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轉型發展六畜興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崔麗 劉一明 王焱麒 字號:【

  “養牛為耕田、養羊為過年、養雞為換鹽,得了雞瘟一死一大片。”新中國成立初期,位于黃土高坡上的西北小縣甘肅省康樂縣畜牧業生產被當作“家庭副業”,限制了農民發展養殖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后,康樂縣的養殖業有了一定發展,但仍存在良種化程度低、規模化程度不高等難題;2005 年,康樂縣把草食畜牧業作為“一號工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意見,催生了一批畜牧養殖加工企業;2013 年,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如春風吹遍康樂縣,康樂縣探索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以種帶養、以養促加、增收脫貧”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康樂縣畜牧業的發展脈絡,是我國畜牧業70 年發展的一瞥。從“吃肉等過年”到“豬糧安天下”。70 年滄桑巨變,我國畜牧業由小變大、由弱漸強,從家庭副業成長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畜產品供應從嚴重匱乏到供應充足,滿足了全國人民不斷增長的肉蛋奶需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邁過了“不夠吃”這道坎

  和林格爾縣西溝門供銷社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為數不多的、尚在經營的一家供銷社,有著近60 年的歷史,年近七旬的王來喜在這里干了一輩子。他回憶,在計劃經濟時期,因為商品奇缺,他常常要步行50 多公里把收購來的生豬趕至當時的呼和浩特市西口子食品公司去屠宰,屠宰以后,豬肉才能分到基層供銷社來銷售,一來一回要走4 天的時間。

  “過去肉供應比較緊張,豬肉7 毛錢一斤,但大家去買肉卻專挑膘肥瘦肉少的部分,因為要用肥肉煉葷油,豬油當時最貴,要賣到一塊四毛錢一斤。”王來喜說,一人一年吃不到一斤肉,攢著肉票過年打牙祭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經歷了恢復和發展期、曲折和緩慢發展期、改革起步期、全面快速發展期、結構調整期、發展方式轉變期、高質量發展期等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解決人民群眾溫飽問題,我國制定了“以糧為綱”的發展路線,優先發展糧食生產。同時,執行保護與獎勵繁殖耕畜、家畜的政策,為糧食生產提供畜力和肥料,為人們提供肉食來源,畜牧生產逐步發展。

  20世紀70 年代末,養畜禽成為家家戶戶農民的副業。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畜禽養殖以集體飼養和農戶飼養為主,只有極少量的國營大牧場。20世紀80 年代中期,在養殖領域開始出現專業戶和重點戶。在糧食連續豐產的帶動下,養殖業也發展迅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物資供應逐漸市場化,國家取消生豬派養派購,完全放開豬肉、蛋、禽和牛奶等畜產品價格,肉蛋奶副食品憑票供應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畜牧業生產潛力和活力得到了極大釋放。加上這一時期畜產品需求旺盛、糧食增產和飼料工業的大發展,畜產品產量增速之快前所未有。

  20世紀90 年代,畜禽規模養殖場開始出現,扭轉了畜產品短缺的局面,實現了畜產品供求平衡的歷史性跨越,奠定了畜牧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的地位。

  90 年代中后期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著力對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進行扶持,規模化程度顯著提高,實現了由分散養殖為主向規模經營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規模養殖取代傳統的小農戶分散養殖占據主導地位,成為肉蛋奶生產供應的主要來源。

  據統計,1952 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僅為339 萬噸;1990 年,我國肉類產量達到2857 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肉類產量增加到6523 萬噸,比1952 年增長18.3 倍,年均增長4.6%;禽蛋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2018 年,全國禽蛋產量達3128 萬噸,比1982 年增長10.1 倍,年均增長6.9%;2018 年,全國牛奶產量3075 萬噸,比1980 年增長25.9 倍,年均增長9.1%;目前,全國人均肉、蛋、奶占有量達到62.11 公斤、22.2 公斤和26.4 公斤,肉類人均占有量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走向由大變強的升級之路

  在吉林白山撫松精氣神養殖基地山黑豬豬舍中,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農業級攝像頭、伸縮式半限位豬欄等設施正在有序運行。通過上述設備,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正在農業領域施展拳腳。

  作為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農業產業部門,畜牧業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走在創新變革的前列。從粗放養殖、注重數量、保障供給安全,到精細養殖、注重質量、產品結構調整,我國畜牧業正在加速升級。

  在上個世紀的畜牧業發展中,配合飼料、畜禽良種的推廣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2002 年,我國“畜禽水產養殖技術”被中國工程院評為與“兩彈一星”相提并論的20 世紀最偉大的工程科技成就之一。隨著商品豬和商品雞配套技術、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術、良種畜禽水產養殖技術、配合飼料及飼料添加劑技術、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等眾多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畜牧業成為我國農業領域中科技推廣最有成效的產業。目前,科技進步對畜牧業發展貢獻率已超過50%,為我國養殖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 年末,規模化養殖生豬存欄占全國生豬存欄總數的比重為62.9%,家禽規模化存欄占比達到73.9%,畜牧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占比超過47%;

  生豬出欄周期降低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半左右,出欄率是1980 年的2倍多;奶牛平均單產從1 噸多提高到7.5噸,規模牧場100%實現機械化擠奶,質量安全更加可控;

  全混合日糧飼喂在牛羊生產中逐步普及,生豬和蛋雞的飼料轉化率提高了20%~30%,白羽肉雞飼料轉化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年產百萬噸以上飼料的企業達到35 家,產量占全國的62%。一批叫得響的飼料品牌走出國門, 在“ 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設廠上百個;成功消滅了牛瘟、牛肺疫,基本消滅了馬鼻疽、馬傳貧,有效控制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畜禽死亡率顯著下降;“吃飽”問題解決后,“吃好”成為新追求。“瘦肉精”整治、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的修訂、飼料禁用抗生素……通過“產”“管”結合、綜合施策,畜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實現了穩定向好的基本目標。

  順應“生態綠色”發展新要求

  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家庭農場主李春風養了10 年豬,2018 年,他們夫妻倆除了種植430 畝水稻,還代養育肥了1580 頭豬。

  “松江區有91 個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在我看來,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是都市循環農業的最好模式,對松江農業有百利而無一害。”松江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楊文說,松江區是黃浦江水源保護地,區內畜牧業經受了上海市第二輪三年環保行動和美麗鄉村行動的檢驗,至今仍保留15 萬頭生豬出欄能力。

  畜牧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協調綠色發展的格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加快形成。目前,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已達到70%,到2020 年,全國586 個畜牧大縣有望實現全面治理,畜禽廢棄物處理專業化組織和產業化模式大量涌現,資源化利用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在東北冷涼、北方農牧交錯、西北風沙干旱等地區,糧改飼面積超過1330 萬畝,節料、節地、節水的草食畜牧業正加快發展;在長三角等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飼養密度過大的問題得到紓解;畜牧業生產逐漸向適宜生產區域集中,逐步構建形成了具有區域性、輻射性的生豬、肉牛、肉羊、禽肉、禽蛋和奶牛等六大產業帶,畜產品集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綠色發展,六畜興旺。2018 年,我國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6.6%,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約3 萬億元。2017 年,農村居民從事畜牧業人均凈收入為586 元,占人均經營凈收入的比重為11.7%,牧區縣的相應比重高達60%以上,畜牧業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更成為農民的增收致富產業。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