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芍陂大米:“楚稻中秋熟,珠璣碗面浮”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安徽壽縣農村局 戚士章 字號:【

  芍陂(què bēi)大米,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徽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的主要農產品,它晶瑩剔透,芳香馥郁,有“楚稻中秋熟,珠璣碗面浮”的美譽。

  芍陂水利工程滋養萬畝稻田

  《水經注》記載,“淝水流經白芍亭,積水成湖,故名芍陂”。后因隋朝在此地設置安豐縣,又稱為安豐塘。這里水稻種植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已具相當規模和水平,這主要得益于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修建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

  芍陂所在的淮南地區位于大別山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由于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勻,芍陂未修筑之前,這里夏秋雨季極易因暴雨引發洪澇災害,雨季過后又經常發生大面積旱災,不利于水稻種植。

  公元前613年,孫叔敖順應自然法則,因勢利導,將東面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以及西南面龍穴山的山溪水匯集起來,選定淠河之東、瓦埠湖之西、賢古墩之北、古安豐縣城南一大片地帶,利用地勢落差圍埂筑塘,蓄水積而為湖用于農業灌溉,達到了變水患為水利的效果。為保障充足的灌溉水源,他還在陂塘西南開鑿子午渠,引淠水入塘。因芍陂的地理位置南高北低,陂塘的西、北、東三面還分別開鑿五個閘門,以控制水量作灌溉、泄洪之用,水漲則開閘門泄水,水消則閉閘門蓄水。芍陂建成以后,灌溉了淮南淮北廣大地區,改變了當地無雨則旱、多雨則澇的局面,使這一帶很快成為主要水稻種植區。

  直到今天,芍陂(安豐塘)仍然顯示它的科學價值和突出的水利效益,通過對區域水資源的科學調配,保障了灌區農田旱澇無虞,也保障了灌區內生物多樣性的繁衍延續,構成豐富而和諧的灌區農業生態系統。目前,芍陂(安豐塘)周邊長26公里,蓄水面積34平方公里,庫容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百萬余畝。芍陂灌區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主,盛產大豆、油菜、席草、酥梨、香草等農產品,有上千種生物資源。

  用品質鑄就品牌

  芍陂(安豐塘)灌區土壤為下蜀系黃土和古河流沉積物母質發育的水稻土,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利于水稻生長。灌區南部油菜茬水稻在4月上旬育秧,7月上中旬抽穗揚花;灌區北部小麥茬水稻在5月上旬育秧,8月中下旬抽穗揚花,避開了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溫季節,有利于水稻營養、食味品質的提升。

  秦漢唐宋以來,芍陂(安豐塘)灌區就采用的稻—麥輪作種植模式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壽縣通過現代農業獎補政策引導,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迅速增加,主要生態種植模式有稻—蝦,稻—魚,稻—鴨,2019年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已發展到25萬畝,其中安豐塘灌區約20萬畝以上。在灌區打造的百萬畝優質稻谷生產基地,大米“三品認證”已完成120個,其中綠色食品114個,有機食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訂單生產基地面積已達70余萬畝,涌現出國精、壽州花、紅蘋果等一批知名企業品牌。

  2016年以來,壽縣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共建“國家水稻綠色增產增效協同創新聯盟安徽省壽縣示范基地”。在壽縣安豐塘鎮戈店村、堰口鎮大光社區、迎河鎮大店村建立3個示范區,示范種植了萬象優華占、萬象優雙占、萬象優982等優良品種,使優質稻谷品種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目前,壽縣現有耕地276萬畝,常年種植水稻245萬畝,其中芍陂灌區105萬畝。壽縣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又是國家水稻優勢產區,年產稻谷160余萬噸。

  以文化內涵助力產品推廣

  長久的種植歷程中,芍陂(安豐塘)灌區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主要以水神崇拜和祭祀為典型。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里,修建芍陂的先賢們篳路藍縷,興利除弊,老百姓將這些先賢神化,虔誠祭拜,以期求得庇護,祈禱年年豐收。

  以節為媒,推介芍陂大米。2016年6月11日,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淮南市主場城市非遺展演活動在壽縣隆重舉行,活動將與芍陂(安豐塘)及灌區相關的芍陂大米等農產品、農耕節慶文化、民族歌舞、文學藝術、祭祀等多種非物質文化予以集中展示。同時,壽縣還依托農歷二月二舉行的龍抬頭廟會、農歷二月十九舉辦的正陽關廟會、農歷三月十五舉辦的四頂山廟會推介芍陂大米。

  此外,很多文人墨客一睹芍陂(安豐塘)水稻種植盛景,流連忘返,留下詩篇,豐富了芍陂大米的品牌內涵。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安豐張令修芍陂》一詩中寫到:“桐鄉振廩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傳。日想僝功追往事,心知為政似當年。魴魚鱍鱍歸城市,粳稻紛紛載酒船。楚相祠堂仍好在,勝游思為子留篇。”北宋著名詩人陳舜俞在《和王介甫寄安豐知縣修芍陂》一詩中也對芍陂灌區的水稻種植的喜人場面夸贊有加:“雩婁陂水舊風煙,可喜斯民得繼傳。萬頃稻粱追漢日,五門疏鑿似齊年。才高欲獻營田策,公暇還來泛酒船。稱與淮南夸好事,耕歌漁唱已相連。”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