
綠色循環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土壤污染三個重點領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畜牧業轉型升級等“組合拳”,大力推廣新型種養模式、發展循環高效漁業,實現“呵護生態”和“增加效益”有機結合。
2014年以來,當地累計關停搬遷各類畜禽養殖場(戶)9700家,保留的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生態達標驗收并納入當地環保監管平臺;完成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8.73萬畝、稻魚輪作共生減排3.72萬畝,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基地1.2萬畝、流水槽235條。設立158個省級和171個市級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點,累計減少化肥用量(折純)1.39萬噸、農藥用量697.3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8%,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90%以上,生態農業發展進入由點及面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此外,杭州市圍繞要素集聚、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等重點環節,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體驗等功能,以園區、基地為載體,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和農旅結合。杭州市政府發布并實施《杭州市美麗農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市級美麗田園體驗區20個、美麗農牧漁場20個,省級美麗牧場58個。建德紅群高科技草莓園、杭州明郎休閑農莊等四個基地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德市荷花景觀和千島湖漁作景觀獲得“中國美麗田園”稱號。大力培育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運動休閑、電子商務等農村新型業態,發展農村美麗經濟,累計建成249個精品村、29個風情小鎮、12個杭派民居示范村、105個歷史文化村落、38條美麗鄉村精品示范線和14個精品區塊。
根據統計,2017年杭州市農家樂(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45億余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超100億元。多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為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有力的支撐。
未來,杭州將通過“創意文化+”農業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農旅結合模式”,實現文化內涵注入,達成“五養目標”(養胃、養眼、養心、養生、養智),提升品牌意識,挖掘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打通一二三產業,探索出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杭州都市現代農業將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發展方向,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確保杭州農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1#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曾詩淇編輯整理)
杭州:領跑都市農業新征程
近年來,杭州市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引,認真貫徹浙江省、市農業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體要求,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現代農業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實現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功能不斷拓展、競爭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提升。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產品供給有保障
據了解,杭州以建設生態品質農業強市、設施智慧農業強市、現代都市農業強市為目標,通過實施農業現代化“八大提升行動”,特別是近年來不斷融入生態循環、綠色發展、“互聯網+ ”、融合發展等新理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效益穩步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據統計,2017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76.85萬元,同比增長2.1%;增加值317.37萬元,按可比價增長2.0%;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7元,同比增長8.9%。根據《2016年度浙江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杭州市得分86.71分,高出全省平均3.6分。這意味著,杭州市已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
在農產品供給方面,杭州市通過實施新一輪“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地力提升工程、農機化促進工程和標準化示范基地、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建設,全市糧食生產面積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162萬畝,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84.4萬畝;建成市級“菜籃子”基地502個、面積14.5萬畝,主城區蔬菜自給率達60.1%,其中葉菜自給率80.2%;累計建成標準農田地力37.3萬畝,改造中低產田58.01萬畝;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37個,智慧農業示范園區18個;全市擁有設施大棚33.66萬只,面積40.03萬畝;全市農機總動力260.2萬千瓦,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7%;主要畜禽產品、水產品自給率穩定在70%以上。
突出主導產業,加強品牌創建和保護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效益顯著、布局合理的農業主導產業為目標,農業區域特色日漸明顯。”杭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市建成365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上,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0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4個和特色農業精品園51個,建成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1703個;余杭大徑山、桐廬現代農業園區和建德楊村橋草莓、淳安臨歧中藥材、富陽東洲果蔬等農業特色強鎮初具規模;淳安蠶桑、水果、茶葉,余杭徑山茶、塘棲枇杷、竹筍、建德草莓、柑橘、臨安山核桃、竹筍、山地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等五大主導產業生產格局基本確立。
在農業品牌創建方面,杭州按照優結構、強龍頭、建基地、重特色、創品牌的要求,加大新型主體培育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3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骨干企業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14家,家庭農場1252家。堅持標準引領,加大品質農業建設力度,全市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8%以上;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鄉鎮25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個,農業標準化生產程度超過62%,全省領先;全市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1423個,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7個,浙江名牌農產品21個,建立省、市、縣三級生產可追溯點350個,611家規模主體實現二維碼追溯。
“杭州被列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十大試點城市之一。”杭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杭州將創建“國際標準、品質食品”示范超市,建立“三品一標”品質評價體系,依托政務云平臺運用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搭建農產品質量全過程智能可追溯監管系統,推進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工廠化、智能化改革,堅持走質量興農道路,保障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品質,為后續打造農產品品牌保駕護航,最終實現價值提升。
綠色循環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杭州市突出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土壤污染三個重點領域,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畜牧業轉型升級等“組合拳”,大力推廣新型種養模式、發展循環高效漁業,實現“呵護生態”和“增加效益”有機結合。
2014年以來,當地累計關停搬遷各類畜禽養殖場(戶)9700家,保留的規模養殖場全部通過生態達標驗收并納入當地環保監管平臺;完成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8.73萬畝、稻魚輪作共生減排3.72萬畝,建成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基地1.2萬畝、流水槽235條。設立158個省級和171個市級農田土壤環境監測點,累計減少化肥用量(折純)1.39萬噸、農藥用量697.3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8%,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率90%以上,生態農業發展進入由點及面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此外,杭州市圍繞要素集聚、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和轉型升級等重點環節,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體驗等功能,以園區、基地為載體,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和農旅結合。杭州市政府發布并實施《杭州市美麗農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市級美麗田園體驗區20個、美麗農牧漁場20個,省級美麗牧場58個。建德紅群高科技草莓園、杭州明郎休閑農莊等四個基地獲得“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建德市荷花景觀和千島湖漁作景觀獲得“中國美麗田園”稱號。大力培育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運動休閑、電子商務等農村新型業態,發展農村美麗經濟,累計建成249個精品村、29個風情小鎮、12個杭派民居示范村、105個歷史文化村落、38條美麗鄉村精品示范線和14個精品區塊。
根據統計,2017年杭州市農家樂(民宿)接待游客超36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45億余元,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額超100億元。多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為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有力的支撐。
未來,杭州將通過“創意文化+”農業的方式,打造“小而美的農旅結合模式”,實現文化內涵注入,達成“五養目標”(養胃、養眼、養心、養生、養智),提升品牌意識,挖掘品牌無形資產的價值,打通一二三產業,探索出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
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杭州都市現代農業將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發展方向,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確保杭州農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FormatImgID_2#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曾詩淇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