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扶貧攻堅已成為當前乃至“十三五”期間第一民生工程,更是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是整個脫貧攻堅的核心、重點、難點和關鍵。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沒有產業發展的帶動,貧困群眾就沒有持續增收的路徑,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便沒有了基礎,脫貧工作就沒有了后續,脫貧攻堅也難以取得突破。因此要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頭戲,通過產業發展讓農民真正成為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讓脫貧攻堅戰取得真正的勝利。
筆者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蔬菜產業發展為例,淺談蔬菜產業在助力產業扶貧中的對策建議。
西雙版納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西雙版納州多數以反季節露地蔬菜生產為主,成為國內反季節冬早蔬菜生產和南菜北運的重要基地,在云南省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也日益突顯,為全州乃至國內部分地區的蔬菜供給提供了保障。據統計,2017年,全州蔬菜種植面積29.70萬畝(含復種面積,以下提到面積均含復種面積),同比增長18.3%;總產量25.37萬噸,同比增長0.12%。露地蔬菜種植面積29.14畝,設施蔬菜種植面積0.59萬畝。
蔬菜種植區域分布和銷售情況。西雙版納州蔬菜種植區域和分布格局:勐海縣以生產本地蔬菜為主,冬早蔬菜為輔,主要集中在勐海鎮,其他鄉鎮零星種植。景洪市以冬早蔬菜種植為主,本地蔬菜種植為輔,主要集中在嘎灑、大勐龍、勐養、普文、橄欖壩、景哈鄉鎮等,其余鄉鎮零星種植。勐臘縣蔬菜種植以冬早蔬菜種植為主,本地蔬菜種植為輔,主要集中在勐捧、勐滿、勐臘、尚勇、勐伴、勐侖、象明鄉鎮等,其余鄉鎮零星種植。主要種植蔬菜種類是葉菜類、茄果類、瓜果類、豆類、薯芋類等30多個品種。全州蔬菜生產銷售包括本地和外銷兩部分,其中外銷蔬菜主要銷往云、貴、川、北京、上海等全國多個省市。2017年蔬菜總產值達到90429.5萬元。其中:外銷量達(出縣)10.27萬噸,總產值達到37850.1萬元。
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和設施情況。2017年末,全州共有區域性綜合批發蔬菜市場5個,蔬菜種植企業8家,合作社35個,家庭農場1個。有冷庫20個,總庫容37542立方米。大小棚設施面積5854.5畝。
貧困地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2018年末,全州總共有貧困戶4104戶、貧困人口14937人,貧困人口數占全州戶籍人口的1.51%。蔬菜產地基本集中在壩區和設施相對完善的地區,但絕大部分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基本上是山區半山區,自然條件、市場風險和貧困戶思想意識、勞力等因素的存在限制了這些地區的蔬菜產業發展,因此,基本上從事蔬菜種植的貧困戶都是自給自足。
推進產業扶貧需關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需要培育標準化基地,提高科技創新,需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個人認為應該關注好以下的問題:
第一,找準產業發展定位,解決發展什么的問題。在確定產業發展規劃時應考量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區位條件,二是生態自然條件,三是市場需求,四是當地產業總體規劃布局。在產業規劃發展中應考慮到三個突出。一是突出區域化。按照差異化競爭思路,加快發展和壯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導產業帶。二是突出精品化。圍繞特產、圍繞市場、圍繞效益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抓好開發扶貧示范點,推動產業扶持貧困戶全覆蓋。三是突出規模化。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做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特色優勢扶貧產業,著重抓好貧困村扶貧產業種植、養殖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一縣一產業”“一鄉(村)一品”特色突出的產業發展格局。
應該說,西雙版納州對適合發展的主導產業進行了區域規劃布局,但目前,在確定貧困村、貧困戶扶貧產業存在各自為政、盲目發展的問題,種堅果、芭蕉、水果,養雞、養豬、養鵝,雜亂無章,一個村發展幾個甚至十幾個產業,規模極小。現代農業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規模化、產業化,沒有一定的規模,就形不成拳頭產品,就形不成產地,就形不成產地市場,就難以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在產業布局上,要堅持全州一盤棋的思想,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克服產業發展隨意性大、盲目發展的問題。力爭通過這一輪的精準扶貧,充分利用好扶貧政策和資金,努力把農業產業基地規模做大、產品做優、品牌做響,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起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第二,明確產業發展目標,真正解決貧困群眾奔小康問題。目前,全州產業扶貧過于注重低水平的脫貧標準,僅僅在貧困人口的收入脫貧標準上做文章,簡單地給貧困戶送雞苗、鴨苗、小豬、小羊等等,把重點放在了“短、平、快”上,這些產業支撐不了貧困戶長期、穩固增收。因此,要著眼長遠,圍繞奔小康目標,確定產業發展目標,適度規模整村推進產業發展,讓貧困村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既能持續增收,又能大幅增收,真正實現脫貧奔小康目標。
第三,全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發展產業的問題。產業要發展,單靠農村老百姓來推動是不可能的。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它們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能對接市場、適應市場,抗風險能力強。因此,要把扶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業主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工作來抓,依靠這些新型生產經營主體把單個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變盲目生產為有計劃的按訂單或合同生產,使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
蔬菜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貧困戶缺乏勞動力。全州蔬菜產業主要依靠勞動者經驗和手工作業的傳統生產方式,機械化率低,僅限于規模化露地種植的土地耕翻。蔬菜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和精細型產業,季節性和區域性較強。全州貧困人口集中在山區和半山區,家庭穩定收入來源主要靠茶葉、咖啡、糧食、糖和橡膠等經濟作物,農戶無更多的精力和勞力再從事其他農事活動。
自然條件限制和基礎設施薄弱。多數貧困地區一是交通不便,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成本高;二是排灌系統不健全,不利于噴、滴灌配套設施的應用;三是電力條件不具備,不能滿足蔬菜大面積生產的需求;四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菜地由城郊向農區轉移, 水電路不配套,灌排能力差, 土壤肥力差等造成蔬菜產量低和產品品質差;設施大棚不足,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這些都制約了貧困地區蔬菜產業的發展。
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在沒有大的蔬菜生產經營主體的帶動下,小、散和盲目發展蔬菜種植,造成產銷脫節,同時蔬菜市場價格波動造成的經濟損失貧困戶無力承擔。加之文化素質不高,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較差,生產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低,重栽培輕管理,影響了蔬菜產量、品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
貧困戶蔬菜種植觀念落后、生產技術水平低。據調查,多數貧困戶蔬菜種植依然是按照傳統的種植模式生產,種植技術水平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低,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足,造成蔬菜產量低和品質差等問題。另外,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氣候條件,除了冬早蔬菜外,雨季大部分食用蔬菜靠野生蔬菜填補。
發展蔬菜產業扶貧的建議
完善蔬菜區域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一規劃,區域布局”的原則,完善配套水利設施、生產設施建設,提高基地抗災減災能力;努力打造核心種植示范區,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或企業建基地經營的方式,建設有一定規模的優質冬早春露地蔬菜、綠色高產高效生產基地。
據調查,西雙版納州蔬菜種植以壩區為主,蔬菜種類主要是茄果類、豆類、瓜類、葉菜類、根菜類等,根據不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的品種,一年四季都可種植。而山區,因缺乏灌溉條件,種植蔬菜完全依靠自然降雨澆灌,使蔬菜種植受季節性限制,品種布局也相對比壩區單一,應該根據不同氣候條件相應選擇適宜種植的蔬菜品種,如根菜類(蘿卜)、薯芋類(馬鈴薯、香芋、山藥)、葉菜類(結球甘藍、白菜、青菜)、豆類(四季豆、毛豆、豇豆)、瓜類(冬瓜、南瓜、 瓠手瓜)等。
全州擁有豐富的熱區資源,充分利用冬閑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復種指數及土地產出率,達到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西雙版納州已成為云南省冬早蔬菜主要生產和供應基地。 2017年,全州蔬菜占地面積31.93萬畝,其中冬春季蔬菜占地面積為14.11萬畝,占全年蔬菜占地面積的44.2%。
提高蔬菜種植技術水平。在3個貧困縣針對蔬菜種植貧困戶,采取現場參觀、教學、實踐等方式,大力推廣應用適應貧困地區蔬菜產業的良種、良法、良品,示范推廣輕簡化建造和生產、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為產業升級、產品優質提供科技支撐。積極開展貧困農民技術骨干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確保受訓貧困戶中每戶至少有1人熟練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強化跟蹤問效,不斷提高培訓效果和創業技能。
培育壯大蔬菜生產和經營主體。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一方面對已經建成的具有一定輻射帶動能力的蔬菜種植經營主體給予政策優惠,提高競爭力;同時要引進和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化、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加大對發展蔬菜產業園、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強,真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利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企業借助精準扶貧政策,積極主動發揮龍頭作用,各村干部帶頭率先示范,打消群眾疑慮,竭力吸收和帶動廣大貧困戶脫貧致富,通過政府幫助,以合作社等為載體,發展蔬菜形成長效產業具有穩定收入。
打造“一村一品”種植模式。積極打造“一村一品”蔬菜產業發展新格局。采取“合作社+村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基地”等發展模式,優化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建設特色蔬菜示范園,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創優質蔬菜品牌,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通過發展“短平快”產業,以短養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因地制宜培育發展野生蔬菜。隨著人類健康意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廣大消費者對野生蔬菜需求的呼聲越來越高。本地資源豐富,野生蔬菜種類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人工栽培。加強野生蔬菜的開發與利用,依據不同區域,不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進行人工栽培提高貧困農戶收入。
(作者單位:云南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