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牛油果油、泰國燒烤椰、新加坡天然谷物飲料……隨著我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關稅下調、跨境貿易便利化措施等持續推進,大量進口食品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豐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從1997年到2017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增長15.2倍;20年間,我國進口食品來源國(地區)從108個上升至170個,覆蓋了全球約74%的國家和地區。
國外“特產”能在中國市場立足,除了得益于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外,自身優勢也很重要,其在加工、包裝設計、市場細分等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拿泰國燒烤椰為例,普通的椰青經過烘烤,去除了纖維部分,留下的完整部分可以保鮮6個月。此舉并未涉及什么技術難題,卻使產品實現了從普通水果店鋪到超市精品零食貨架的跨越。又如,澳洲一款針對孕婦的奶粉,打出“愿你生子歸來,依然少女身材”的廣告,十分引人注目。
看來,即便是土特產,只要順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新趨勢,也有可能成為高、新、炫的“爆款”產品。如今,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階段性供不應求與供過于求并存。緊跟市場動腦筋、謀出路,才能讓農業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
實踐證明,只要對接好市場,品質過硬,土特產也可以賣上好價錢。在南方某省,曾經10元一根也難賣的竹子,切分成一節節、用來做竹筒飯,一下人氣躥升,將其打磨成纖細的竹絲,又成了瓷胎竹編的好材料;土豬肉搭上直播快車,網友不僅能看到養殖環境和烹飪過程,還能邀請好友觀看和進行線上下單;荔枝遇上豐產年,普通品種量大滯銷,但在一些主產地,科技專家和新型經營主體一起想辦法,讓新品種荔枝走俏市場。
從整體上看,我國農產品依然存在原字號多、精深加工少的問題,產銷環節的梗阻也尚未完全打通。但近年來,我國在有機肥替代化肥、龍頭企業培育、質量追溯體系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多,越來越多的名優特產品品牌正獲得市場認可。
由此可見,小小的土特產,只要緊盯市場需求,努力打好“創新牌”,一樣能出奇制勝。期待越來越多的土特產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飯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