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攝影系青年教師韓川接到學校通知,作為掛職干部前往國家級貧困縣——涼山州金陽縣老寨子鄉則果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進行為期兩年時間的扶貧工作。接到通知后,韓川立刻來到了老寨子鄉向黨委組織部門報到,又迅速地趕赴則果村上任去了。
困難比想象的多
人生開始接受歷練
來到則果村后,送行的小伙伴們一走,韓川就感到了一種莫名的不安,他知道則果村貧窮落后,但落后的程度遠超出這個城里長大的青年人的想象。
首先是缺水。地處大涼山深處的則果村終年缺水,村民們惜水如油,盡量把用水的需求降到了最低。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為了照顧這個第一書記及其他幾位掛職干部,每天從1公里外挑來清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一桶水多一點,不論是干什么都只能用這些水。偏偏韓川又是個有潔癖的青年,在家里、在學校只要有人在他的床上躺過,他一定要把床單拿下來洗了。現在在村里不能這么講究了,這點水只能滿足洗臉、刷牙、喝水、沖廁的最低需求,根本不能洗澡和洗衣服。好在他不同于大學生村官,他是在職教師,掛職干部,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于是他拿出一部分工資,在距村子幾十公里外的縣城租了一間民房,每周末鄉里、村里沒有重要的事情,他就抽空搭公交車趕回縣城,洗個澡,把換下來的臟衣服洗了,再帶上干凈衣服回到村里。即使有了這個條件,有一段時間因為村里工作忙,他創下連續28天沒回縣城,沒換衣服沒洗澡的“記錄”。
其次是語言不通。則果村是個彝族同胞聚集的少數民族村落,分散住在大山深處,村民幾乎都說彝語,這讓初來乍到的第一書記有種到了異域的感覺。韓川敏銳地意識到,突破語言關是他履行好第一書記職責的重要關口,語言都不通,你拿什么去和村里干部和村民們交流?那段時間,他勇闖“三關”,漸漸進入角色:通過網絡自學彝語,平時走村入戶時拿著筆記本,用漢字的同音記下來彝語,晚上回去慢慢消化,見到村民就主動用彝語和他們對話。這樣他很快就能用基本的彝語和村民交流了,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闖過了“語言關”;不僅自學了國家的民族政策,還強化學習了生育整治、禁毒防艾、控輟保學、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等金陽縣的扶貧政策,順利闖過了“政策關”;積極適應則果村干部和群眾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順利闖過了“相處關”。
再次是生活條件簡陋。這個位于四川西南部的貧困村到西昌的直線距離僅100多公里,但要翻過崇山峻嶺,開車要9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剛來時安排他們居住的設施十分簡陋,20平方米的宿舍兼辦公室住著韓川和其他3位駐村工作隊員,僅有床和椅子等必備的家具,下雨天屋頂還漏雨。學校規定每月給他報銷4次從西昌到成都的往返機票,但因為路途上太耽誤時間,他從沒有享受過一個月回4次成都的待遇,盡管在成都的女朋友一直盼望著能夠多見到他幾次。
第四是生產方式落后。這個彝族聚集村有227戶92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1戶721人;耕地960畝,大都為40度以上的山坡,只能種植玉米、土豆、青花椒等農作物。村里年輕人多數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守在村里的老弱婦女干點活要爬到山坡上去用手工一點點勞作。韓川的親戚有在農機戰線工作的,想幫助村子里添置一些農業機械。后來一了解情況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一是坡地太陡,40度的山坡農業機械開上去非翻車不可;二是金陽全縣30多個鄉鎮,只有縣城和5個中心鄉鎮有加油站,添置了農業機械還要靠村民騎著摩托,用油桶到有加油站的地方把柴油給馱回來,既危險又不經濟,農業機械化在這里還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總之,一連串預料不到的事情考驗著這位年輕共產黨員的意志力和決心。
“扭住支部建設這個牛鼻子”
踏上從縣城通往則果村的山路,撲面而來的九曲回環仿佛沒有盡頭。路不遠,只有幾十公里,但路況很不好,很多路段都沒鋪上柏油路,汽車要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不停地顛簸。一路上,時而是漫山遍野的青翠樹木、一株株索瑪花吸引著遠方的來客;時而是出沒在山間的土色瓦房、光禿的紅土和巖石構成萬丈懸崖峭壁,稍有閃失就會跌入深淵,幾種色彩交織成寫意筆觸,勾勒出這片山區的貧困狀況,仿佛講述著封閉與出路的沖突。
作為一名黨員,面對此情此景,靜下心來回想,在學校的每次黨員大會、支部大會都是精神洗禮,他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履行好“第一書記”的職責,用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先進性。駐村以后,他首先感到的是必須主動處理好與原有的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一班人的關系,盡快融入他們之中,縮短和他們之間工作上的磨合期。支部會上他提出:村黨支部的政治方向把關、政治學習、組織生活、大事決策由他這個第一書記多操點心,村里生產的組織指揮、村務日常工作和村民的生活由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原有的班子負責。
今年5月,筆者來到了大山環抱中的則果村,土生土長的彝族村黨支部書記苦曲且談起對韓川的第一印象有還些不好意思。當時,這個地處大涼山南麓金沙江大峽谷的貧困村村民發現遠道而來的駐村第一書記是個24歲的小伙子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一個毛頭小子能干啥?”苦曲且書記回憶說,“我第一次見韓書記很失望,心想一個年輕娃娃會干啥?這一年多時間韓書記用行動感動了我,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他全心投入到村子的工作中,不僅村子變了樣,村民也變了。”
韓川履職駐村第一書記邁出的第一步是把村黨支部的政治建設作為頭等重要的大事來抓。剛來時,他發現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基層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很不充分。全村20名黨員平均年齡44.7歲,60歲以上的黨員占一半,開黨建月會都找不到一個專門的地方。有名黨員整天無所事事,每天飯后躺在屋前曬太陽,還不停向村民們抱怨:“人家能吃低保,我為啥不能吃?”事實上,他并不符合享受農村低保的條件。
“以往看報紙電視時,總為新聞報道里當好‘領頭羊’、建好一個班子的故事所打動,現在自己也成為一名‘領頭羊’了,親身實踐才發現紙上寫得跟現實中做的是兩碼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普遍較弱,在老百姓心中的凝聚力號召力缺失,因此給錢給物不如建一個好班子,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是我村當務之急。”韓川說。
為此,他一方面固化村班子例會制度和村班子定期專題學習制度,定期召開村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實行“四議兩公開”,宣講最新政策,介紹致富經驗,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去年2月底一到村里,他就組織專題座談會,召開全村黨員大會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涼山州視察重要講話精神。
另一方面,多次組織村班子成員到外地的先進村學習經驗,增強黨員身份的認同感。由德高望重的老人、老村干部、熱心公益的年輕人、群眾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和理財小組,監督村務工作,確保實現四議兩公開,確保村內矛盾不上交。
以黨建帶服務,以服務促黨建——韓川認為這是自己在則果村能夠開展工作的關鍵支點。“沒有這個就沒有辦法獲得老百姓的認可,也沒有支持你工作的人,啥都沒法展開。”他說,“有了堅強的受群眾信任的基層黨組織,則果村就有了徹底改變落后面貌的基礎。修道路、建房屋,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種養業,一步步計劃有條不紊。”
“克服困難的最好辦法是全身心投入工作”
駐村一年多來,“5+2”“白+黑”,成了韓川工作的常態,他全身心投入到則果村的脫貧事業中:
為了徹底摸清村里貧困戶的收支情況,他經常在貧困戶家中訪談至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體翻山越嶺回到住處。有時因為太累,又沒有電,會忘記吃晚飯。移民搬遷中,他和工作隊隊員常常一起錄入貧困戶搬遷建房數據至凌晨,第二天一早還要趕到縣脫貧攻堅辦公室修改村里貧困戶易地搬遷數據;有一次,州級貧困村驗收的前一晚直到凌晨3點他還在給村兩委及工作隊隊員開會,開完會上床后整晚都在做驗收后關于工作整改的夢。
則果村的優勢農產品是花椒,種植傳統悠久,幾乎家家都有種植,但是對現代花椒種植技術的掌握卻很不到位。看清了這一點,2018年7月,韓川在黨員月會上介紹說,重慶將舉辦一個青花椒種植培訓班,誰有興趣可以報名參加。結果,有8家貧困戶踴躍參加,跟著韓川赴重慶市江津區學習青花椒栽培技術。
治疾先找病灶,脫貧先挖窮根。他通過走訪全村貧困戶,找出了則果村的病因——“三貧”:
基礎之貧,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村里的發展;思想之貧,則果村之所以貧困,和許多村民思想守舊,安于現狀,缺乏敢闖敢干的精神有很大關系;人才之貧,村班子缺乏強有力的帶領能力,村內缺乏致富帶頭人。韓川說:“則果村沒有明顯特色資源,距周邊大城市也較遠,若想脫貧致富,還是要兩條腿走路:一是從土地上想辦法,從種養上找出路;二是要發展壯大勞務產業,拓寬增收路子。”韓川說。
他提出了一些扶貧措施,簡稱“七個一”: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創新創業致富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保障扶持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治毒戒毒救助一批;移風易俗鞏固一批,等等。
基于則果村黑山羊養殖的悠久歷史,韓川牽頭成立養羊合作社,與縣農資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將5戶村民的黑山羊打包銷售給公司,拓寬村民黑山羊銷售渠道,提升村民羊肉銷售議價權,5戶村民實現增收3000元。帶領黨員和村民學習青花椒種植技術,引進優良品種,依托專業優勢,設計花椒包裝,在自媒體平臺搞直播、自當“網紅”銷售花椒,為貧困戶增收5000多元。
與此同時,用好廣東佛山對口幫扶金陽縣的政策,大力發展壯大勞務產業。“務工對于增加收入、開闊眼界、改變陋習等具有積極作用。為此,村里針對對口幫扶地區市場需求,開展普通話、廚師、電焊、磚砌等實用技能培訓,引導村民外出務工。”韓川介紹說。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則果村1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55戶136人外出務工。
韓川的父親韓向陽10多年前從家鄉河北阜城縣來到甘肅蘭州從事灰棗樹種植和發展林下經濟,他夫婦創辦的億家康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今已是蘭州市市級明星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帶動當地西固區的20多家貧困戶脫貧。為在則果村發展花椒樹下林下經濟,韓川經常向父母虛心請教,通過電話、微信、視頻等先進的通信手段,請父母傳授發展林下經濟的經驗,為他答疑解難,全家人一起為則果村脫貧出力。則果村與縣農業農村局和億家康公司合作,引進資金200萬元,盤活農戶資金上百萬元,初期規模將建成100畝林下養殖基地,后期將逐步擴大,預計帶動8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600元。
“則果村按照這張藍圖持續前進,一定會又富又美”
駐村一年多,韓川和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一班人帶領則果村的群眾經過努力終于順利實現了“村脫貧”,現有的建檔幫扶的貧困戶也減少到3戶,“戶退出、村脫貧、縣摘帽”是脫貧攻堅的目標。
如今,走進則果村,順山勢修筑了一條筆直的水泥馬路,一片新建的房屋整齊地排列在馬路的兩旁。最前面是村黨支部、村委會所在地,2層辦公樓門口寫有“則果村黨群服務中心”的醒目標志,與韓川剛來時蜷居在簡易土房中辦公、生活的場景不可同日而語。中間的民居是將原本分散在大山深處的農戶移民搬遷而來的民居,每家都有自己的院落,雖然集中安置,但是每戶住宅的底層都修建了豬圈,照顧了彝族同胞多年來樓上住人、樓下養豬,人畜同室的風俗習慣,只不過人和畜的住所已經完全隔離了。民居后面的建筑是未來的鄉黨委、政府新的辦公場所,聽說鄉里有搬遷的計劃后,韓川帶著村干部多方努力做動員工作,說服鄉領導同意將新址選定在則果村,筆者到訪則果村時,鄉里的辦公樓、鄉醫院、中心學校、中心幼兒園等建設都即將收官。
“這路原來真是‘水泥路’,有水又有泥,你看現在變成真正的水泥路了。路邊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栽種行道樹,結束了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這個書記好得很。”村民陳曲博說。苦曲且書記說:“在村里沒有不認識韓川的,他給村民修路、安裝路燈、建設農貿市場、送米油、送肥料、送床單,整個村的樣子都變了。” 在韓川的多方協調下,則果村的主干道不僅得到硬化,還別具一番獨特的藝術風格:以咖啡色為主色調的路燈上貼著彝族喜愛的黑紅黃三色圖案,與路兩旁以黃色為主色調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相協調。考慮到雖然村子已經摘帽了,但這不是終點,下一步還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村,韓川又協調母校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為村子設計了10余幅風貌圖,并運用到村里的路燈設計中,為下一步發展鄉村旅游打基礎。
韓川沒負眾望,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改變了村里的舊面貌:多方籌資30多萬元,修路建房夯實基礎;為蹚出一條致富道路,他四處取經討教,帶領村民組建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青花椒產業,帶動150名貧困群眾就業,131戶脫貧致富;他帶出一支堅強的隊伍,把一個支部從軟弱渙散,帶成全村骨干,帶成青年中堅。他樹立了一個模范標桿,成為典型,影響周邊。脫貧攻堅,強在隊伍,重在路徑,力在群眾,成在實干。一年過去,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貧困群眾領路人。
走在村里,彝族鄉親早已把他當成親人,稱他是吹向大涼山深處的“暖風”:
“韓書記,家里的羊肉燉好了,來嘗嘗吧!”
“韓書記,你咋又黑了,注意休息呀。”
2019年5月,韓川的父母第一次從蘭州來到則果村看望兒子,父親韓向陽在村里邊轉邊看,不時指點他該在哪塊地方發展什么樣的生產。母親李彥華則是更關心兒子的生活環境,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一位彝族中年婦女問韓川這是誰呀?韓川回答說是我母親。彝族婦女驚訝地說:“韓書記的媽媽很新(年輕)呀!”跟隨韓川走在則果村,你會發現這位第一書記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村莊。他看到老人膝蓋上貼著厚厚的膏藥,會關心地詢問情況;村里正在嬉戲玩耍的兒童,會和他親昵地玩游戲;大嬸們會拉著他的手,和他說說自己最近的煩惱和心里話……
“有困難找韓書記,這是在則果村流行的一句話。”金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阿余拉哲評價韓川“有思路、站位高、工作拼”。本來,韓川掛職第一書記的時間是到2020年4月結束,但考慮到2020年全國貧困縣全部脫貧大局的需要,上級黨委決定這批掛職干部再將掛職時間延長到2020年底,一直堅持到貧困縣全部摘帽再回去。對此,韓川愉快服從組織的決定,而且想得更遠更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為黨獻身常汲汲,與民謀利更孜孜,駐村任期兩年,對于村子的未來發展,我做了長遠規劃。在我任職期間雖然不能干完,但希望村子按照這張藍圖持續前進。”韓川說。
2019年4月,四川省委集中表揚了一批涼山州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隊員,韓川是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