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久違的太陽終于探出頭來,這讓脆李種植戶王恩海很是高興。一大早,他來到果園,察看果樹長勢,見脆李并未因連日陰雨而影響品質,65歲的他長長吁了一口氣。
“今年我共有8畝脆李進入豐產期,按畝產3000斤計算,年收入就有10多萬元。”老王掰著手指算賬,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
在巫山,像王恩海這樣的脆李種植戶不在少數。近年來,該縣利用三峽庫區獨特的小氣候條件,在低山地帶栽種以脆李為主的經濟林,不僅使曾經不起眼的脆李成為該縣山地農業的拳頭產品,還依托巫山脆李“春賞花、夏摘果”的特點,推動農旅融合發展,使其成為繼巫山紅葉后,該縣的又一大生態旅游品牌。
科學選種
老脆李脫胎換骨
王恩海曾是村里的貧困戶,過去,一家老小全靠種植“三大坨”過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糧食作物賣不起價,我辛苦一年,純收入還不足3000元。”說起往事,王恩海有些無奈。
巴東三峽巫峽長,王恩海的家就在巫峽邊上。自古以來,巫峽便以景色綺麗而著稱,然而,守著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王恩海并不富裕。
不是不想富,而是沒有找準路。巫峽一帶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種植以玉米、紅苕、土豆為主的糧食作物是當地主要農業產業,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益低下,村民們紛紛外出務工。
對于脆李,王恩海并不陌生,兒時,他家門前就種著好幾棵李樹。事實上,巫山脆李種植最早始于唐宋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初夏,脆李成熟,孩子們爬樹摘李,好不熱鬧。過去,脆李只散種在農戶房前屋后,產量不高,村民大多留著自家食用,很少外銷。
2012年,巫山縣委縣政府致力于尋找合適的產業,打造山地特色農業。他們將當地土壤帶到中科院進行檢測分析,發現巫山以沙質土為主,雖然不適宜莊稼種植,卻適合果樹生長。依據這份中科院分析報告,巫山初步擬定了以曲尺為示范片區,帶動中低山栽種脆李的發展計劃。
然而,老品種脆李產量低,要進行規模化種植,就得選育新品種。于是,他們利用本地脆李這一天然數據庫,篩選出芽變優系作為母本,再通過后期觀察,待其性狀穩定后截取母本上的枝條,在不同地域進行試種,試種后的子代或孫代才作為新品種進行培育。
“新品種的培育前后耗時近3年,與老品種相比,新品種脆李不僅個大汁多,而且產量更高,更適合作為商品果栽種。”巫山縣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打響品牌
小水果“華麗轉身”
王恩海沒有想到,曾是田邊地角“耍耍水果”的脆李,如今卻成了帶動他脫貧增收的“搖錢樹”。
王恩海仍記得,2015年,當政府第一次上門宣傳脆李種植時,他還抱著懷疑態度。
“種這么個不起眼的李子,真能掙到錢嗎?”他心里犯著嘀咕。
但很快,一系列扶持政策打消了他的疑慮:脆李種苗由政府免費提供,不懂技術,農技專家三天兩頭上門指導,從打枝疏果到澆水施肥,一樣也不落下;有人反映交通不便,政府立刻撥款,修通了出村公路,打通了便民道,這下,老王開著三輪車就能下地干活……
沒了后顧之憂,這幾年,王恩海陸續發展了30畝脆李,而今靠著種植脆李,他一年就有10萬元以上的收入。
在巫山,像王恩海這樣的脆李種植戶還有很多,截至目前,全縣共種植脆李22萬畝,今年產量將達8萬噸。
然而,隨著脆李產量的逐年增加,如何拓寬銷售渠道,讓脆李賣得更遠,賣得更好?成為巫山縣委縣政府思索的又一難題。
“我們首先從品牌建設入手,打造了‘中華名果’‘脆李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叫響了巫山脆李在全國的名氣。此外,我們以農村電商發展為契機,借助電商和物流優勢,推動脆李從集散交易向電商銷售拓展。”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為此,他們與京東商城、順豐速運、中國郵政等多家電商和物流公司合作,建成脆李專業銷售體系,開通了35條冷運干線,使巫山脆李從田間采摘到空運至全國各地,最多只需要48小時,為壯大電商銷售渠道奠定了基礎。去年,巫山脆李電商交易額達2.5億元,占脆李總交易額的1/3。
賞花摘果
農旅融合有奔頭
這段時間,王恩海有點忙。除了操心脆李,他還有件重要的事要做。原來,今年底,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兒子將要回鄉創業,這可把老王高興壞了,他每天東奔西跑,為兒子提前探路。
柑園村的彭德海是他家遠房表親,這幾年,靠著開辦農家樂,彭德海成了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老彭,我兒子要回家了,搞點什么好呢?”中午,王恩海忙完農活,借著串門的機會,向彭德海討教“創業經”。
“像我這樣搞個農家樂吧,春賞花夏摘果,旺季一個月就能掙3萬多元……”
老彭的話不假。近年來,得益于巫山脆李產業的發展,每年春季,20余萬畝李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使巫山成為長江三峽沿線規模最大的李花觀賞區。從去年開始,巫山已舉辦了兩屆長江三峽(巫山)李花節,僅首屆李花節就吸引游客150萬人次,創收4.5億元。
“一般來說,李花花期只有一周,但巫山山地形成的立體氣候,卻使這個區域的賞花期延長至一個月。”巫山縣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這幾年,巫山以曲尺為試點,著力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他們首先對李樹進行修枝整形,以提升觀賞價值,并在巫山至曲池沿線公路設置了5個鄉村旅游景點,配套修建了人行步道、賞花長廊等旅游設施。
春賞花、夏摘果。隨著游客的不斷涌入,曲池鄉的村民們紛紛將自家小屋改造升級,搞起農家樂。游客們玩耍之余,還可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累了有客房休息,離開時還能帶上當地土特產品。
“旺季時,我一天就要接好幾個預訂電話,客房幾乎天天爆滿,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老人小孩,一點不比在外打工差。”老彭一席話說得王恩海心動不已。
除了曲尺鄉,在巫山其他區域,脆李的大面積種植也成為當地農旅融合的有力推手,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據統計,自2015年起,巫山脆李已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8.4億元,當地2萬余戶貧困戶依托脆李吃上了“旅游飯”。曾經待在犄角旮旯的“丑小鴨”脆李,就這樣經歷了它的奇幻之旅,完成了變身“白天鵝”的逆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