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水”過之處稻花香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呂珂昕 字號:【

  布基納法索地處非洲西部,在當地語言中“布基納法索”是“君子之國”的意思。

  布基納法索與中國有著8小時的時差,她與中國一樣,是個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古樸神秘的傳統習俗與遒勁奔放的土風歌舞別具特色;這里的人們還喜歡以稻米為主食,但是國內產量不高,每年要花費大量的外匯從別國進口。

  2018年5月26日,我國與布基納法索復交,布國重返中非友好大家庭。應布方要求,在復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經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緊鑼密鼓地組織遴選,一支由7名農業專家(3名水利專家、3名水稻專家、1名農機專家)和2名法語翻譯組成的中國農技組團隊,分兩批次先后抵達布國,開展農業技術援助工作。

  奮斗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截至6月30日,一期項目圓滿完成。考慮到時下正是布國農業生產的珍貴雨季以及二期項目的無縫隙銜接,農技組4位專家繼續留守崗位,5位專家如期回國。近日,筆者圍繞農技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進行了采訪,聽他們講述為布國修水渠、引活水、傳技術的故事,感受他們用汗水澆灌出稻美糧豐的辛勤付出……

  使命重大,攻堅克難

  時隔24年,五星紅旗再次在布國升起。參與并見證了這一幕的中國農技組,心情澎湃激動,但又深深感到了肩上的責任:再建交已是新朋友,如何更好地推動兩國之間的農業合作?新環境里都是新挑戰,怎樣才能因地制宜幫助對方發展農業生產?

  使命重大、時間緊迫,更要沉著穩定、有條不紊。初到布國的前兩個月,農技組專家們馬不停蹄地奔波在調研工作一線,幾乎沒有休息日。與布方官員、技術員深入交流,認真聽取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推動建立真誠友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考察水利項目和灌溉系統布置,了解水稻種植水熱條件,逐步積累當地農業生產一手資料;測繪、挖溝、整地、育秧,凡事身先士卒、親力親為,既技術指導又實干苦干……

  “在對接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向布方普及中國政府的援非政策,強調我們援助的目的是提高他們自身的發展能力,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農技組組長梁小平說。

  任務重、壓力大,并沒有難倒中國專家們,反而激發了農技組的奮斗意志,一路攻堅克難。然而,當地惡劣的環境還是跟農技組開了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布國全年只有4個月的雨季,其他8個月都是旱季,溫度高、空氣干燥,再加上生活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蚊蟲肆虐,瘧疾高發。農技組來自非疫區,屬于易感人群,又要下田下地,實在防不勝防,9位專家中的8位先后染上瘧疾,好幾位還反復感染。幸好專家們赴布之前就準備好了藥品,因而及時得以救治,未因病痛耽誤工作,這著實讓布方合作伙伴欽佩。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下來,當布方官員看到中國農技組對癥下藥、解決了他們的灌溉難題時,看到中國技術將示范田里水稻原種產量翻倍時,看到農技組專家急農民所急,對農戶的需求來者不拒時,他們真正感受到了中國專家的真心實意,感受到了中國援助“授人以漁”的重要作用。布國農業部水稻中心項目協調員薩努有一次見到中國專家,忍不住把中國國旗披在身上,高興地說:“有中國專家來幫助我們真是太棒了,我愛中國!”

  技術擔當,碩果累累

  3月30日是中國援助巴格雷土地整治項目竣工的日子。清澈的水流嘩啦嘩啦沿著嶄新的溝渠從大水庫里源源不斷地注入平整的農田。“我們發展水稻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地不平,水保不住。現在好了,排灌自如,我們再也不擔心水的問題了。”眼看著幾個月前還是凹凸不平、靠天收糧的旱地變成了溝渠配套、旱澇保收的平整水田,巴格雷中心負責人凱博高興地說。

  這樣的喜悅,中國農技組一次又一次地帶給了布方人民。在首都附近的丁迪盧村和贊巴尼根村,農技組專家建設了兩個節水灌溉滴灌示范工程。在旱季,通過建設鉆探深水井,利用太陽能發電抽水、高位水箱增壓等灌溉系統方式,改變了原來的漫灌和提水灌溉,提升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在納柳村,農技組為當地居民修建了3.7萬立方米輪蓄庫容的小型蓄水壩,可灌溉面積為50公頃,能夠在缺水期為洼地水稻補充灌溉。除了巴格雷灌區的項目,還在巴馬灌區修復了662米長的灌渠,重建了346米長的混凝土主灌渠,配套完善了12座灌溉控制閘門,幫助布方恢復原有灌溉面積100公頃。

  “布農業部部長希望中國專家能將這些灌溉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水壩工程也被布水稻中心列為樣板項目,并打算在布國其他洼地水稻項目上進行推廣。”梁小平說,最重要的是,這些工程可以讓當地農民直接受益,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

  一汪活水,為水稻示范項目的順利推進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巴格雷灌區,農技組開展了1公頃良種試驗示范生產,產量5噸,可為布提供150公頃的大田水稻生產用種;在巴馬灌區,完成了1公頃原種水稻生產試驗示范,產量高達5.8噸,比原來增產了近2倍。同時還完成了1500平方米的機插秧示范項目,產量高達855公斤,單產5.7噸/公頃,比原平均單產增產3.2噸。

  “種還是當地的種,田也是當地的田,唯有技術是中國的。”副組長胡宇舟介紹,布國種植水稻的光熱條件都比較好,之所以以前產量不高,還是因為技術沒有跟上。農技組將一些中國常用的栽培技術帶了過來,如增施底肥、擴大秧田面積、增加栽插密度、適時田間管理等,效果立竿見影。

  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農機專家還將中國省工省時、方便高效的農業機械化手段傳授給當地農民,提高了當地的生產效率。“農機、水利對水稻生產發展至關重要,正如水稻、水利、農機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農技組成員之間也是既分工又協作,所有專家都服從于項目,齊心協力并肩作戰,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副組長許金澤說。

  當好老師,做好培訓

  正如農技組反復強調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布方技術人員也掌握了中國技術,才能確保布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各項試驗示范及各省洼地水稻推廣活動,農技組專家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系列技術培訓。

  為了做好每次培訓,專家們總是精心準備,苦下功夫。提前一個多月就開始做PPT,文中加入大量圖片和短視頻,以求做到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在培訓時,專家們還將中國技術和布方技術比較講解,并舉例中國擺脫饑餓的典型案例,讓參訓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為翻譯,肖杰、趙蘇春則是加班加點、字斟句酌,只為能讓參訓人員精準理解培訓內容。

  “為達到培訓效果,培訓的規模我們想控制在50人左右,但是每次的參訓人數都要超過這個數字。培訓后一般都安排半小時的提問時間,可是布方參訓人員總有提不完的問題,往往一個提問環節就要花2個小時左右。”胡宇舟說,“布方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農民,參與中方培訓的積極性都很高。”

  除了集中培訓,事實上,專家走到哪里,就會把技術培訓帶到哪里;哪里有工程項目,哪里就是培訓基地;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組織相應的培訓。簡易的民房、田邊的樹蔭底下都是專家們開講的小課堂。

  在納柳村蓄水壩建設完成后,水利專家梁小平、尹文波還專門在村里舉辦了一次培訓,教村民如何利用水庫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資源。在巴格雷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水利專家陳宗泉親力親為,幾乎每天都待在工地上,施工每個環節都要對布方施工人員開展實地培訓,手把手地教他們技術要點。在巴馬灌區,當地有3個村的老百姓看到中國專家種的水稻比自家長得好,就邀請水稻專家許金澤、蔣傳華、農機專家薛友國來講課,原本計劃一個村50人的培訓最后卻變成243人,村民們擠擠挨挨地坐在樹蔭下聽課……有布方項目官員曾評價說:“中國農技組不但高標準地完成了項目建設,還為我們帶出了一支懂技術的隊伍。”

  短短幾個月,中國農技組就在14個省開展了30場次的大規模現場培訓。一年下來,農技組共完成室內技術培訓1250人次,野外技術培訓有記錄的399人次,共培訓1649人次,超過本期項目規定完成培訓任務的兩倍,為促進布國農業人才能力建設作出了貢獻。

  建立友誼,廣受贊譽

  真正的友誼千金難買,卻能在真實親誠的合作中收獲。

  在布基納法索,當地老百姓稱呼中國專家為“中國家人”。專家們有什么困難時,路過的老百姓都會主動過來幫忙。而當地老百姓在農業生產中遇到難題,也主動找到中國專家解決問題。有一次,當地農民的玉米地遭受了蟲害,中國專家驅車10多公里專門去查看指導。農民們感激不盡,拿出蔬菜、雞蛋來感謝中國專家。盛情難卻,但猜到他們可能會節衣縮食,專家們深受感動,自掏腰包買下農民送的東西。

  中國專家的敬業、親切,不僅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愛戴,并得到布方農業部和中國駐布大使館的贊譽。

  一期項目結束后,9位專家均獲得布農業部頒發的“農業技術推廣特別獎”獎狀。布國農業部部長薩利夫·韋德拉奧戈向中國駐布大使館寄去感謝信,信里稱贊中國專家們“具有開放的思維方式、靈活的工作方法,成為我們良好的合作伙伴,是布方與外方農業合作的典范”,希望農技組能夠繼續留任布國。中國駐布大使館大使李健在春節看望專家時說:“農技組是在布根扎得最深、管理最規范、成績最明顯的一支中國援助隊伍。你們的辛勤工作為中布農業合作起到了重要的開篇布局作用。”中布復交一周年招待會上,李健大使向梁小平授予“中布關系特殊貢獻獎”。

  4月在湖南長沙舉辦的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韋德拉奧戈部長再次高度評價以農技組技術援助為代表的中非農業合作。他說:“中國向非洲派遣了大量的農業專家,目的是把自己的技術真正地轉讓給非洲,讓非洲農業生產者真正成長起來,讓非洲未來兩三年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他強調,這種技術轉讓對非洲來說是“無價寶”。“在這方面,中國在全世界發揮了典范作用。”

  再過一個多月,回國休整的中國專家又將踏上行程,與留守的專家一起,繼續開展第二期援布項目。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改變著布國落后的農業現狀,用自己的真心滋養著中布友誼之花,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中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