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五屆(2019) 中國驢業發展大會暨第三屆國際毛驢發展論壇在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召開。近年來,隨著驢的役用效能逐漸被農機取代,國際、國內的驢存欄量都在下降,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毛驢數量為253.28 萬頭。因此,面對存欄量下降、養殖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本屆會議以“新理念、新產業、促脫貧、奔小康”為主題,直擊行業痛點,共商發展大計,共謀扶貧之策。
養好驢:
良種先行現代化養殖
想要養好驢,良種繁育是關鍵。“甘肅注重以改良本地品種為主導,引進山東、內蒙等國內優良驢品種,加強黑毛驢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動形成以黃河流域為主的黑毛驢育肥養殖帶,不斷構建和完善甘肅黑毛驢良種繁育體系。”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尚勛武介紹。
平川區作為甘肅省白銀市黑毛驢養殖的核心區,按照“產業發展、良種先行”的原則,深入開展平川黑驢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平川區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孫學軍表示:“我們采取保種和選育相結合的方法,嚴格選擇黑毛驢核心產區的優質種驢開展本土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逐步擴大核心種群的規模與數量。”此外,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發展方向,制定了《平川黑驢養殖標準與技術規范》,采用科學生態養殖技術,優質飼料及綠色飼喂等健康養殖方式,積極推行智慧養驢系統、產品溯源管理系統和“數字黑驢”等信息服務體系,重點加強疾病防控、圈舍舒適度管理等毛驢福利檢驗檢測工作。
同時,平川區積極與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阿阿膠”) 開展合作,建立自己的技術體系。平川的養殖技術隊伍可以到東阿阿膠無償學習相關技術,公司也會安排技術人員不定期進行上門服務和培訓,協助其解決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瓶頸。甘肅恒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與東阿阿膠達成毛驢銷售合作協議,計劃今年年底前引進黑毛驢5000 頭。“東阿黑毛驢屬于優質驢種,東阿阿膠擁有技術優勢和成熟的驢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通過與他們開展合作,可以實現更快發展。”
扶好貧:
綜合施策扶持貧困戶
據白銀市市長張旭晨介紹,目前,全市黑毛驢存欄量達到6.3 萬頭,其中貧困戶飼養量1.66 萬頭,實現人均增收1100 元。白銀市平川區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成規模、三年見成效”的工作思路,以“投放架子育肥驢和懷孕母驢、高于市場價保價回購、打造全產業鏈條”為著力點,逐步探索出了“1 + X”產業扶貧新模式,構建集良種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品牌營銷、文化旅游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把發展黑毛驢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和主導產業,走出了一條市場主導、政府主推、企業主營、農戶主產的產業脫貧之路。
平川區副區長楊明詳細介紹了“1+X”模式:1 個主導模式,即以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專業合作社幫扶帶動、養殖農戶主動參與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農戶”主導模式,積極推行架子育肥驢與懷孕母驢投放比例3∶2 的配置方式,通過投放架子育肥驢實現當年見效,投放懷孕母驢實現持久致富;X 個配套模式,即探索推廣借驢發展、支部帶動、托管分紅、勞務幫帶等多種發展模式,做到成熟一個,推廣一個。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李希榮提出,驢產業發展要靠企業帶動、政府推動、農民主動、市場拉動、科技文化助動。
據悉,通過“東阿阿膠+當地政府+當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方式,東阿阿膠輔助平川區建立標準化示范養殖場,帶動當地低保戶和貧困戶養驢。下一步,將推動地方政府出臺養驢扶持政策;協助龍頭企業構建符合區域實際的毛驢養殖模式,帶動合作社和農戶養殖積極性;以中國毛驢交易所驢服務、現場指導、課程培訓、參觀學習等方式構建覆蓋全國的線上線下技術輸出體系,提升養殖效益;通過品牌共建、宣傳資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整個行業的美譽度。
打好牌:
“接二連三”提升品牌效益
尚勛武表示,甘肅以構建黑毛驢全產業鏈條為主線,積極推進“驢產業+生態”“驢產業+文旅”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黑毛驢“接二連三”,“吃干榨凈”驢產品價值,形成覆蓋生產基地和消費終端的全產業鏈條。“去年‘平川黑驢’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品牌影響力。同時,我們注重加大產業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引進推廣,推動驢產業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轉變。”平川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元介紹。
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表示:“東阿阿膠積極推動以阿膠為主業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阿膠生物醫藥產業、阿膠文化創意產業、阿膠康養產業、阿膠配套產業等集群化發展。”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強德在接受采訪時說,挖掘毛驢價值應面向消費者需求,充分開發驢肉、驢奶、驢胎盤等新產品,并在不同品類中培育龍頭企業,實現品牌溢價,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反哺全產業鏈。
阿根廷里奧夸爾托國立大學教授Luis Losinno 介紹,阿根廷農村地區很多家庭靠養驢、產驢奶增收。“中國驢產業鏈條更完善,值得阿根廷位置偏遠、土壤貧瘠的地區學習推廣,中國對養驢扶貧、驢產業綜合開發利用的探索能為世界驢產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模式。同時,外國在驢種繁育技術、驢奶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值得中國學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