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崔莊冬棗:活態文物煥發新生機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徐林成 字號:【

  在天津市的最南端,有一條古老的娘娘河,河畔北岸有一片唐、宋時期的古居落遺址,遺址西邊有一個村子,被古老冬棗樹林所環抱。明史記載,早在6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在這里種植冬棗樹,相傳明孝宗皇帝曾和皇后張娘娘在這片古老的冬棗林中采摘、品嘗過冬棗,始建“皇家棗園”,這就是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的崔莊村。

  2014年,崔莊古冬棗園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成片規模最大及保留最完整的古冬棗林。

  “百果王”

  冬棗因其成熟較晚,采摘于秋末冬初而得名。崔莊冬棗皮薄核小,細嫩多汁,甘甜清香,營養豐富,落地即碎,凡嘗過之人,無不為其獨特品質所傾倒。

  崔莊冬棗的營養價值也極其豐富,含有19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有“活維生素丸”之美譽和“百果王”之稱。據《本草綱目》記載,冬棗具有“味甘無毒、主心邪氣、安中健脾、平胃通竅、滋補養顏、久服輕身延年益壽”之功效。民間流傳著食崔莊冬棗“內潤六和肝腸,外通八極清氣”“日啖一粒,紅顏常駐”的說法。

  崔莊冬棗還有一段神話故事傳說,更增添了崔莊冬棗的浪漫和神奇。相傳,這段神話故事和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宮有關。那次王母娘娘在天宮舉行蟠桃會,各路神仙都到王母娘娘那里喝御酒來了,齊天大圣孫悟空未在邀請名單之列,非常生氣,便使性撒潑。孫大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穿過云層來到天宮將蟠桃盛宴攪了個人仰馬翻。王母娘娘的御酒撒了一地,仙果被弄得七零八落。仙果滾下仙桌,穿過云層掉到人間,落在了崔莊田園內。仙果在崔莊地上生根發芽長成了蒼翠的冬棗樹。

  精于管理的崔莊人偶得變異棗芽,以嫁接等方式培養,經年歷暑終于培育出冬棗這一棗中精品。隨著生于“渤海之濱,高城(今黃驊、大港一帶)之地”的“張娘娘”被選為明憲宗朱見深的太子朱佑樘的貴人(太子妃)進宮,“崔莊冬棗”也以其“個大皮薄、核小汁多、色澤鮮艷、肉質酥脆”的特點而漸成宮中貢品,被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從此聲名鵲起、身價百倍。后皇家為獨享美味令遍植冬棗于崔莊附近娘娘河兩岸,建設貢棗園,并派官兵看守,此制沿襲至清代,可謂歷史悠久。

  活態的文物

  崔莊冬棗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從保存現狀和規模方面衡量還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三千頃田園如畫,六百年冬棗飄香。崔莊古冬棗園毗鄰榮烏高速公路,面積約3000畝,其中古冬棗核心區面積238畝,新棗試驗區1300畝。600年以上棗樹168棵,400年以上棗樹3200棵。有些干癟的樹干上雖然滿是歲月滄桑的痕跡,但至今依舊枝繁葉茂。

  崔莊古冬棗園生態系統以冬棗為核心,包含蔬菜、玉米、花生等農作物,杏、蘋果等經濟林木,木槿、黃楊等綠化樹種以及各種野生植被和野生動物。棗林—村莊—農田“三素共構”的結構創造了人與自然高度融合,體現了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價值多樣、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復合農業特征。

  為保護好這個重要的國家農業文化遺產,崔莊村開展古棗樹保護性復壯改造工程,讓古棗樹重新煥發青春。

  近年來,崔莊村在棗林安裝了水肥一體化的滴灌,不僅可以節約水源,還能使肥料通過水攜帶著直接澆灌到樹體下面,讓樹根直接吸收養分。除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崔莊村還對3200株古棗樹進行了樹冠樹干更新及嫁接。

  目前,古冬棗樹是國內唯一的植物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彭卿云更是把古冬棗樹評價為國內唯一的植物類“國寶”,是“活態”的文物。崔莊冬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是歲月滄桑、歷史變遷的見證,如今仍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

  全村人致富的“金蛋蛋”

  歷經數百年風霜磨礪,在這個追求生態、崇尚古樸、重視品質而又富足充裕的時代,“崔莊冬棗”以其厚重的歷史內涵、豐滿的人文情懷、優秀的產品品質再度為社會關注,舊時深藏皇宮內院、王謝堂前的“崔莊冬棗”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而且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

  依托這片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冬棗林,近年來,崔莊人開始發展冬棗旅游產業。在政府支持下,一座投資6400萬元、占地3000畝的皇家棗園建成。而今,棗園的冬棗驛站、古戲樓、棗博物館、百果園、農家院,以及修有木棧道、荷花塘、垂釣園的怡心園、福壽園、科普園等六大主題棗園核心區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游客在此不僅可以摘棗、聽戲、觀光、還能看展覽、住農家院,崔莊古冬棗園人氣越來越旺,每年來這里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古冬棗樹成了村里的“金疙瘩”。

  除了建設各種棗園景點外,天津濱海區大港街還不斷發掘冬棗文化,推出了崔莊“冬棗文化節”“棗花姑娘評選”等活動。隨著大港街冬棗種植規模的擴大,崔莊冬棗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崔莊也獲得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天津市旅游特色專業村、天津市十大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

  游客多了,冬棗銷量也隨之攀升,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冬棗成了全村人致富的“金蛋蛋”。

  為加強對崔莊古冬棗園的保護管理,濱海新區按照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編制了濱海崔莊古冬棗園保護管理辦法,遵照城鄉一體化監督機制,由太平鎮政府及崔莊村委會按照發展規劃,對古冬棗園進行統一管理和保護,確保濱海崔莊古冬棗園這一寶貴財富得以傳承和發展。

  (作者系天津市濱海新區太平鎮崔莊村支部副書記)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