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五官屯貢米: 重如沙 亮如玉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楊佳英 關長寶 字號:【

  吉林九臺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tǒng)2017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2019年入選全球重要遺產預備名單。五官屯生產的稻米以晶瑩剔透、稻香馥郁聞名于世。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被譽為“稻米中的極品”。

  皇糧貢米 名揚四海

  清朝在東北設置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門為清朝皇室貴族置辦東北地區(qū)的特產,其管轄五個官莊,稱五官屯,直接納糧。據《打牲烏拉志典全書》記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烏拉地區(qū)設置的五個官屯,其分布五處分別是:尤家屯、張莊子、前其塔木、后其塔木、蜂蜜營屯”。

  打牲烏拉是清朝皇家貢品基地,史有“南有江寧織造,北有打牲烏拉”之說。打牲烏拉主要負責向皇家進貢人參、貂皮、東珠、鱘鰉魚、蜂蜜、松子、大米、白小米等一千余種貢品,而五官屯則是專為皇家生產貢米的后勤保障基地,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烏拉莊丁也多為世代生活于此的滿族人。立于光緒十年的“皇糧碑”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皇糧碑”現(xiàn)藏于關云德滿族民俗博物館,并多次作為“吉林大米”的標志在農博會等展會上展出。

  五官屯貢米自古以來就享有盛譽。民間傳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也就是五官屯設立的第二年,康熙東巡“駐蹕奇塔穆畢喇地方”。時任五官屯撥什庫的羅關家族三世祖那密達特意命人碾出新收獲的粳米進獻。康熙龍顏大悅,稱贊:“香糯軟滑,口感甚佳。”并題詩:“山連江城清水亭,稻花香遍百里營。粗碗白飯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寧”。乾隆也曾御制《五谷詩》,批注為:“吉林地脈厚,則五谷實滋。稻、梁、稷、菽、麥之類,植無不宜”。吉林三杰之一徐乃霖評價五官屯貢米時說道:“有稻,粒長色白,中秋節(jié)前即食,光潤適口、為最佳品,(五官屯)土沃爾佳,便於灌溉適水稻。”

  松其渠水 滋養(yǎng)良田

  在美麗的松花江畔,世代生活著滿族。西周時期,滿族先民肅慎人便不遠萬里前往成周(西周都城)進獻“楛矢”,從而揭開了東北地區(qū)與中原交流的序幕,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耕技術也逐漸傳播到了松花江流域。隋唐之際,粟末人勃然興起,建立渤海國。渤海國物產豐饒,盧城之稻以其“重如沙、亮如玉、湯如乳、溢濃香”的特點被譽為稻中極品,多次向唐朝進貢,深受李唐王公貴族的喜愛。

  五官屯貢米便源于盧城之稻。當時,五官屯所在地歸涑州管轄。松花江古稱涑末江,涑州既是粟末人的發(fā)祥地,也是渤海國的直轄州,經濟繁榮,農業(yè)發(fā)達。其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水網縈帶,尤其適宜水稻生長。

  1976年其塔木鄉(xiāng)黨委決定引松花江水到其塔木以擴大水稻面積,經過全鄉(xiāng)群眾人挑肩扛艱苦奮斗兩年,全長10公里的松其渠全部竣工,徹底解決水稻種植用水問題。松其渠建成以后,灌溉面積達到上千畝,覆蓋其塔木鎮(zhèn)和莽卡鄉(xiāng)兩個地區(qū),改變了當?shù)責o雨則旱、多雨則澇的局面。對區(qū)域水資源的科學調配,保障了灌區(qū)農田旱澇無虞,也保障了灌區(qū)內生物多樣性的繁衍延續(xù),構成了豐富而和諧的灌區(qū)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

  由于五官屯地理位置正處于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地區(qū)之一。黑土地與源自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流過,是世界少有的“黃金水稻帶”,其塔木鎮(zhèn)為長春市九臺區(qū)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五官屯農場綠色水稻基地2019年確定為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這里孕育了松花江大米優(yōu)異的獨有特質。五官屯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有效積溫2800?3100攝氏度,有利于水稻在灌漿期積累養(yǎng)分。

  賡續(xù)文化 振興產業(yè)

  經過上百年栽培,五官屯貢米已由古時洼地旱作發(fā)展到水田生產。該栽培系統(tǒng)現(xiàn)由其塔木鎮(zhèn)劉家滿族村羅關家族傳承。經過長期實踐,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他們探索出了一套以東北傳統(tǒng)酸菜水為營養(yǎng)液進行調酸處理,以東北大豆豆粕為營養(yǎng)基,結合土法制料、炒制、發(fā)酵等復雜工藝的“五官屯育秧苗法”。經此秘法培育的秧苗,苗壯,免疫力強,不易得病,籽粒飽滿醇香,極大地提升了五官屯貢米的品質。經秘法培育的秧苗已在五官屯大面積推廣。

  以五官屯農場為代表的新一代農民,大力推廣“五官屯育秧苗秘法”。如今,以吉林長春九臺區(qū)五官屯農場3000畝土地為基礎的核心產區(qū)已經構建完成,正以放射狀向周邊迅速蔓延,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品嘗到五官屯貢米的味道。

  在悠久的種植歷程中,五官屯地域形成了獨特的稻作文化,它是五官屯的根基和生命,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然更加期盼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因此形成了以圖騰崇拜和祭祀為典型的祈福文化。2018年9月23日,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當日,其塔木鎮(zhèn)的滿族農民舉辦了滿族傳統(tǒng)的碾米薦新“秋祭”活動,表達了五官屯人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期間對五官屯貢米等農產品、農耕文化、滿族文學藝術、祭祀等多種非物質文化予以集中展示。

  歷史風云變幻,不變的是五官屯人對這片土地的忠誠與熱愛。時至今日,五官屯人依然采用著春種秋收的原始耕種方式,依然延續(xù)著打牲烏拉的傳統(tǒng),依然守護著五官屯貢米的榮耀。在經濟、文化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吉林長春九臺區(qū)五官屯貢米栽培系統(tǒng)煥發(fā)出蓬勃生機,也將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作者單位:吉林長春九臺區(qū)農業(yè)農村局)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yè)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yè)促進司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lián)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