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植物工廠能做下去嗎?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鐘文彬 字號:【

  植物工廠最早誕生于丹麥,卻在日本受到了熱烈追捧。

  日本將解決人多地少、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希望寄托在植物工廠上。尤其是2011年后,經歷了3·11海嘯和福島核電站事故,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希望通過鼓勵建植物工廠為國民解決食物的供給和安全問題。一時間,植物工廠成為了創業風口,東芝、松下、富士通等光電業巨頭也紛紛入局。

  但幾年時間過去了,植物工廠在日本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日本70%的植物工廠不盈利

  植物工廠遭遇挫折的征兆出現在2015年6月。當時日本國內最大的植物工廠運營公司“未來”(MIRAI)股份有限公司因負債11億日元,提出破產申請。這家公司由日本千葉大學與一些日本企業聯合成立于2004年,被認為是植物工廠領域的先驅,推動了日本國內的第三次植物工廠風潮。

  2016年底,東芝宣布結束“橫須賀無塵室內農場”,這是當時日本規模最大的一家植物工廠。

  有報道顯示,在日本,僅有30%的植物工廠能實現盈利,70%處于虧本狀態,只能靠政府補助勉強維持。

  明明有那么好的先天優勢,為什么日本的植物工廠卻失敗了?

  經營不善的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的主要獲利途徑大概有兩種:

  一是葉菜類的大量量產,如生菜、小白菜、萵苣等十字花科植物;二是種植難度高的人參、牛樟芝、金線蓮、冰花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對于第一種獲利途徑,因為生產成本高,價格遠遠高于露天栽培的蔬菜。

  第二種獲利途徑,藥用植物中的某些成分必須在特定的自然條件下才能生產,比如人參皂苷是人參中的核心成分,需要多年生長才能積累,雪蓮中的營養成分也需要在極寒和缺氧的環境中才能產生。要在植物工廠中模擬這些環境,成本將會成倍上升。

  與高昂的生產成本不匹配的是下游的銷售渠道。

  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最大的優勢在安全(無蟲無菌生產,不用藥;全液態肥,成分可控),但在口感和味道方面與露天蔬菜的區別并不大。在同一賣場里,日本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價格便宜的露天蔬菜。

  植物工廠的蔬菜沒有銷路。

  在日本,植物工廠生產的生菜80g售價1000日元,這個價格可以購買普通生菜1000g。當年“未來”公司的最大日產量能夠高達2萬棵,但由于沒有搭建好銷售平臺,以至于60%的蔬菜最終被當成廢棄物處理。

  有的業者也積極開拓新市場,如富士通強調其萵苣適合腎臟病患者食用,以藥品價位銷售;松下提供不需清洗泥土與寄生蟲的生菜沙拉用菜,希望藉由減少餐廳洗菜人力高價銷售,但從調查資料來看收效甚微。

  “很多人,既不懂農業知識,也沒有事先搭建好銷售渠道,就盲目地參與了進來。跟栽培技術相比,營利的關鍵是搭建良好的銷售渠道以及提高生產性。”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理事長古在豐樹說。

  做農業不能盲目跟風

  有評論稱,這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反面教材。

  2017年2月,全日本有人工光源植物工廠197處,約為核災前2011年2月底的3倍,可以看出核災后政府補助計劃帶來的效果。需要反思的是:

  一方面,植物工廠的技術真的達到了嗎?很多日本農戶或企業為拿到政府高達70%的補貼,紛紛上馬植物工廠。對農戶來說,植物工廠比傳統農業種植更復雜,需要更專業的知識,是不能光靠經驗就能解決的;對那些從光電業跨界轉型做植物工廠的企業(如東芝),他們缺乏農業知識,在耗盡政府補貼之后,接連倒閉。

  另一方面,植物工廠蔬菜的市場真的存在嗎?雖然從長遠上看,植物工廠能解決食品安全和勞動力的問題,但目前看來,這些問題并非是日本社會存在的最尖銳的問題。對消費者來說,“0用藥”和“規范用藥”的蔬菜同樣都是安全的,進口和國產都是菜,相差10倍的高價才是最不能接受的。

  中國的植物工廠能做下去嗎?

  植物工廠,找對商業模式很重要。植物工廠的商業模式并不是利用生物科學、建筑工程、環境控制、機械傳導、材料科學、設施園藝、計算機等一系列復雜的高科技把植物工廠造出來,這沒意義,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它活下去。

  新零售的興起,能成為中國植物工廠的機會。目前,中國最大的一家植物工廠“中科三安”位于福建泉州安溪縣,生產的優雅生菜、綠蝶生菜、現代舞裙生菜及冰菜等蔬菜會運送到90公里外的廈門市銷售。永輝、家樂福的高檔超市中,售價約為每150克10元,免洗,可直接食用。

  看日本植物工廠給我們的啟示:商業模式對每一種農業形態都很重要,不光是植物工廠,不管你做的大規模標準化還是小而美的有機,都要考慮實際,順應市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