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福州做強“福”字號農業品牌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鄭景順 通訊員 許靖 鄭晶晶 字號:【

  近年來,福州市堅持將農業品牌創建作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上新水平的有效途徑。緊緊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目標,以基地建設為抓手,以農產品質量為根本,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擴大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并有效拉長產業鏈,走出了一條基地帶動、規模擴張、產業聚焦、特色鮮明、安全高效、品牌響亮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目前,福州市已培育中國馳名商標20個、福建著名商標217個、福建名牌90個、福建名牌農產品29個、地理標志產品44件;獲省政府質量獎1家、市政府質量獎1家、福州市產品質量獎7個。

  政策驅動 “福”字號品牌成長有沃土

  福州市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建設。近年來,福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農業品牌建設。

  目前,福州市已出臺了《福州市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福州市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及《福州市加快推進商標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相關優惠激勵政策文件,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福建省名牌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的企業(協會),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去年,福州市重新修訂了《福州市農業品牌獎勵意見(試行)》,在原有獎項的基礎上,對獲得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或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授牌的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

  福建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品牌農業建設七條措施的通知》下發后,福州市農業局立即將品牌農業建設列入各級農業部門的重要工作內容和績效考核目標,并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品牌農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形成“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良性互動格局,共同推進福州市品牌農業的發展。

  今年,福州市農業局更牽頭市海洋漁業局、林業局,制定印發了《福州市知名農業品牌評選認定管理辦法》,評選“福”字號知名農業品牌,通過評選拉動農業品牌創建的氛圍和意識。

  嚴控質量 標準化生產夯實品牌基礎

  產品質量是品牌的基礎。福州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大力實施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的“三化”戰略,堅持以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以農產品質量安全來促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要求產品質量穩定,必須采取標準化生產。為此,福州市以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發展,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著力打造標準化基地,積極普及標準化生產知識技能,引導農戶按規程開展生產活動。

  近年來,福州市大力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為品牌農業發展打牢質量基礎。截至目前,福州市已建成種植業標準化示范區307個、按標生產畜禽規模養殖場780個、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26個;創建了福清枇杷、閩侯橄欖、永泰李果等3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合計面積22萬畝;累計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355個,“三品一標”有效產品認證 512個。此外,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福州市先后制定或參與制定了5項國家標準。

  同時,福州市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通過全面落實農產品生產主體備案制度和生產記錄檔案管理制度,把制度的對象延伸到生產企業、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這幾類生產主體,展開源頭控制;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逐步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憑證管理,確保全市所有已經注冊的食用農產品生產主體納入可追溯平臺并實現源頭賦碼、貼碼銷售、“一品一碼”,實現風險防控、質量追溯管理。 福州市還在各縣(市)區開展“一品一碼”追溯管理工作宣傳活動,展現農業綠色發展、保障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品牌的工作成效,塑造推介地方安全優質農業品牌,提升全社會參與度,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圍。

  基地拉動 區域化發展拉長產業鏈條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近年來,福州市以基地建設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一批生態環境良好、特色明顯、產業合理、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創建品牌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立足資源稟賦,福州市發揮區域優勢擴展基地。福州茉莉花茶是全國唯一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三大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茶類,并被《中國名茶錄》列為茉莉花茶類唯一的中國歷史名茶。抓住這一特色優勢,福州市以茉莉花茶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在倉山、羅源、永泰、連江集中發展茶葉生產。如今,羅源、永泰、連江已發展茶葉基地18萬畝,以茉莉花茶聞名的“瓊花玉島”倉山區更成為中國茶葉百強縣。

  在傳統種植規模擴張的基礎上,福州市通過優勢區的培育和建設,拉長產業鏈條,為形成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奠定堅實基礎。食用菌是福州市的特色產業。近年來,福州市通過規模化種植,在北部山區重點發展香菇、秀珍菇、銀耳,高海拔山區重點發展反季節香菇,中部平原重點發展蘑菇、秀珍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重點發展工廠化珍稀品種,全市食用菌年產量20.82萬噸,總產值18.1億元,從業人員有2萬多人。目前,福州市食用菌產業正處于從傳統生產模式向現代工廠化生產模式轉型升級階段,總產量中的65%用于加工,產值達7.5億元,涌現了“仙芝樓”“東星”“菇品世家”等品牌。全市食用菌年出口值超過1億美元,為我國最大的香菇出口口岸。

  如今,福州市在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圍繞水產、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畜牧、花卉竹木等優勢特色產業,都實施了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和農產品入市品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向加工園區聚集,扶持建設連江、馬尾、福清、長樂水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長樂、永泰、閩清、閩侯、福清果蔬加工產業聚集區,福州茉莉花茶、閩侯高山烏龍茶、永泰綠茶、羅源七境茶等優勢茶葉加工產業聚集區,倉山、羅源食藥用菌深加工產業聚集區以及福清畜禽產品加工產業聚集區,促進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

  為了更好地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做大品牌農業這塊“蛋糕”,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福州市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推動形成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畜禽等5個全產業鏈總產值超百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增強競爭力,提升特色品牌效益。

  深挖內涵 品牌價值顯著提升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品牌要突圍,必須有特色。近年來,福州市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思路,圍繞特色產業,揚長避短做大特色品牌,不斷深化農業結構調整,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可靠、市場占有率高的農業企業品牌和特色農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如春倫、閩榕、超大、星源、綠豐、大世界、仙芝樓、菇品世家等農業企業品牌,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欖、青山龍眼、羅源秀珍菇、永泰李梅等區域公用品牌。

  同時,福州市不斷挖掘產品的獨特價值及文化內涵,從品質、功能、外觀、包裝等方面進行整體打造,大力提升品牌農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形象。以福州茉莉花茶為例,2011年,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福州市“世界茉莉花茶發源地”稱號,2013年成為首批19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今,利用這些“世界級名片”及其深層的內涵價值,福州茉莉花茶區域公用品牌異軍突起。

  同時,針對地方特色資源豐富、農耕文化歷史悠久、產業產品門類多的實際,在各縣(市)區舉辦具有地方特色、體現產品優勢的各類農業節慶活動,擴大當地特色優勢農產品的影響力,有效推動品牌挖掘。如2017年12月16日在閩清縣舉辦的“2017中國·福州橄欖節”,集中展示了福州橄欖文化,有力宣傳了福州橄欖品牌形象,受到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廣泛宣傳和報道,擦亮了福州橄欖的金字招牌。

  營銷推介 做足牌頭文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此,福州市啟動了知名農產品形象塑造工程,把農產品宣傳列為城市重要品牌宣傳,鼓勵福州知名農產品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提升城市知名度。今年以來,福州市以“有福之州 綠色農業”為主題,在全國各地開展農業品牌宣傳推介活動。在北京地鐵天安門東站投放福州茉莉花茶燈箱廣告牌,并在首都機場巴士播放時長1分鐘的宣傳視頻,宣傳區域公用品牌——福州茉莉花茶;并先后在成都、合肥、上海、淄博、烏魯木齊巡展,宣傳和推廣福州茉莉花茶和福州金魚。

  同時,福州市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搭建各類營銷推介平臺,不斷提高品牌市場占有率。組織福州茉莉花茶等特色品牌企業參加“閩茶海絲行”等系列活動,充分利用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中國綠博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茶博會、農博會等平臺,宣傳推介福州特色品牌農產品,使福州茉莉花茶、福州橄欖等特色農產品在全國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此外,福州市著力做好宣傳推介,以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為平臺,打包宣傳福州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擴大福州品牌農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

  據悉,下一步,福州市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進一步加大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力度,堅持市場導向,積極構建以福州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為引領、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為主體的農業品牌體系。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