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習總書記指出:“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重要法規和文件。2017年8月,農業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農發行聯合發布《關于印發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凝聚多方力量,充分發揮中藥材產業優勢,共同推進精準脫貧。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鼓勵下,我國中醫藥產業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期,各地農民群眾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也得到有效激發,2018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接近1億畝,比2014年的3000多萬畝增長了2倍多。中藥材種植開發已成了許多地方推進產業扶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成了眾多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地處武陵山脈的湖南省常德市,自古就有種植中藥材的歷史,人工種植中藥材已有一定的規模和經驗,是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市。近期,筆者對常德市中藥材種植情況進行了調研,總結有關做法,分析存在問題,提出發展對策,以期為常德市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升提供參考借鑒。
發展現狀與主要做法
常德屬中亞熱帶過渡的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氣候類型多樣,垂直差異大,非常適宜藥用植物的生長,既適宜黃連、天麻等中溫帶喜潮濕藥用植物,又有喜熱喜濕的青蒿、菊花、金銀花、枳殼等中亞熱帶大宗藥材植物,還有喜溫濕的杜仲、厚樸等南溫帶木本藥材植物。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品種20多個,2018年種植面積近3.5萬畝,產值5000多萬元。在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過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抓規劃,增強產業發展引導。2018年年初,常德市制定了《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常德市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產業產值要超過1000億元,中醫藥生產加工作為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市縣兩級政府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規劃實施方案,明確了全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奮斗目標和保障措施,提出了發展中藥材的主要品種,逐步在安鄉、桃源、漢壽、臨澧等縣建立起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安鄉縣發展了近1.5萬畝的青蒿、石菖蒲、射干、玄參等中藥材;漢壽縣百祿橋鎮種植枳殼近1萬畝。
二是抓主體,夯實產業發展基石。為了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提高中藥材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常德市大力推進中藥材種植類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累計培育涉藥類新型經營主體203個,其中家庭農場67個、合作社136個。如安鄉縣嘉望農作物合作社牽頭,800多名社員參與種植青蒿5800多畝,畝產值可達2000元;安鄉縣自然藥材專業種植合作社牽頭發展石菖蒲近千畝,預計3年后效益較好;桃源縣盤塘鎮青草崗村的排樓崗金銀花專業合作社,引導當地村民種植了2200多畝的四季樹型金銀花。
三是抓招商,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產品為核心,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思路,大力進行招商引資,拓寬中藥材產業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育,現有大型中藥生產企業15家。湖南金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青蒿素”,出口到東南亞及非洲等地區。2017年12月,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在常德啟動建設中藥產業園,預計年產中藥飲片2000噸,配方顆粒500噸,企業產值可達10億元,稅收超1億元。
四是抓扶持,打牢產業發展支撐。桃源、石門專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中藥材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定期聽取基地建設匯報,出臺了扶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建立健全了考核獎懲機制。臨澧成立了由縣政府牽頭,農村農業、財政、林業、科技、中醫院等部門和單位組成的中藥材開發領導小組,縣政府近年來先后撥專項資金2500萬元,重點支持中藥材豐富的烽火鄉嘩溪橋村、蘭田村、百草村等27個村開展中藥材開發。
存在問題
盡管常德近幾年在推進中藥材生產發展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種植技術不規范。從種植面積看,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3.5萬畝,相比于全市平原、山地、丘陵崗地合計2500萬畝的可種植面積來說,占比太小;相比于全省中藥材291萬畝種植面積來說,僅占1.2%。從種植品種看,3.5萬的中藥材,品種卻有20多個,有的品種種植面積已接近1萬畝,有的只有幾百畝,總體來說較為分散。從種植主體來看,雖然近年來已有個別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面積能達到幾千畝,但多數中藥材仍由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種植,且缺乏有效的組織帶動,農民只是依據傳統習慣種藥,種植技術總體缺乏,標準化程度較低。
二是經濟效益不明顯,市場波動較大。種植中藥材,投入大、周期性長、技術要求較高,與煙草、棉花、柑橘等其他經濟作物相比,產值偏低。據統計,全市中藥材種植效益畝平均不足1500元。而且,由于中藥材種植不集中,無法形成產業規模,加之農民分析市場、研究市場不足,在中藥材種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和隨意性,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如臨澧、澧縣等丘崗山地由于種植藥材效益不好都改種了柑橘,種植面積在逐年縮小。青蒿也經歷了市場的急劇波動,2009年價格從2萬元/噸下跌到6000元/噸,藥農種植經濟效益大跌,2010年青蒿人工種植面積急劇下降,直到近幾年才重新開始復蘇。
三是服務體系不健全,產業鏈不完善。常德中藥材種植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產業鏈配套不完善。從技術服務來看,中藥材相比于蔬菜、水果、茶葉等其他經濟作物來說,規模明顯偏小,這個領域的高科技研究和技術指導服務人才也相應較少,雖然各縣都有中醫院,但生產和利用環節并沒有形成良性的對接;從市場流通來看,常德市沒有良好的中藥材產品集散地,湖南省內規模較大的中藥材市場——邵陽廉橋市場和長沙高橋市場都離常德較遠,導致農民銷售藥材比較困難,獲取相關市場信息也相對滯后;從精深加工來看,盡管常德近年來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但中藥飲片加工企業、中成藥生產企業仍然偏少,且已有的一些加工企業主要依靠外地的原材料,訂單生產開展不夠。
對策建議
為更好發展常德中藥材產業,推動打造生物醫藥和健康食品千億產業,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是大力建設規范化種植基地。堅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重點發展青蒿、黃姜、杜仲、桔梗、金銀花、厚樸、玉竹、板藍根等品種,規劃建設特色鮮明、產區集中、規模適度、管理標準的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基地。緊緊圍繞產業特色和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行“統一提供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管理”等規范化服務,促進中藥材生產的標準化。加強藥材質量安全宣傳和督查,抓好農資、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和控制,強化質量檢控,提高藥材質量。
二是加快構建市場化流通體系。加大市場設施建設力度,建設專業化規模化中藥材交易市場,形成現代中藥材物流體系,改變目前主要依靠小商販上門收購的狀況,緩解農民種植中藥材的后顧之憂。狠抓省內外市場培育,形成營銷網絡,鞏固銷售市場,拓寬銷售空間。加強中藥材信息收集和發布,利用“互聯網+”手段,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的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科學種植。
三是深入推進產業化經營發展。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中藥材深加工能力,逐步向高品質飲片、浸提、純化、超微粉劑、揮發油開發等高層次加工方向發展。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經營合作方式,引導經營主體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充分調動各方產業資源,輻射帶動農民發展中藥材產業。引導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以產業為紐帶,建立產業化發展聯合體,密切利益聯結機制,共同提高產業發展能力。
四是全面加強社會化服務支撐。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有科研、教學單位的優勢,在加強藥材資源保護和開發、新品種培育馴化、栽培技術攻關、中藥材產后處理工藝創新等的同時,大力引導其通過試驗示范、合建基地等方式,加強與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主體的對接合作,深化產學研結合,為農民種植生產中藥材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積極發揮農業農村、科技、科協等部門的科技推廣作用,發揮鄉土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戶、示范點,以點帶面提高藥農科技素質,推動中藥材生產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