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6500多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7戶,省級龍頭企業521戶,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229戶,10億元以上的18戶,100億元以上的4戶。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向吉林省農產品領域輸入了海量的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現代要素,進而極大地推動了整個行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發展。
成為支柱產業
近年來,吉林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發展,通過實施政策推動、創新驅動、項目拉動和市場帶動等一系列舉措,致使其總量規模不斷壯大,帶戶增收能力不斷增強,拉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不斷提升。目前,該省的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與汽車、石化“三足鼎立”的支柱產業,在連續多年以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2016年,吉林農產品加工業仍實現銷售收入5200億元,不但增長7.5%,還跨上第五個千億臺階。
由于眾多企業都在實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目前吉林省區域鮮明、產業配套、質量可控、集群集聚的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生豬、肉牛、禽蛋、乳品、人參、食用菌、中藥材等產業經濟也形成規模,在全省保供給、強產業、促發展的作用亦明顯增強。現在吉林省省級龍頭企業從事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等糧食生產加工的有258戶,年銷售收入已超過1452億元;從事肉、蛋、奶等畜禽類生產加工的有103戶,年銷售收入608億元;從事人參、中藥材、食用菌、果菜等特色產品生產加工的153戶,年銷售收入783億元。統計結果顯示,如今全省近50%的玉米、80%的水稻、70%的畜禽產品通過加工轉化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吉林省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企業通過積極引進新工藝、開發新產品來積蓄發展后勁已成為行業共識和常態。據統計,吉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2016年科研經費投入已達22億元,183家企業建有專門的研發機構。5年來,在玉米精深加工、秸稈綜合利用、人參深度開發、畜禽血液內臟副產品開發利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在質檢、認證、檢疫等保障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每年投入經費也超過5億元,并有258家企業建立了專門質檢機構。正是基于此,僅僅幾年時間,吉林大米、延邊黃牛、東遼黑豬、長白山人參和林蛙油、吉林梅花鹿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農產品品牌開始馳名中外,金塔、金翼、東福、皓月、華正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始在全國乃至全球享有較高知名度。
吉林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加速向“三化”發展,更使其輻射帶動功能日益增強。業內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不但完善了與農戶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機制,還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致使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目前,吉林省省級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每年通過租賃、入股經營、委托經營、代耕代管等方式,規模化經營耕地面積已達到1480萬畝,占全省土地流轉面積的70%以上;簽訂畜禽養殖訂單1.6億頭(只),占全省畜禽養殖量的1/3;帶動192萬戶農戶參與一體化經營,增收71億元,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3350元,同時還有效拉動了農村物流、市場、金融、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
毫無疑問,上述發展必將促使整個行業綜合效益穩步提升。2015年,僅吉林省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銷售收入就已達到2585億元,利潤118億元;2017年,這些企業銷售收入達到2800億元,占到全省全口徑加工業銷售收入的近60%。
農業產業化納入政府考評指標
吉林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強力推進密不可分。5年來,吉林省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擺上突出位置。特別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除了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上規模、上水平外,還把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模式,納入重要日程,全力加以推進。早在2011年,吉林省政府就恢復設立了省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這之后連續召開工作現場會議,相繼明確了發展思路,部署了任務,落實了相關舉措。吉林省委還將“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指標”納入縣域突破考評,省政府也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指標納入市(州)政府工作績效考評。由于工作激勵機制的不斷加強和完善,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加速向“三化”發展也就有了至關重要的組織保障。
在此基礎上,吉林省還把完善產業扶持政策作為加快發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后出臺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拉動作用大的政策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龍頭企業的發展積極性,進而形成了合力推進的良好氛圍。目前吉林省政府已累計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14億元,發揮了重要的引導和拉動效應;安排為行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貸款貼息資金8403余萬元,撬動了銀行貸款近30億元;還設立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股權投資基金,有力支持了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加銷一體化項目的實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