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海參產地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以威海、煙臺、青島為核心的山東海參,以大連為核心的遼寧海參,以福建為核心的南方海參。在這“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威海刺參”脫穎而出,既與威海的自然環境稟賦有關,也與威海市全力培植壯大海參產業息息相關。
量質并行
規模與品牌價值領先
據悉,山東是海參養殖最主要的省份之一,海參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2015年,威海市海參養殖面積發展到36萬畝,年鮮參總產量達4.4萬噸,約占全省的1/2,全國的1/4;全國現代漁業海參種業示范場2處,國家級海參良種場2處;海參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企業和業戶達到4000多家,直接吸納就業4萬多人,僅海參養殖業就實現產值87億多元,約占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的7.3%,海水養殖總產值的40%。全市已獲得海參生產許可證的加工企業有50多家,區域內海參經銷門店600多家。
產品質量是產業生存之本、品牌支撐。威海市在切實抓好擴規模、增產量的同時,正確處理快速發展與質量安全的關系,將質量安全作為發展海參產業的根本和保障,把質量安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來抓。通過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源頭監管措施、提升標準生產水平、加強宣傳教育培訓等措施,切實保障水產品質量,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除了政府強力監管之外,威海當地海參企業也積極行動起來,把好質量關。好當家集團是威海從事海參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該集團的做法便是一個縮影。為了保證每一只海參的品質,好當家實行最嚴格的質量管理,育苗養殖過程建立檔案管理制度,苗種來源、飼料投喂、水質變化等全部信息記錄存檔。為把握好海參產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關卡,集團投資數千萬元建設了通過國家實驗室資格認可的高標準食品檢測中心,可進行700多項農殘、獸殘、重金屬、微生物的檢測。
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和品質的不斷提升,威海刺參區域品牌成為山東省著名品牌、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威海刺參成為中國海參的典型代表。
環境異稟
環境與資源優勢突出
一是自然條件優勢。威海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986公里,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擁有較大海灣30多處、優質沙灘40多處、大小海島168個,其中500平方米以上海島98個。近岸海域1.1萬多平方公里,適合刺參生長的-15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達330萬畝。
二是水質環境優勢。威海沿岸沒有大的工業企業,遠離大江大河入海口,水質清澈。2015年,全市近岸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99.6%,其中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88.7%。根據國家海洋局監測結果,威海近海是全國近海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三是生物資源優勢。威海市周圍淺海年均溫度10℃?15℃,年均鹽度在3%左右。近海海底比較平緩,大多為礁石或泥沙石混合地質,藻類資源品種多,浮游生物豐富,為海參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為了保護好海參生長的這片優渥碧海,威海人不遺余力。首先堅持陸源污染排放總量和排放標準“雙控”制度,以容量定排量。其次,培育河道及入海口濕地12萬畝,嚴把海岸帶項目審批關,嚴守生態紅線和“產業紅線”,先后拒絕了總投資280多億元的投資項目。威海目前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海海域水質達標率100%,是全國海水水質最好的區域之一。
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使得威海刺參個體肥大、突棘粗大、肉質肥厚、鮮嫩可口。
政府護航
規劃與政策引領扶持
據介紹,近年來為加快促進海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威海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明確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威海市制定了海參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海參產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具體措施,重點建設一批規模化的海參標準化養殖園區,打造一批實力較強的海參產業龍頭企業,培植一批有較高知名度的海參品牌,形成結構合理、規范有序、集約經營、富有活力的海參產業體系。同時,各有關部門也把加快海參產業健康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做好各項工作,及時協調解決海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海參產業發展、品牌創建、市場營銷進行扶持,推動海參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2010年11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海參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促進海參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加快海參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2014年4月,出臺了《威海市海參苗種產業發展獎勵辦法》,進一步加大對刺參良種繁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研究及成果推廣、“威海刺參”品牌直營專賣店等項目的資金扶持。
科技支撐
創新促進產業進步
首先,加強產學研結合。威海市積極與山東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聯手共建海參產業發展教學研究機構,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和高校科研機構在理論研究和人才智力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廣泛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為威海市海參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人才保障、技術支撐和交流平臺。先后突破了海參立體養殖等多項養殖技術,探索出高密度池塘養殖、潮間帶圍堰養殖等養殖方式,并配套推廣池水增氧技術。其次,強化技術推廣普及。為了提高海參養殖技術水平,增強海參產業核心競爭力,威海定期舉辦海參健康養殖技術培訓班,加大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提高海參從業人員素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011年,好當家集團領銜國內26家優勢科研單位和海參骨干企業,成立了海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和共享海參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技術創新資源,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重點突破海參產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瓶頸。2015年聯合培育出刺參“崆峒島1號”新品種,是全國首個通過雜交選育形成的刺參新品種。
未來,威海市將以產業促品牌,以品牌帶產業,提高威海刺參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第一,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并重,提高品牌價值。第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并舉,提高產品含金量。第三,產業規劃和項目建設并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一只海參的強市之路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海參產地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以威海、煙臺、青島為核心的山東海參,以大連為核心的遼寧海參,以福建為核心的南方海參。在這“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威海刺參”脫穎而出,既與威海的自然環境稟賦有關,也與威海市全力培植壯大海參產業息息相關。
量質并行
規模與品牌價值領先
據悉,山東是海參養殖最主要的省份之一,海參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2015年,威海市海參養殖面積發展到36萬畝,年鮮參總產量達4.4萬噸,約占全省的1/2,全國的1/4;全國現代漁業海參種業示范場2處,國家級海參良種場2處;海參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企業和業戶達到4000多家,直接吸納就業4萬多人,僅海參養殖業就實現產值87億多元,約占全市漁業經濟總產值的7.3%,海水養殖總產值的40%。全市已獲得海參生產許可證的加工企業有50多家,區域內海參經銷門店600多家。
產品質量是產業生存之本、品牌支撐。威海市在切實抓好擴規模、增產量的同時,正確處理快速發展與質量安全的關系,將質量安全作為發展海參產業的根本和保障,把質量安全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來抓。通過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源頭監管措施、提升標準生產水平、加強宣傳教育培訓等措施,切實保障水產品質量,確保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除了政府強力監管之外,威海當地海參企業也積極行動起來,把好質量關。好當家集團是威海從事海參生產加工的龍頭企業,該集團的做法便是一個縮影。為了保證每一只海參的品質,好當家實行最嚴格的質量管理,育苗養殖過程建立檔案管理制度,苗種來源、飼料投喂、水質變化等全部信息記錄存檔。為把握好海參產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關卡,集團投資數千萬元建設了通過國家實驗室資格認可的高標準食品檢測中心,可進行700多項農殘、獸殘、重金屬、微生物的檢測。
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和品質的不斷提升,威海刺參區域品牌成為山東省著名品牌、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威海刺參成為中國海參的典型代表。
環境異稟
環境與資源優勢突出
一是自然條件優勢。威海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986公里,占山東省的1/3、全國的1/18,擁有較大海灣30多處、優質沙灘40多處、大小海島168個,其中500平方米以上海島98個。近岸海域1.1萬多平方公里,適合刺參生長的-15米等深線以內海域面積達330萬畝。
二是水質環境優勢。威海沿岸沒有大的工業企業,遠離大江大河入海口,水質清澈。2015年,全市近岸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99.6%,其中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占88.7%。根據國家海洋局監測結果,威海近海是全國近海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
三是生物資源優勢。威海市周圍淺海年均溫度10℃?15℃,年均鹽度在3%左右。近海海底比較平緩,大多為礁石或泥沙石混合地質,藻類資源品種多,浮游生物豐富,為海參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為了保護好海參生長的這片優渥碧海,威海人不遺余力。首先堅持陸源污染排放總量和排放標準“雙控”制度,以容量定排量。其次,培育河道及入海口濕地12萬畝,嚴把海岸帶項目審批關,嚴守生態紅線和“產業紅線”,先后拒絕了總投資280多億元的投資項目。威海目前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海海域水質達標率100%,是全國海水水質最好的區域之一。
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使得威海刺參個體肥大、突棘粗大、肉質肥厚、鮮嫩可口。
政府護航
規劃與政策引領扶持
據介紹,近年來為加快促進海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威海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明確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威海市制定了海參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海參產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具體措施,重點建設一批規模化的海參標準化養殖園區,打造一批實力較強的海參產業龍頭企業,培植一批有較高知名度的海參品牌,形成結構合理、規范有序、集約經營、富有活力的海參產業體系。同時,各有關部門也把加快海參產業健康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積極做好各項工作,及時協調解決海參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海參產業發展、品牌創建、市場營銷進行扶持,推動海參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2010年11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海參產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促進海參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加快海參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2014年4月,出臺了《威海市海參苗種產業發展獎勵辦法》,進一步加大對刺參良種繁育、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研究及成果推廣、“威海刺參”品牌直營專賣店等項目的資金扶持。
科技支撐
創新促進產業進步
首先,加強產學研結合。威海市積極與山東省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聯手共建海參產業發展教學研究機構,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和高校科研機構在理論研究和人才智力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廣泛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為威海市海參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人才保障、技術支撐和交流平臺。先后突破了海參立體養殖等多項養殖技術,探索出高密度池塘養殖、潮間帶圍堰養殖等養殖方式,并配套推廣池水增氧技術。其次,強化技術推廣普及。為了提高海參養殖技術水平,增強海參產業核心競爭力,威海定期舉辦海參健康養殖技術培訓班,加大技術推廣普及力度,提高海參從業人員素質,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2011年,好當家集團領銜國內26家優勢科研單位和海參骨干企業,成立了海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成和共享海參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技術創新資源,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重點突破海參產業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瓶頸。2015年聯合培育出刺參“崆峒島1號”新品種,是全國首個通過雜交選育形成的刺參新品種。
未來,威海市將以產業促品牌,以品牌帶產業,提高威海刺參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第一,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并重,提高品牌價值。第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并舉,提高產品含金量。第三,產業規劃和項目建設并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