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我國奶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70年,雖有過艱難困苦,更有無限榮光,值得追憶、值得銘記、值得傳承。中國奶業的振興之路仿如一面時代變遷的鏡子,展現了新中國70年來不斷超越、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
奶業惠及億萬人民,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產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奶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開展奶業整頓和振興,狠抓質量安全監管、技術進步、生產發展和品牌培育,推進現代奶業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今年時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的70年也是中國奶業大發展、大變革的70年。7月12-14日,由中國奶業協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奶業大會暨2019中國奶業展覽會在天津召開。大會以“致敬祖國70華誕、譜寫奶業振興新篇章”為主題。會上,中國奶業協會發布了2019中國奶業白皮書《中國的奶業》(以下簡稱“白皮書”),首次用中英文向國內外介紹中國奶業的基本情況和發展現狀,從奶類生產、乳品加工、國際貿易、消費市場和質量安全等5個方面,全面展示中國奶業70年的發展成就。
奶業生產:
產量是 70 年前的 154 倍
記者從白皮書獲悉,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牛奶產量僅為20萬噸,人均奶類占有量約0.4千克。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達到了3075萬噸,是1949年的154倍,人均奶類占有量22.8千克。
2018年,全國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1.4%,荷斯坦奶牛平均單產量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規模飼養成為奶牛養殖主力軍。如今,全面普及奶牛冷凍精液、人工授精、秸稈青貯、疫病防控等現代技術,全部規模牧場實施機械擠奶,90% 以上規模牧場全混合日糧(TMR)飼喂,部分牧場實施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計算機智能牧場管理、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提高了奶牛整體生產水平和勞動生產率。70 年前畜群雜亂、疫病流行、手工擠奶、秸稈粗放飼喂等落后生產方式已成為歷史。
乳品加工:
實現從微弱到強盛的跨越式發展
經過70年的不斷發展,中國的乳品加工實現了工業化、機械化、自動化并邁向智能化,成為中國食品制造業第一大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乳品加工企業587個,主營業務收入3398.9億元,占食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8.5%,主營業務收入和增速繼續保持第一并高于食品制造業平均增速。
2018 年,全國乳制品產量 2687 萬噸,是 1952 年乳制品產量的 43063 倍,從1952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 17.5%,乳品加工實現了從微弱到強盛的跨越式發展。2000 年后,乳制品制造業快速發展,不僅總體規模增速很快,跨省區、集團化、上市成為明顯特征,企業單體規模迅速增長,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
2018 年,全國大中型乳品加工企業占企業總數的 79%;其中 6 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 100 億元,約占全國乳制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 57%;排名前 3 位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約占全國乳制品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的 49.8%;排名前 2 位的企業進入世界乳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前 10,亞洲排名第一、第二。
消費市場:
奶類消費量和消費品種逐年增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奶類在改善營養狀況,調整膳食結構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奶類消費量和消費品種逐年增加。
白皮書顯示,1949年,中國人均奶類占有量只有0.4千克。改革開放后,奶業開始快速發展,市場供應量不斷增加,經過40年的努力,2018年人均奶類占有量達到22.8千克,人均奶類消費量達到34.3千克。與奶業發達國家人均奶類消費比較均衡的情況相比,中國人個體間奶類消費量差異很大。
從消費結構來看,1949年至2000年前,中國乳制品消費不僅總量小,品種也比較少,主要是巴氏殺菌乳、全脂奶粉和煉乳。2000年后,隨著乳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乳品企業根據中國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推出新產品。牛奶成為日常普通消費品,高溫奶、酸奶、巴氏奶和奶粉、奶酪等產品種類齊全、市場供應充足。
學生在校飲奶是一個特殊的消費市場。我國的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在2000年啟動實施。目前該計劃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萬多所學校。截至2018年春季學期,全國學生飲用奶在校日均供應量達1845萬份,惠及中小學生2200萬人。
2017年,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聯合中國奶業協會啟動“中國小康牛奶公益助學行動”,向貧困地區捐贈牛奶和奶粉,實施營養扶貧,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喝上牛奶。今年是“中國小康牛奶公益助學行動”倡議的第三個年頭,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截至目前,以D20為主的20多家企業,在全國27個省貧困地區的2519所中小學,捐贈液態奶270多萬提,奶粉1萬多件,總價值約1.6億元,惠及學生138余萬人,活動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社會反響好。
國際貿易:
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雙雙突破 100 億美元
自 2010 年開始,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新西蘭投資奶業成功后,更多的中國企業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在境外投資奶業。根據中國奶業協會調查,截至 2018 年底,中國共有 17 家企業在境外投資奶業。
白皮書提到,1949 年至 1978 年,中國奶業的國際貿易量很小。中國加入 WTO 和建立雙邊自貿區后,進口量快速增長。2018 年乳品、改良種用牛和牧草三大類商品進出口總額 110.2 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乳品、奶牛和牧草最大進口國和凈進口國。其中乳品進出口總額 104.2 億美元,約占中國畜產品貿易總額的 29.5%,農產品貿易總額的 4.8%。2018 年,中國乳品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首次雙雙突破 100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乳品新興市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奶業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不斷深化,中國奶業的發展與國際奶業聯系越來越緊密,“一帶一路”建設為國際奶業的交流合作搭建起新的橋梁,為中國奶業國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路徑,為中國奶業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原會長劉成果認為,中國企業應把握歷史機遇,積極踐行 “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國際化布局,加快走出去步伐,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技術交流和貿易合作,強互補、促融合、共發展。
質量安全:
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連續三年在 99% 以上
奶以安為要。目前,中國奶業已初步建立基于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監督管理的治理體系,覆蓋從牧場到餐桌全過程。據農業農村部從 2009 年至 2018 年抽檢生鮮乳數據,黃曲霉素 M1 、鉛、鉻、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監測指標樣品抽檢合格率為100%。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乳制品的監督抽檢合格率連續三年在 99% 以上,嬰幼兒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連續 10 年零檢出,乳品中黃曲霉毒素 M1 連續 5 年未檢出。2018 年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乳制品樣品合格率為 99.8%,是抽檢合格率最高的一類食品。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樣品合格率達到 99.9% 。
中國古老的奶文化傳承數千年,歷久彌新;中國奶業步入現代化征程,煥然一新。實踐證明,中國奶業的70年,是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的70年,是生產效率、質量安全、品牌培育、產業要素不斷提升的70年。
我們看到,如今中國不僅是奶類生產大國,也是奶類消費大國、市場大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中提出新的目標:到2025年,奶業實現全面振興,基本實現現代化,奶源基地、產品加工、乳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指出,國務院出臺的奶業振興意見,為奶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我們要增強信心、抓住機遇,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奶業發展中面臨的養殖成本高、養殖加工利益聯結不緊、干乳制品消費培育不足等問題,推進奶業振興取得新成效。于康震強調,一是生產讓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乳制品。把好乳制品生產、加工、流通等每一道關口,確保上市的每一滴牛奶都安全放心。二是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奶牛養殖業。加強優質奶源建設,實現“奶畜良種化、飼草優質化、生產規范化”,推動養殖節本提質增效,夯實奶業發展基礎。三是培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乳品品牌。建立完善創品牌、推品牌、護品牌的奶業品牌發展機制,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使國產品牌深入人心。四是構建融合協調發展的奶業產業鏈。推動行業牢固樹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意識,建立養殖加工和諧共生關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