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縣是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發祥地。相傳,后稷在此教民稼穡。稷山縣的板棗樹歷經千年,仍碩果累累,它不僅是中國古棗的“活化石”,還是稷山先民創造的融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棗糧生產為一體的農林復合系統,更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農業文化成果。
2017年,山西稷山板棗生產系統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獨特的板棗種植系統
稷山板棗之所以被世人推崇,主要就因為它獨特的品質。晉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曾說:“世傳河東棗(即稷山板棗)特異,與青州、河東、臨汾、金城不同。”成熟的稷山板棗皮色紫紅油亮,棗果大小勻稱,果肉肥厚,頭部略寬,基部略窄,酷似塔形短板,板棗之名由此而來。
稷山板棗的優良品質主要得益于當地有利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生產系統。“棗生河東平澤”,西漢劉向《別錄》,一語道出了其中的神秘。所謂的平澤,就是臨水平塬之地。稷山縣處于古河東的北部,汾水自東往西穿過縣境,在今呂梁山與峨嵋臺地之間切割出一條寬闊的河谷地帶,逐漸形成一條南北寬10—20公里的汾河淤積平原,土地肥沃,水分充足,且濕度相宜,故稷山汾北棗樹極易成林。
勤勞智慧的稷山人民,歷經千年的勞動實踐,逐漸摸索出一套從培育、種植到采摘、晾曬、儲藏的板棗生產古法技藝,代代手傳口授,傳承至今。比如在棗樹栽植密度上,講究每畝在28—33株;棗樹栽植土層,必須達40厘米左右;棗區一般年降雨量須在400—500毫米,花期需補充適量水分,以提高空氣濕度,減少焦花,提高坐果;暑天35℃以下氣溫,是板棗生長結果的理想溫度。
當地輩輩流傳的一些民謠民諺,也生動反映了棗農的生產經驗和管理智慧。如“棗栽三步一缽(株)、五步一行”“棗樹發芽,正種芝麻”“今秋落葉早,來年棗子少”“棗紅就怕連陰雨”“生芽麥子爛棗年”“五月旱盡棗成串”“一年翻地兩遍,棗子結成蒜瓣”“發芽稍晚落葉早,適宜糧食種間套”“寒露一到,割谷打棗”“處暑見紅棗,秋分打凈了”。尤其是這里的棗糧間作法,農諺有曰:“上打棗,下收田,埝埝種的豆兒滿,一年三料樣樣全”。
這里的板棗傳統貯藏法,充滿神奇。當地棗農傳言,從年輕棗樹上摘的棗,一過來年春季每斤干棗變成九兩;而從千年板棗樹上摘的棗,經過復雜的晾干貯藏,每斤干棗則會變成一斤一兩。真可謂人間佳果,不減反增。
濃郁的板棗飲食文化
稷山是我國紅棗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據考證,早在夏商時代,稷縣就有許多野生棗樹。春秋戰國時,人們開始選種栽植。到隋、唐時大面積發展,其棗名因不同朝代屬地變更,曾有河東棗、絳棗之稱。至明、清兩朝,人們約定俗成,將此棗皆呼為“板棗”,一直沿稱至今。
正因為稷山板棗樹穿越千年滄桑、依然沁透甜香,當地代代傳頌著有關它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唐代藥王孫思邈,早年四方行醫到稷山,突發疾病,多虧當地老農發現后,用板棗加小米,慢火熬湯,讓其服用,很快使孫思邈病愈復原。孫思邈特在自己的醫藥著作《千金要方》中,將這位老農板棗米湯熬制法寫入藥方,以傳后世。
板棗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稷山人但凡婚嫁、慶壽、添丁、過節等喜慶時節,總少不了用板棗來添喜助興,素有“無棗不成席”的俗語。婦女生小孩兒,要喝板棗和小米熬煮的“月子湯”,兒婚女嫁拜祖祭宗,要用板棗和花生、桂圓、瓜子擺成供盤,寓意“早生貴子”;新媳婦入洞房前,家人要用板棗墊在炕席下面四個角,象征一對新人甜甜蜜蜜、和和美美;給老人做壽和過壽走親戚,要特別蒸棗饃,寓意福祿壽喜早(棗)發財。當地以往習俗,家里生了小孩后,要在院中或地里栽棵棗樹,祈愿人樹同生共長,后繼有人,世代繁榮。
黃土高原上的綠色風景線
稷山板棗之所以聲名遠播,引人入勝,除了它的果實甜冽醇香、養生怡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連片成蔭的棗林風光和傲立蒼穹的千年風姿。
稷山是我國棗栽培歷史最久、古棗樹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目前全縣板棗樹栽植面積已達15.3萬畝,其中依然存活掛果的千年以上古樹有17500多株,五百年以上的古樹5萬多株,全國罕見。千年古板棗樹“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蔭”。一株株板棗樹,一片片板棗林,與古村落、古文化遺址和綿延起伏的丘陵地形,相映成趣,形成黃土高原上一道道綠色的風景線。
萬畝棗林一望無際,原始自然,生態天然,整個棗區的棗樹老少相間,錯落有致,猶如大地萬千盆景,讓人目不暇接。春夏兩季時棗花金黃,樹葉嫩綠,空氣清新,微風送爽,養蜂人在樹下釀造棗花蜜,棗農在樹上采摘嫩棗葉制作棗芽茶,游人如織,盡享清涼;秋天,則是串串“瑪瑙”掛枝頭,最醉板棗豐收景。難怪明代崇禎年間稷山知縣薛一印,當年游覽棗林,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萬樹秋霞》五言詩:“江南桔綠日,塞北棗紅天,色豈經霜老,味從戴露鮮。既嗟馳荔苦,還得賜櫻偏。處處赤珠滿,催租了半年。”
如今,隨著鄉村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稷山縣注重開發利用稷山板棗文化資源,多次舉辦稷山板棗科技文化活動周、棗花節等活動,宣傳稷山板棗文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