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書記雖然年輕,但特別有眼光、有想法。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才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我們為有這樣的書記感到驕傲!”在采訪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哈日道卜嘎查黨支部書記兼嘎查達白金泉之前,村民彩云一直在向筆者夸著他們的“致富帶頭人”。
今年36歲的白金泉是一名退伍軍人,2002年復員后,他回到嘎查又開始了勞作的日子。那時候,嘎查由于土地貧瘠、種植技術落后,鄉親們從年頭忙到年尾,可手里還是沒存下幾個錢。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甘于貧窮、聽天由命的觀念。我作為退伍軍人,是不能服輸的,窮就得想轍啊!于是我就開始琢磨如何在土地上掙錢。”白金泉說。
白金泉用了整整3年時間到吉林省邊打工邊學習花生種植技術,還順帶儲備了銷售渠道。回到家鄉后,他頂住家人和村民們不認可的壓力,很快把學到的技術付諸實踐,自己先種植了100畝花生。
“那時在大家眼里我這個‘80后’就是個愣頭青,沒有獲得收益前根本沒人相信我。但他們沒想到,當年我就掙了10多萬元。”白金泉說,10萬元當時在村民眼里可是個天文數字。
白金泉趁熱打鐵,鼓勵鄉親們和他一起種花生,他免費提供技術,并給大家墊付種子和化肥的錢??吹叫б娴拇迕駛冃膭恿耍虏榈幕ㄉN植面積第二年就擴大到1000畝,第三年就占到了全嘎查作物種植面積的95%,鄉親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
2009年,白金泉因為實干和樂于助人,當選嘎查達。上任后,白金泉牽頭建立了科右中旗金農專業合作社,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將村民吸納進來。之后,全嘎查花生種植面積一度達到2萬畝,收益除返還給村民外,剩下的用于集體經濟發展,構建了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總結多年摸索出來的種植“門道”,白金泉說:“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種植花生不是長久之計,只有調整種植業結構,農牧民才能穩定脫貧致富。”
隨后的兩年,白金泉逐步把“跑風地”的花生種植退下來。2015年,白金泉平整土地,種植了10多畝的水稻,每畝收益比種玉米、花生多上千元。于是他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引進技術人員統一育苗、指導種植,建立加工廠并統一銷售。現在嘎查160多戶農牧民加入合作社,去年水稻種植產量達到900萬斤,真正讓“旱改水”成了農牧民的致富田、增收田。
去年,鄉親們又推選白金泉為嘎查黨支部書記。白金泉說,不能辜負鄉親們的信任,也決不能讓鄉親們失望,脫貧致富只是第一步,讓全嘎查人過上文明和諧的好日子才是他心中的目標。
頭腦靈活的白金泉又開始琢磨起了稻田公園,去年10月引進“認領模式”,推出了“我在哈日道卜嘎查有1畝田”的私人訂制項目,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認領者不僅可以吃到450斤大米,還有20斤稻田魚、5斤螃蟹、2只稻田鴨。我們產的每一粒大米都是優質的,客戶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監控,了解產品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等一系列相關信息。”白金泉拿出訂單介紹,去年雖然是第一年開展私人訂制活動,但是已經有了60多位客戶。
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一片生態農業景觀,不僅讓哈日道卜的鄉村變得更加美麗,而且促進稻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提升生態附加值,拓寬農牧民的收入來源。
10年來,在“80后”嘎查黨支部書記白金泉的帶領下,哈日道卜嘎查水稻發展得紅紅火火,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萬元,在貧瘠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致富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