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漁業是現代農業和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海洋漁業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海水產品產量大幅增長,漁民收入顯著增加,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由于我國海洋漁業長期處于粗放式發展,設施裝備條件較差,近海捕撈過度持續多年,加之環境污染加劇,導致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威脅。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已經給我國近海生態環境和資源造成了傷害,如何創新生態健康、環境友好、資源養護型的現代海洋漁業生產模式,保障人海和諧發展,一種新的環境友好型漁業生產方式——海洋牧場應運而生。
十八大以來,大連市加快推進海洋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漁業從“獵捕型”向“農牧型”轉變,科學發展現代海洋牧場,全力打造“藍色糧倉”,促進了現代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海洋牧場國內領先
大連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地處黃渤海兩海之間,三面環海,是海洋城市,海岸線總長約2211公里,其中大陸岸線約1371公里,島嶼岸線約840公里,是全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海洋生物資源及漁業資源豐富,具備建設海洋牧場優良的自然條件,同時具備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的前期基礎。
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大連的海洋牧場理論和實踐水平之所以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得益于科技對大連海洋牧場建設起到了引領和支撐作用。
2009年大連海洋大學陳勇教授首次提出“現代海洋牧場”的概念,我國第一個海洋牧場學術研究機構、全國第一個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一個全國性海洋牧場科技創新聯盟平臺等都是在大連海洋人的積極努力下促成或落戶大連。
“海上糧倉”初具規模
2019年1月9日大連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經濟強市,高質量建設現代海洋牧場,叫響“大連海鮮”品牌,打造“藍色糧倉”,推動大連市由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轉變。
截至目前,大連市已累計建設海洋牧場約550萬畝;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達14處,是全國海洋牧場最多的市級單位。大連市獐子島海域投放的大型礁體達到 40 米水深顯著集魚效果,實現了海洋牧場漁礁技術的突破。通過人工漁礁的投放,海洋牧場區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漁業資源量有效恢復,刺參、海膽、皺紋盤鮑等海珍品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加。
根據《大連市海洋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計劃到2025年,大連市現代海洋牧場建設面積達到100萬畝,海珍品產量年增長近萬噸,實現產值年增長20億元,生物資源量增加30%,捕撈生產產值占漁業總產值降低到20%以下,海洋環境得到進一步保護,漁業產業減量增收、提質增效,漁民轉產轉業穩步推進,形成全產業鏈海洋牧場建設模式,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增殖放流養護資源
增殖放流是養護漁業資源、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轉變漁業增長方式、實現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大連市的增殖放流工作起步早,保持全國領先。
近年來,大連市利用各級財政資金進行增殖放流,總量達到144億單位。大連市增殖放流種類主要有中國對蝦、日本對蝦、三疣梭子蟹、牙鲆等,功能以漁民增收和生物種群修復為主。其中日本對蝦的功能定位為漁民增收;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為漁民增收為主,生物種群修復為輔;牙鲆功能定位為生物種群修復為主,漁民增收為輔。
大連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漁業環境得到修復,“增殖放流的規模、種類和數量都呈逐年遞增趨勢,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國對蝦等苗種幼體22.87億尾,增加漁業產量2400噸,其中對蝦捕撈量1882噸,增加漁業產值2.6億元。通過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優質漁業種群生物量,水域生態群落結構和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地方優勢漁業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補充,維護了生物的多樣性。”
今年,大連市計劃增殖放流中國對蝦29.5億尾、三疣梭子蟹8000萬尾、褐牙鲆1200萬尾、許氏平鲉200萬尾,總計30.44億尾,計劃投入苗種資金4400萬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