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市按照“依城發展、為城服務”的思路,以滿足市民“菜籃子”需求為基礎,以找準“誰來種地”為抓手,突出抓好“四個創新”,持續推動農業質量提升、品牌提升和生態提升“三大提升”,在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頂層設計思路清,方向明確行動準
“依城發展、為城服務”,具體內容是什么呢?濟南市立足本地,把握當下,對自身定位和角色有著清晰的思路和脈絡。
在發展定位上,濟南市緊緊圍繞中心城市地位,立足農業總量小、資源缺、勞動力少的實際,發展高質高端農業產業形態,著力走“依城發展”的精致農業路徑;牢牢把握濟南人口集聚度高、高端消費需求旺盛的特點,積極迎合市民回歸自然、回歸田園的美好愿望,高水平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突出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構建“為城服務”的精品農業發展局面。
在發展方向上,濟南市按照“依城發展、為城服務”的思路,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現代都市型農業提檔升級,大力發展都市精致型農業,走與省會地位功能精確契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牢固樹立精品導向,緊盯市場消費需求,及時調整農業結構,強化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農產品供給;牢固樹立效率導向,深化農業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從新型主體、規模經營、創新驅動等領域激發新動能,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牢固樹立綠色導向,堅持合理開發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加強綠色生態供給,走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之路。
在發展重點上,濟南市按照精確謀劃、精準施策、精致發展原則,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質量效益拉動、品牌引領帶動、產業融合互動、新型主體聯動和改革發展推動,以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新六產、綠色農業、裝備支撐等重點領域為突破口,加快構建產業精深、產出精品、經營精細、科技精湛、服務精準、裝備精良、景觀精美、文化精粹的精致農業體系。
“菜籃子”工程有實效,解決民眾吃菜難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濟南市把握居民品牌化、高端化、個性化消費趨勢,實施“菜籃子”提質增效工程,落實好屬地管理責任制,建立永久菜田保護機制,打造一批標準化蔬菜基地、水產基地、畜禽基地、鮮果基地、特色產品基地,建立健全“菜籃子”直通車服務體系,穩步提升“菜籃子”主要產品的自給率、合格率和應急保供能力,讓綠色優質安全的菜果魚、肉蛋奶及時便捷地裝滿市民菜籃子。為此,濟南市以標準化生產園區、規模化生產基地、永久保供菜田為重點,建設“菜籃子”萬畝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0處和千畝標準化生產示范區100處,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總產分別穩定在140萬畝和630萬噸;水產養殖總產值達10億元,肉蛋奶總產量達99萬余噸,中藥材、食用菌、茶葉等高效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以 “菜籃子”直通車進社區行動為例,通過固定銷售、網絡銷售、合作銷售等方式,“菜籃子”直通車開進70個社區,切實解決廣大市民買菜難、買菜貴問題。
加大力度育主體,產業集群成格局
無論是推進農業綜合體、田園綜合體等規模主體建設,還是推動新興業態發展,都必須要有新型經營主體特別是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濟南市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體現在“編織一張網,打造五支隊伍,出臺一攬子政策”。編織一張網,就是將市農民教育培訓基地打造成為國內先進的全鏈條培育基地,并以其為龍頭,以縣區培訓機構為主體,以區域科技培訓中心為支撐,以院校和科研服務機構為補充,形成教育培訓硬件網絡。打造五支隊伍,主要是根據培育對象從業經歷、知識水平、發展需求、行業特點,分類培育一批創新創業型、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和公共管理型職業農民。出臺一攬子政策,使新型職業農民享受新型經營主體的待遇,優先安排市級各類農業項目,還要加強創新創業、貸款貼息、城鎮職工保險、繼續教育等方面的扶持,推進新型職業農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兩新”融合、一體化發展。除此之外,濟南市按照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優做活農民合作社、做專做精家庭農場的思路,強化設施用地、金融信貸、農業保險、拓展市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并多元化支持融合發展,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產業聯盟。近4年來,濟南市大力實施了新型經營主體培育“630”工程,累計獎補資金達2.5億元,重點打造了六大類示范性主體700余家。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總量增加了60%,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率接近40%,以“一區六園”為龍頭、250個特色園區為骨干、主體規模60萬畝的精致農業產業集群加速崛起。
加快發展“新六產”,大力建設綜合體
濟南市出臺了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體的政策意見,創新提出并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本質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新六產”與農業產業化一脈相承,它依托農業、但又不完全拘泥于農業,新六產的產業鏈條更長、融合程度更深、覆蓋范圍更廣,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濟南市突出“種養加、吃住行、游購娛、教研頤”12種功能,確立了農業產業主題園、農產品加工銷售中心、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中心、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農業文化創意中心、農業休閑體驗中心和農業創新融合示范區“一園一區六中心”的發展框架,建成了以“一區六園”為龍頭、255個特色園區為骨干的都市農業園區集群,打造了產業引領型、休閑度假型、旅游觀光型、綜合園區型四大類31家現代農業綜合體,投巨資建設了市農高區“四園一校區”,帶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發展到536家、2410家、6334家,形成了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農業“新六產”發展格局。
貫通監管“六要素”,食品安全可追溯
如何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濟南市深入落實“質量興農”戰略,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目標,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十大行動,創新建立了“監管工作有人管、生產過程有標準、違禁投入品買不到、農殘超標檢得出、上市農產品可追溯、違法行為重懲處”六要素貫通的監管模式,搭建了農產品追溯、農資監管、監測數據三大平臺,從田間水面到餐桌實現了源頭可溯、過程可控、流向可查、實時監管的全產業鏈監管,聘用農產品質量監管協管員445名,建立完善檢打聯動機制,構建起縱到底、橫到邊、無縫隙、全覆蓋的農產品監管體系,制修訂省市農業技術標準180項,“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到1135個,“章丘大蔥”入選2017年全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濟南模式”治污染,綠色發展成效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濟南市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加強“減肥、控藥、潔田、修復、循環”思想意識,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技術,創新建立了“配方施肥個性化、統防統治專業化、生產經營規模化、生產主體企業化、管理服務社會化、資源利用循環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濟南模式”,全市綠色農業示范區面積達到8萬畝,實現節藥30%、廢棄物綜合處理率超過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6%。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9萬余畝。創新糧食“3+10”托管服務模式,在商河、濟陽、章丘打造了1.5萬畝全程托管服務示范區。完成畜禽禁養、限養和適養“三區”劃定搬遷工作,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85.5%。創新開展“放魚養水”提升水域生態行動,近年來在小清河、濟西濕地等城市水系中放流苗種2200余萬尾。
“三大平臺”配合好,產權交易高運轉
圍繞破解制約三農發展資源不活、規模不大、投入不足的瓶頸問題,在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濟南市首創以確權為先導、放活為關鍵、融資為核心的“農村產權交易、農業融資擔保、產權信息管理三大平臺共建”模式,建設市級農業融資擔保平臺,在山東省率先建立由政府出資的政策性農業融資擔保機構—市農擔公司;建設市級產權信息管理平臺,通過數據庫網控中心和交易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產權信息化管理和電子化交易;建設縣域產權交易平臺,9個涉農縣區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全部投入運行,建立了70余個鎮級交易所和3700多個村級交易服務站,形成一體推進、分級交易的產權交易市場,引導土地經營權等農村產權有序流轉。目前累計成交金額10億元、發放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2億元,三大平臺協同運轉、有機配合,農村產權市場體系實現高效運轉,產生“1+1+1>3”的效果。
沿著既定的發展方向,濟南市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主旋律,奮力譜寫新時代都市農業發展新篇章。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魏龍飛編輯整理)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