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在“北國春城”感受品牌“農博”
時間: 來源: 作者:本刊記者 曾詩淇 字號:【

  立秋過后,有“北國春城”之稱的長春平均氣溫在22度左右,讓人感到清涼舒爽。8月16日,霏微細雨中的長春農博園內,花朵艷麗、碩果飄香,第十八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暨東北貧困地區縣(市)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以下簡稱“農博會”)在這里盛大開幕,展會持續至25日,會期10天。

  據介紹,本屆農博會由農業農村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引領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配套舉辦“東北貧困地區縣(市)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活動,設有“品牌展銷與經貿交流、產業示范與科普教育、設施裝備與人居環境、論壇峰會與賽事活動、聯動辦展與網上農博”五大板塊,34項展示與活動內容,全面展現吉林省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成就。

  讓“吉字號”農產品走向世界

  品牌展銷與經貿交流,歷來是農博會的“重頭戲”。本屆展會匯集了來自國內外各地的名優農產品、地標性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現場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1號展廳為東北貧困地區縣市農產品產銷對接展廳及吉林省品牌農業展廳。 舉辦東北貧困地區縣市農產品產銷對接展,幫助東北貧困地區縣市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助力東北貧困地區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設立了“吉林省品牌農業館”,對吉林玉米、吉林大米、吉林雜糧雜豆、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食用菌和吉林優質畜產品等六大“吉字號”農產品品牌集中進行展示、宣傳和推介,提升吉林省品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號展廳設置了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展、長春市精品農業展、長春市優質糧食展、長春市精準扶貧暨第一書記代言產品展等區域。在漂亮的長春蓮花山展區,區管委會主任紹大明向記者介紹他們帶來的特色產品,有旱地水稻、水蜜桃、大櫻桃、美酒,還有鴕鳥山莊培育的紅香葵,紅香葵是從緬甸引進的一種保健蔬菜,今年新上市。

  展廳東北角是青年電商助力第一書記代言暨鄉村振興農特產品展銷區。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展區有63個展位,有來自吉林省8個市州、35個縣市、71個省級貧困村71名第一書記、11個鄉村振興相關企業、15個青年電商企業、10個省電商產業鏈生態發展聯合體企業,共同助力精準扶貧,它們賣的貨物有濃郁的鄉土特色,質量好,價格優,吸引很多人前來購買。

  國際農業精品展廳內,俄羅斯、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的農業企業帶來精品農產品,提高了展會國際化、市場化水平;全國供銷特色農產品展廳則搭建了全國供銷系統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重點宣傳推介吉林供銷特色農產品,提高供銷“吉字號”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全國地標性農產品展廳展示各類特色名牌農產品、食品等,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

  “創意”農博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來逛農博會的市民,有的看熱鬧,有的來購物,各種心愿都能在這里得到滿足。尤其是喜歡拍照的男女老少,可大有用武之地了。共和國足跡主題展廳和奮進吉林主題展廳運用創意農業的手法,用現場種植、粘貼玉米粒、豆粒、米粒等相結合的方式,制作了很多新穎的創意景觀小品。

  “寶貝你看,這是北京奧運會。”“媽媽,我想問問宇航員叔叔,太空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在共和國足跡主題展廳時光隧道長廊里,一組組展示新中國今昔對比面貌的圖片令觀眾們不由地停下了腳步,一位帶著女兒前來參觀的媽媽,正透過眼前的一幅幅照片感慨祖國的變化。

  展廳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本屆農博會的新內容。共和國足跡主題展廳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專門設計的,設置了“不忘初心”“成就之路”“中國夢”“時光隧道”四大板塊,并配有富于時代特色和藝術氣息的景觀小品,引人入勝,充分展現我國70年來的飛速發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

  在奮進吉林主題展廳,“闖關東”“白山松水”“一汽”“長吉圖”“天下糧倉”“數字吉林”等22組不同內容的景觀,充分展現美麗吉林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奮進的足跡。展廳負責人介紹,這里的每一處景觀都是用生姜、瓜子、綠豆、大豆等各種顏色的農作物粘貼而成,展館建設總共用了四十噸姜,幾百斤豆子。“你看這個花筐粘下來得將近兩萬多顆豆子,這個齒輪整體制作下來也需要八九千粒瓜子”

  另外,本屆農博會在糧食大省、冰雪旅游、數字吉林、扶貧成就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內容設計上都花了不少心思,這些展示的場景設計,以時間順序為主軸進行布置,讓各年齡層的觀眾在游覽參觀時,更加有時代貼近感。

  “趣味”農博讓農業更貼近生活

  除了這些創意景觀,農博園內每年都會展示許多新奇的動物和植物,成為很多城市小朋友們親近自然、了解農業的一個重要平臺。

  漁業展館作為農博會人氣最高的展館之一,也最吸引小朋友。其中的鯊魚、海龜、素有淡水熊貓之稱的鰉魚以及各種千奇百怪、顏色各異的海洋性觀賞魚類引得市民流連忘返。其中最受歡迎的要屬水母館。展館負責人告訴記者,無論是展示面積還是飼養水平,水母館在國內都是領先的。館內的魔幻水母區設計了9個水母圓柱缸,除了常見的海月水母外,還有彩色水母、咖啡黃金水母等十余品種。

  水母館通過采用燈光變換及鏡面多角度反射手段,使水母在展示缸內呈現出色彩繽紛、儀態萬千的夢幻效果。 “水母真的好好看呀,在水里一動一動的,可愛極了。”一位前來參觀的小朋友趴在水母缸前興奮地說。

  世界農業風情園內共種植了包括豬籠草、捕蠅草、瓶子草、捕蟲堇等6類30多種不同的食蟲植物,它們被做成景觀小品展出,小朋友們想看的“食蟲植物”都在這里。長春農博園也因此成為全國首個引進熱帶食蟲植物在東北種植的園區。

  走進家庭花卉展示園,清風徐來,花香撲鼻,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記者看到長壽花、麗格海棠、紫羅蘭、康乃馨等20多個家庭園藝盆栽花卉品種,還有草編、柳編、陶瓷等家庭園藝器具。現場開設的家庭花卉DIY手工制作活動,吸引了很多女孩,插花、盆景制作教學活動,更讓喜花,愛花之人在這里尋找到一片樂土。

  今年7歲的蛟河女孩程玥珺,和家長吵著鬧著要來插花,她讓媽媽自己去逛街,她要留在現場學習插花,不僅因為鮮花太漂亮了,自己還能學到插花技能。她說,今天她要把作品送給媽媽!

  鮮切花展示園內引進種植了煙樹、紅花、雞冠花、姜荷花、藤本月季等80多個花卉品種,新建景觀花卉下沉廣場。今年還新增設了花海展示園,主要展示醉碟花、百日草、馬鞭草等萬余株花卉,方圓十里的蝴蝶都被醉蝶花吸引過來,花團錦簇,色彩紛呈,布局獨特,惹人眼球。五顏六色的絢爛花海成為農博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科技”農博展現世界科技最前沿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高新無土栽培、規模化無土栽培、基質栽培……本屆農博會上展示了很多國內外高新科技農業、設施農業發展的前沿成果。

  碧綠的生菜顏色鮮嫩,身材勻稱,排列整齊;巨型冬瓜,懸在搭建的棚架上,雄健多姿;鮮艷的彩椒個頭碩大,賣相極佳,引來游人圍觀和拍照……這些長在長春農博園中的果蔬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是生長在土壤里,而是靠喝營養液長大,它們都是無土栽培植物。

  “營養液根據14種元素配比而成,不同植物、不同生長時期,營養液配比也不一樣。”在作物根莖不見土的“菜地”前,技術人員王健君介紹,無土栽培技術分兩類,營養液的喝法也不相同。水栽培,是讓植物根系直接長在營養液里;基質栽培,則讓植物根系長在各種固態基質中,由外界供給營養液。

  與傳統的有土栽培相比,無土栽培生產的蔬菜瓜果有哪些優點?王健君總結為綠色、好吃、生長快。他解釋到,因為沒有蟲害,綠葉菜生長中不使用農藥,可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無土栽培技術能用人工手段營造出符合植物生長的環境要素,蔬菜營養更豐富,口味兒更足;生長快,以生菜為例。傳統土壤栽培,35天左右采一茬,而無土栽培,20到25天即可采一茬,提高了采收頻次,另外,無土栽培可實現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能大大節省人工。

  展館內,一塊顯示“物聯網終端”字樣的電子屏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屏幕上顯示著“環溫”“環濕”“光照”等數據。王健君介紹,這里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情況,并且可以參照電腦預先設定的符合植物生長的最佳溫度,操控天窗、遮陽、風機等設備,將室內溫度調整到最佳狀態。

  展館外,記者看到兩棟新型的日光溫室。據介紹,一棟是平面管道液膜生菜栽培技術展示區。另外一棟是由農博園參與研發的、今年新建的最新型不加溫溫室,在總結以往不加溫溫室基礎上,創新改造提升,節約建設成本,運用多項國內先進技術,更加突出節能環保理念。

  此外,大田技術模式區內密布著13個室外種植小區,高產水稻、100多斤的大西瓜、上千斤的巨型南瓜……前來瞧新鮮的市民,嘖嘖稱贊。

  8月25日,第十八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圓滿落下帷幕。據統計。本屆農博會達成經貿合作項目134項,意向性簽約金額201億元,現場交易額達到5.03億元。

  作為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吉林省,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水平,糧食單產、商品率長期穩居全國前列。長春農博會自2000年創辦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七屆,成為農業發展的盛會、農民期盼的節日、企業合作的平臺、對外開放的窗口。

  透過農博會,我們驚喜地看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與變化。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