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位于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湖北屈姑國際農業集團生產車間里,到處是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景象。僅2016年,集團就出口柑橘鮮果3.2萬噸、果蔬罐頭3萬噸、柑橘醬等柑橘深加工產品2.8萬噸,創匯6800多萬美元,成為中部地區頗具影響力的一家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屈姑集團在16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屈姑”商標,在迪拜、德國設立了海外銷售辦事處,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南非、中東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走國際化、產業化道路,以綠色無公害產品占領市場,屈姑集團的迅猛擴張,是宜昌市農產品加工業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農產品加工年產值
逾2200億元
宜昌農產品加工業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國有影響,與宜昌優越的自然資源密不可分,茶葉、柑橘等特色產業發展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了豐富、安全、優質的原料基地。
宜昌市農業局局長熊長權說,宜昌柑橘、茶葉、蔬菜、特色畜禽和水產規模大、品質好、基礎好、口碑好,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的基礎條件。城鎮居民消費需求快速升級,對方便快捷、營養安全的加工食品需求劇增,為宜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
近年來,宜昌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宜昌市農業局產業化科科長楊兵向筆者提供了一組數字,到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94家,農產品加工總產值2251億元,約占全市工業的36%,同比增長15.26%,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3.3︰1。全市共建成9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入園企業已達450家以上,占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的60%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過100億元的園區4個,農產品加工產值過200億元縣市區達到4個。去年上半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158.29億元,同比增長14.5%。
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經成為宜昌出口創匯的重要力量。據海關統計,2016年,全市農產品出口以柑橘鮮果、水果罐頭、水產為主,出品量17萬噸,出口創匯2.4億美元。宜昌農產品加工綜合實力位居湖北省前列,農產品加工在全市農業農村工作的地位和帶動作用越來越突出。
加工企業呈現
“兩頭大中間小”格局
2017年7月,市農業局評選表彰了宜昌市農產品加工企業三十強,稻花香、湖北枝江酒業、湖北采花茶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榜上有名。翻看這張榜單,會發現宜昌市稻花香、枝江酒業等“航母級”龍頭企業較少,從銷售收入看,全市龍頭企業分布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規模大的有稻花香、枝江酒業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領軍型龍頭企業,這樣規模的企業在全省不多,而年銷售收入50億元左右的中間企業幾乎沒有,土老憨、蕭氏、一致魔芋、屈姑是這一規模的后備企業,絕大多數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億元以下。
同時,全市農產品綜合加工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企業融資難尚未根本解決,用工成本、財務費用等越來越高,市場開發還須進一步努力,品牌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擴大。
牢牢把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破解制約農產品加工發展的“瓶頸”問題。宜昌市計劃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11%左右;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3.5︰1。
四方面發力做大加工文章
熊長權認為,隨著現代裝備、生物和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農產品加工的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水平逐步提高,為加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業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也為做好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安全保障和有利條件。
宜昌市提出,在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要立足“農”的發展定位,帶動農民一起富,帶動農村繁榮發展;要突出“企”的發展主體,讓企業唱主角、市場做決定,政府主要是建平臺、搞服務、優環境;要強化“綠”的發展導向,既要保護好好山好水好風光,又要體現原汁原味原生態;要遵循“融”的發展路徑,用加工業促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互聯互通。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按照“一個產業、3?5家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配套一批專業基地”的思路,通過大龍頭帶動大產業的發展,重點在柑橘、茶葉、蔬菜、水產、畜牧等特色產業上下功夫,力爭每一個特色產業都有3?5家具有較強實力、領軍型的加工龍頭企業。
強化園區建設,大力推進企業產業集聚。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構建一批科技水平高、生產能力強、上下游相互銜接的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柑橘、茶葉、蔬菜、水產等產業從育種、種植養殖、加工、副產物利用到倉儲物流和銷售的全產業鏈。進一步加強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突出主導產業,提升服務功能。
培育壯大經營主體,推進利益聯結機制創新。依托農產品原料基地,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農資、技術、信息、物流、農機作業、產品銷售、貸款擔保和小額資金等社會化服務。
強化科技引領,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引導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引進人才,加大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設備設施改造和技術產品更新換代。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開展直營配送,提高市場占有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