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廣昌白蓮 歷久香遠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姜玉桂 字號:【

  “蓮不過廣昌不香!”

  說起家鄉的白蓮,廣昌人總是無比自豪。如今,廣昌白蓮又多了一張傲人的名片。2017年,“江西廣昌蓮作文化系統”被農業部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錄。

  這里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時值盛夏,記者來到廣昌一探究竟。

  良地良種出良品

  有荷處必有水。

  廣昌縣位于江西東南部,地處武夷山西麓,僅次于贛江的江西第二大河流撫河即發源于此。

  廣昌驛前鎮姚西村不僅是撫河源頭第一村,也有“中國蓮花第一村”的美譽,2016年更是通過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以1624.88畝的蓮池面積被授予“世界最大蓮池”稱號。

  記者到來之時,天公不作美,下起綿綿細雨,雖無福一睹映日荷花別樣之紅,沐雨芙蓉的靈動之韻也別有一番風味。

  村后血木嶺淙淙流下的溪水,在姚西村前的山間盆地變成了平緩的旴江(撫河上游),清清的旴江水,千百年來哺育著這里的鄉民,還有白蓮。走在彎彎的田間小道,被無邊紅白相應的蓮花和碧綠的荷葉簇擁著,“世界最大”的注解倒顯得多余。

  隨行的縣農業局同志介紹,廣昌白蓮,也叫廣昌通芯白蓮,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與湘蓮、建蓮并稱中國三大子蓮(蓮花根據其栽培目的分為三類:花蓮、子蓮和藕蓮)。廣昌白蓮種植面積常年10萬畝以上,縣域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是全國最大的通芯白蓮產區、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縣里建有全國第一家白蓮專業市場。“蓮不過廣昌不香”之所以成為業內共識,正是緣于此,卻又不限于此。

  “廣昌白蓮之所以好,首先是種好。”縣白蓮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昌白蓮的發展史,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品種選育改良的歷史。

  據考證,廣昌白蓮種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唐代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一些傳統優質品種流轉至今,如“白花蓮”和“百葉蓮”。這些傳統白蓮,接近野生蓮形態,蓮子味甘清香、湯清肉綿,為歷代“貢品”。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時,曾在杭州嘗過廣昌白蓮做的“冰糖蓮子”。當他看到一粒粒蓮子滾圓飽滿,糖水清澈見底,贊不絕口:“這哪是食品,簡直是藝術品!”翻譯告訴他,這是經過加工的通芯蓮,熟透而形不變,一動就爛成糊狀。尼克松入口一嚼,軟爛如瓊漿,他用生硬的漢語笑而作答:“妙,妙品!”

  1984年,廣昌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白蓮科學研究所,開始對白蓮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以及綜合利用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并成功培育了一系列新品種。

  上世紀90年代,廣昌白蓮科學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所合作,承擔國家863項目,將白蓮種子三次送入太空,培育出了“太空蓮”,不僅改變了廣昌白蓮產業的面貌,更改變了全國子蓮產業。目前廣昌太空蓮在全國范圍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覆蓋全國子蓮生產面積的80%以上。

  截至目前,廣昌白蓮品種既包括傳統品種“白花蓮”和“百葉蓮”,又有選育品種“贛蓮62”“太空蓮”系列品種,還有引進品種等。而“香、甘、爛、綿”則是廣昌白蓮共同的特征。香,即廣昌白蓮加工烘干后,果肉中含有豐富的芳香油,具有獨特的清香味。甘,即廣昌白蓮粒粒通芯,不存在苦味,所以吃起來喉底回甘,余味無窮。爛,即廣昌白蓮燉煮易熟,入口即化,軟爛如瓊漿。綿,即廣昌白蓮湯清肉嫩,爛而不糊,有一種獨特的松軟口感。

  加工技藝獨一無二

  良品必有良技。

  在千百年的白蓮種植實踐中,廣昌蓮農熟悉了蓮的習性,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種蓮方法,形成了特有的廣昌通芯白蓮加工技藝。

  走在姚西村里,記者不時見有蓮農三三兩兩聚在戶前檐下,伴著一籮蓮蓬,一盆清水,剝蓮殼,去蓮心,自成一道風景。

  廣昌白蓮的傳統加工技術主要包括采摘、脫粒、去殼、去皮、漂洗、通芯、烘焙等過程,全部為人工手工操作,每個過程都有嚴格的講究和要求。2008年6月,廣昌白蓮生產技藝與習俗被列入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只見蓮農雙手翻騰,飛速把蓮子從蓮蓬上剝離,然后用裁蓮刀在蓮子的腰部輕輕地向前推割,輕重得宜,不傷蓮肉,蓮殼即一分為二,籽殼分家。接著又把蓮肉上的膜質種皮用拇指、食指輕輕揉凈,再用一根特制的通芯蓮簽,對準蓮子的胚根突起處,靈巧利索地一捅,把碧綠的蓮芯捅出來了。這樣,一個皮凈肉白、粒大如珠、中間有孔、上下通氣的蓮子就躍然眼前,通芯白蓮也因此得名。

  通芯之后,還需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文火烘、太陽曬。需要把蓮子排列在特制的蓮篩里,下面放火盆用文火烘烤,上面迎著太陽曬,確保水分的蒸發和蓮肉的收縮,保持籽粒完整、干爽,色澤潔白。

  由于白蓮種植歷史悠久,廣昌蓮農從小就受到這種傳統加工技術的熏陶,因此大都能熟練掌握一整套傳統的種植和加工技術,故生產加工的通芯白蓮皆具備原產地廣昌白蓮的獨特風味。現在,機械雖然在部分環節可以取代人力,但是多數農戶還在使用傳統技藝。

  除獨特的通芯技藝之外,廣昌區別于其他產蓮地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白蓮種在水田,而非池塘。

  原生的白蓮分布在湖泊池塘之中,產量較低,管理不便,受水面限制種植范圍也難以擴大。廣昌先民則將白蓮移至水田種植,不僅提高了產量,且便于管理。農田里的魚類、泥鰍等水生物種為白蓮除草、除蟲、耘田松土,白蓮則為水生物種提供小氣候、飼料,減少化肥、農藥、飼料的投入,白蓮和農田其他小物種形成和諧共生系統。

  在生產實踐中,廣昌蓮農還創造和總結了多種輪作套養模式,如蓮田套種澤瀉,蓮稻套種,蓮田養魚等等,充分利用了農田空間和光熱等資源,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使白蓮實現可持續生產。

  唯獨廣昌有蓮神

  千百年來,廣昌的農戶幾乎家家種蓮,并以蓮為生,他們愛蓮、崇蓮、頌蓮,一系列與蓮相關的獨特文化也在不斷豐富,沉積厚重。

  在廣昌,有關蓮的傳說,如荷家三兄弟、蓮妹和藕仔等故事在鄉間流傳不絕,以驛前蓮花古鎮為代表的蓮花建筑裝飾異彩紛呈,蓮花燈會和送燈等蓮俗活動也隨處可見,尤以赤水鎮大禾村的蓮神太子廟會最具特色。

  赤水鎮的干部介紹,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當地村民們都會自發地舉辦酬蓮神、慶豐收的廟會活動,這個傳統經延續千年,即使在“文革”時也沒有中斷過。據說,廟會期間,四鄰八鄉甚至閩、贛兩省邊境的趕會者,云集赤水鎮及大禾村一帶,常達一兩萬人。蓮神出行的當日,鼓樂喧天,鞭炮齊鳴。

  “世界處處有蓮花,唯獨廣昌有蓮神。”這是攝影家馬元浩在廣昌觀看民間蓮神太子廟會后發出的感嘆。

  廟會的核心活動是祭拜蓮神,包括三項主要內容:一是娛神。在蓮神太子廟側邊的蓮神臺唱戲(連唱五至十夜不等),恭請七位蓮神太子在蓮神臺正前方的行宮里看戲,意味著蓮神與人們一起同歡;二是游神。用七頂彩轎分別抬著七位蓮神太子沿著村出行瀏覽;三是祭神。蓮神每到一處村坊的廳堂,蓮農都要把蓮神請入廳堂上廳神龕前上座,用早已準備好的香花蠟燭和三牲祭品供奉,同時在歡快的吹打鑼鼓音樂聲中虔誠地捻香、磕頭、祭拜,并不斷地念道祈求蓮神庇佑地方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等吉語,整個廟會活動隨著這三項主要內容的穿插進行,一步步進入祈蓮神,慶豐收的高潮。

  廟會期間,在赤水鎮一帶的每戶蓮鄉人家都會請自己尊貴的客人,前來觀看游蓮神和看大戲,并暗暗較勁,以誰家請的客人更多為榮。家家戶戶都要用大米制作成印有各種吉祥圖案的糍粑,用來饋贈親友,并送上祈蓮神的吉祥話語。

  記者特意趕往赤水鎮大禾村,及見蓮神太子廟,卻覺其貌平平,廟小室簡,不曾想在當地蓮農心中有著如此的分量。交談中,大家認為,蓮神之說,是先人以娛神之名,行“演古勸今”之實,使村民在娛悅中受教化,以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與力量,是以德治農,以蓮會友的平臺。

  妙哉斯言!正是如此,近年來廣昌縣積極加大對蓮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和整理。從2006年開始,一年一度的廣昌國際蓮花節更是該縣傳承蓮文化的重頭戲,蓮民俗表演、蓮工藝展示、蓮花生態旅游、蓮美食創意賽、蓮商貿交易等廣昌蓮文化系列活動陸續亮相,古老蓮文化正煥發勃然生機。

  廣昌之行短暫匆忙,記者卻感受到,蓮之于蓮鄉人,不僅僅為一種農作物,更是一種精神寄托,蓮文化源遠流長,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良好祝愿。

  農遺良品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