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匯聚磅礴之力,打牢“四梁八柱”,拓展發展空間,贏得鄉村產業振興主動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村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李克強總理指出,“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重要論斷和指示要求,深刻揭示了鄉村產業發展規律,指明了鄉村產業發展方向。各地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把鄉村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堅定不移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鄉村產業發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積極探索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農村二三產業多點開花,90年代中后期,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逐步形成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產業體系,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對于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前提條件。鄉村產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利于增強農村發展新動能;能夠吸引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引導各類人才到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使農村社會重現生機活力;可以發掘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和鄉賢文化,講好鄉村故事,復興鄉風文明;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構建天人共美、相生共榮的生態共同體,打造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二是為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強大動能。鄉村產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功能,引領農業產品、產業、區域和要素投入結構布局調整優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各類企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和先進要素導入農業,有利于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三是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載體。鄉村產業圍繞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吸引城鎮資金、技術和青壯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人才、資源、產業向鄉村匯聚,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吸引既懂城市、又懂鄉村的大批返鄉下鄉人員到農村,以工業化理念搞生產、以市場化理念搞營銷、以城鎮化理念搞融合,架起城鄉互動融合的橋梁紐帶,打破城鄉二元格局。
當前,鄉村產業發展面臨不少的利好機遇,有著巨量的資源要素、巨量的市場需求、巨量的創造空間,蘊藏著巨大潛力。一是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力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調動各種資源要素進入農業、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將更加便捷,各種支持政策正在加緊出臺。二是大市場,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擴大消費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拉動經濟發展重要的舉措。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降低到29.3%,已從“吃飽穿暖”的農產品需求轉向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三是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優化供給結構,提升產品種類和品質,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功能,延長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條。四是大科技,科技創新的驅動。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技術產業井噴式的增長,技術與產業交互聯動、深度融合。這些均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同時,鄉村產業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問題。粗放式增長,加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平均比發達國家落后15年以上,農業產值與加工產值的比值是1︰2.3,與發達國家1︰3.4的差距很大。趨同性結構,原字號、粗字號、初字號的大路貨居多,普遍產品單一,處在價值鏈低端。分散化布局,產業集中度低和園區聚集度低,僅有28%的鄉村產業聚集在各類園區。淺層次融合,多局限農業“接二連三”“隔二連三”, 主體融合和利益融合層次不深。瓶頸式制約,資金不好籌,融資保障能力弱,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土地不好拿,用地瓶頸多,較難獲得建設用地指標;人才不好聘,形不成技術和管理團隊。這些都需要我們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鄉村振興是大戰略、大棋局,鄉村產業振興要納入鄉村振興的大格局中,聚焦重點,強化支持,加力發展,使之振奮興起、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導,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焦重點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強化創新引領,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全面振興堅實基礎。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聚焦一個目標”,就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用5?10年時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值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高,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進展。要“強化三個統籌”:統籌農業內部產業協調發展,提升傳統種養業,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統籌農業外部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立足鄉村產業發展,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高位嫁接、交叉重組、協調發展。統籌各方力量合力推進,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上下聯動、內外互動、多方助動的工作格局。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突出六個重點”:發展現代種養業。創新產業組織方式,促進種養業向加工流通延伸拓展。壯大鄉土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鄉土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傳承鄉村文化根脈。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培育休閑旅游精品,挖掘文化內涵,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旅游景點,打造休閑旅游精品。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加快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改造傳統商業網點,推廣現代物流營銷模式。做大鄉村信息產業。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快實現鄉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完成“五項任務”:以科學布局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吸取20世紀80、90年代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教訓,對鄉村產業空間布局進行科學安排。強化縣域統籌,推進鎮域產業聚集,形成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層級分明、分工明確、聯系緊密的布局,構建縣鄉聯動、以鎮帶村、鎮村一體的格局,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改變原料在鄉村、加工在城市的狀況。以產業融合增強鄉村產業發展聚合力。針對過去鄉鎮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的實際,培育融合主體、催生融合業態、搭建融合載體、建立融合機制,發展連接城鄉、打通工農、聯農帶農的多類型多業態產業,就地就近安排農民就業創業,通過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在產業融合發展中同步受益、同步提升、同步進步。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增強鄉村產業持續增長力。針對過去一些鄉村企業生產的產品“披頭散發、赤身裸體、沒名沒姓、來路不明”的問題,吸取粗放經營、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教訓,積極發展鄉村綠色產業。健全綠色標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培育提升產品品牌農業品牌、強化資源保護利用、促進循環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讓鄉村產業成為撬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金杠桿”。以創新創業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針對鄉村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促進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現代管理理念向鄉村匯聚,培育創新創業主體,拓展創新創業領域,特別是讓返鄉農民工在縣域和中心鎮創業,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增收。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優化鄉村產業發展環境。針對鄉村產業發展存在資金不好籌、土地不好拿、人才不好聘三大痛點、難點、堵點問題,要采取組合拳加以解決。在“錢”方面,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鄉村產業。在“地”方面,開展縣域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探索“點供”用地,在“人”方面,“引進”外來人才、“培育”本地人才、“發掘”鄉土人才興辦鄉村產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政方針已定,鄉村產業迎來大發展的好時機。要以強有力的舉措,努力創造崇尚創業、鼓勵創業的環境,營造激情涌現、活力迸發的氛圍,把千千萬萬“微行為”,匯聚成鄉村產業發展的“眾力量”,再造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新風尚,為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