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當阿里、蘇寧盯上陽澄湖大閘蟹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程璐 字號:【

  秋風起,螃蟹肥,中國食客們迎來了一年一季的等待。

  從蘇州北站出來,開車走高速一路北上,沿途風景與多數的江南城市沒什么兩樣,但隱藏在滬蓉高速東側常青樹叢間的水面,正是引得無數食客慕名前來的陽澄湖。

  只為一口肥美的蟹黃,在9月23日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節前夜,來自皖、川、浙、粵等各地的車牌聚集在附近酒店的門前,開湖當天遇上秋分,沙家浜景區現場更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但與熱鬧相對的是,2019年陽澄湖大閘蟹市場卻意外的冷清。

  “這段時間,我覺得市場的熱情并不高。以往在中秋、國慶時節,基本上每個網點都是爆倉的情況,今年卻沒有(爆倉)。”陽澄湖當地一位大閘蟹蟹農趙舒(化名)說。開捕節后第二天,筆者走訪了當地的水產交易市場,這里共有一百多家賣蟹的個體店面,但顧客寥寥,店主們都站在門口熱情招攬著往來的路人。

  近年來,陽澄湖大閘蟹市場發展混亂,網上充斥著極低價格的大閘蟹,市場惡性競爭,造假頻繁、“過水蟹”的新聞都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拉長時間維度來看,陽澄湖蟹的產量在逐漸減少,其他湖區的大閘蟹銷售則在快速增長,當替代品越來越多時,陽澄湖大閘蟹正走到一個關鍵節點:該如何保持競爭力。

  陽澄湖大閘蟹做錯了什么?市場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又該由誰來拯救陽澄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

  陽澄湖大閘蟹的苦楚

  在水深2米左右的陽澄湖中養殖半年以上的湖養蟹,才能稱得上是陽澄湖大閘蟹,“塘蟹”指的是陽澄湖周邊流域內的池塘里養殖出的大閘蟹,塘里水深不過70公分。

  后者在陽澄湖當地更為普遍,開車駛入沙家浜附近的村鎮,在公路兩旁,一塊一塊的蟹塘代替了原本的稻田,當地農民主要以養蟹為生,基本無人再種植莊稼了。

  趙舒養的是陽澄湖正宗的湖蟹。這些年,他所接觸到的各地水產商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標榜自己賣的是陽澄湖大閘蟹,可這些蟹壓根就沒摸到過陽澄湖的水,附近其他湖區的蟹,都是幾百輛卡車運往陽澄湖地域,遛一趟回去就成“陽澄湖大閘蟹”了。

  來找趙舒買蟹的人都問他,你家的蟹為什么這么貴?

  確實,按照市場價格來看,陽澄湖大閘蟹并不便宜。2019年陽澄湖大閘蟹較往年價格上漲約10%,正宗一對陽澄湖的四兩公蟹、三兩母蟹,官方指導價在150元左右。趙舒的十只陽澄湖大閘蟹禮盒裝要賣到800元以上,這跟網上賣的100元八只的蟹形成了強烈對比。

  趙舒有苦難言,在陽澄湖里養蟹所付出的心血與成本,要遠遠高于岸上的塘蟹。美味的蟹仰賴于蟹農的養殖,蟹季結束后的冬天,蟹農就要下去冰冷刺骨的湖水里清塘,清掃養蟹時留下的食物殘渣,等到來年春天,重新養水草、放下紐扣般大小的蟹苗、人工喂食,從2月份一直忙到收獲的季節,直到大閘蟹們青殼白肚、膏肥體壯,等待著被端上各地的餐桌。

  行業數據顯示,一個養殖面積在20畝,每畝可容納600只螃蟹的河塘,養殖總成本能達到7萬元人民幣。

  物以稀為貴。近年來,為了保護陽澄湖生態,湖區圍網面積在2000年達到巔峰后便開始銳減,螃蟹養殖區面積由2002年的8.1萬畝到2007年的3.2萬畝,再到2019年的1.6萬畝,未來陽澄湖的圍網面積還將繼續縮小。今年由于高溫天少,加上水質的持續改善,陽澄湖大閘蟹的產量和品質較往年均略有小幅提升。

  但問完價格后,基本很少有人再向趙舒提買蟹。他也理解,畢竟陽澄湖蟹的價格不是普通顧客日常消費得起的,趙舒的老主顧基本都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回頭客。

  假貨年年曝光年年有,低價低質的蟹仍在市場橫行。趙舒認為,這是消費者、商家、電商平臺三方共同造成的結果。消費者只認價格不認品質,商家傍名牌逐利,平臺未能及時全面起到監管的作用,才讓陽澄湖大閘蟹身陷如今這樣一個畸形市場。

  一位要求匿名的電商商家告訴筆者,現在大閘蟹的錢越來越難賺了,市面上的品牌越來越多,很多外地商家及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用低價刷銷量沖擊市場份額。

  今年中秋節前,大閘蟹行業已經經歷了一波低價競爭。開湖前,一百元八只的大閘蟹禮券銷售了幾百萬張,直接導致近期電商大閘蟹的熱度低迷。“如果在熱點季節不賣貨的話,排名就很難上去,以后再想掙錢都難了,我們也不得不跟著低價走。沒辦法,行業殘酷,不跟就死。”上述要求匿名的電商商家表示。

  大閘蟹行業的季節性較強,從下市之后直到秋天收獲,半年過去,消費者很難記清前一年大閘蟹的品牌。于是每年商家們重新入局,這個市場每年都相當于在重新洗牌、重新開始。

  除了季節性洗牌,在吃蟹上,中國人崇尚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清蒸,因此不像小龍蝦,大閘蟹行業至今未出現非常知名的企業品牌,“陽澄湖”三個字的名號甚至超越了商家的品牌。

  因為沒有過硬的品牌,行業內“標大發小”的情況頗為普遍,激烈競爭之下,價格便宜的大閘蟹,規格標得很大,消費者實際到手的蟹卻遠遠沒有達到標準,甚至存在標著四兩公蟹三兩母蟹的八只蟹禮盒、凈重一共只有一斤的情況,部分商家借著每年洗牌的機會,在這個行業撈一波快錢就走。

  各方勢力參戰

  早上參加陽澄湖開捕節儀式,下午帶大客戶溯源產地,晚上還要回到公司忙發貨,今旺大閘蟹創始人顧敏杰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幾天幾夜我都是這樣連軸轉的節奏了,每天睡得很少,辦公室買了好多紅牛這種功能性飲料,從現在開始直到12月份,中間還有一個國慶節的高峰,都會很忙。”在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天話的顧敏杰,嘴唇已有皸裂。

  2006年,85后顧敏杰退伍回家后,幫助父母養蟹,兩年后,想到用電商銷售大閘蟹的顧敏杰,與同學合伙開了間淘寶店鋪“今旺大閘蟹”。今旺目前以銷售陽澄湖地域的塘蟹為主,從2009年至今,今旺的網銷額從300萬元做到了超過億元。

  顧敏杰和他的故鄉陽澄湖鎮都是大閘蟹產業的受益者。電商給當地帶來了更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從包裝、物流,到餐飲,大閘蟹產業鏈也在這里蓬勃發展,電商讓全國人民都有機會吃到陽澄湖的大閘蟹。

  今旺的發貨中心在陽澄湖北岸,面積約有一萬平方米,螃蟹被捕撈上來后放進暫養池,清吐泥沙,扎蟹阿姨們就坐在暫養池的空隙之間,舞動著十指匆忙綁蟹。

  嘴里叼著繩子,抓起一只蟹,將防偽鎖扣繞進蟹鉗里,用繩子橫豎綁上幾道,打個結,只需8秒鐘,一只綁好的蟹就躺在了籃子里。這是殷福英綁蟹的平均速度,她是今旺的明星阿姨,有著40年養蟹經驗,曾經還和馬云比賽過扎螃蟹。

  殷福英的老公戴進元在另一邊負責分級包裝,像這樣的工人在今旺有幾十個,他們大多是圍網拆除后的失業漁民,都住在附近。殷福英夫婦在電商企業再就業之后,平日里負責養蟹,收獲季就扎蟹包裝。顧敏杰表示:“工人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工作十八個小時,凌晨4點來上班到晚上10點,這樣的銷售季能為夫妻倆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

  陽澄湖大閘蟹入局電商十幾年,向來都是天貓、蘇寧等電商巨頭勢力的必爭之地。今年天貓拿下陽澄湖開湖的第一簍蟹,蘇寧同樣深入原產地直采,與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官方聯合定制了3款大閘蟹禮劵。

  另一方面,大閘蟹也是檢驗生鮮物流服務質量的風向標,同樣帶動了當地物流的發展。在陽澄湖地域,大閘蟹的快遞收攬點隨處可見,順豐是當地大閘蟹的主要運力選擇。

  順豐速運蘇州區總經理李佳表示,今年順豐投入了更多核心資源,專門增加了大閘蟹專運班次,包括新增投入7架自有全貨機及眾多散航資源,同步獲取上海,南通,無錫,常州機場早、午、晚230條航線共計113T散航艙位;高鐵資源將拓展倉位20T。

  菜鳥在2019年也推出“丹鳥”新品牌迎戰。丹鳥江蘇省區的負責人謝楊長表示,今年菜鳥推出的產品叫“丹鳥鮮送”。丹鳥通過“空運+陸運”組合運力,通過數十條航空的線路,將大閘蟹發往全國近300個城市,日處理量也可以達到60噸以上,江蘇范圍內保證六小時內送達。

  蘇州的GDP不僅在江蘇排名第一,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紡織、鋼鐵、機械及代工一直是當地的支柱型產業,盡管大閘蟹的銷售額貢獻并不高,但對陽澄湖本地的經濟就業,以及對大閘蟹整個產業鏈的帶動卻相當可觀。

  在陽澄湖附近的農村,公路旁都是一塊塊的蟹塘,當地已經沒有農民養田了,基本都是以養蟹養魚為生。顧敏杰告訴筆者,電商勢力的介入,讓陽澄湖大閘蟹有機會走向全國各地,早在十年前,網上很少有人賣蟹,那時候顧敏杰的一份蟹能賣到四五百塊,只要上架就不怕賣不掉。

  電商催生了新機遇,在帶動了大閘蟹整體產量的同時,也壓低了銷售價格。如今,顧敏杰同樣規格的一份蟹,價格穩定在兩百多元,而在陽澄湖鎮當地,包括大閘蟹電商帶動的運營、包裝、物流等整條產業鏈也逐步完善。

  大閘蟹現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養殖產業。2000年,全國大閘蟹產量還只在20萬噸,2010年產量已達58萬噸。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6年全國大閘蟹總產量為86萬噸。

  在熱度逐漸降低的陽澄湖,電商巨頭及物流等各方勢力,仍舊競爭得熱火朝天。扯膠帶的撕拉聲、裝箱的碰撞聲在陽澄湖沿岸此起彼伏,直到天黑才逐漸安靜下來。

  誰來保護金字招牌

  2018年底,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曝光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亂象,“洗澡蟹”橫行。位于陽澄湖鎮的某電商旗艦店,因涉嫌以外地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缺斤少兩的問題被曝光。

  事后,蘇州市政府連夜展開了專項整治,對市場主體及經營戶開展約談及督查。上述要求匿名的電商商家表示,其實之前大家都知道“洗澡蟹”,報道等于是把行業的窗戶紙捅破了,這個問題終歸要去解決的。

  在百度百科的解釋中,“洗澡蟹”是指蟹商將外地螃蟹販運至陽澄湖,放到湖里浸泡一段時間,最后打撈上來冒充“陽澄湖大閘蟹”。但趙舒告訴筆者,這種方式的可操作性幾乎為零,陽澄湖水深近兩米,而池塘水深不過六七十公分,水壓相差較大,運過來的外地蟹在陽澄湖里很容易死亡,“洗澡蟹”實際指的就是假冒蟹。

  政府嚴格監管之后,市場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上述商家看到,今年,線下門店不敢再隨意打“陽澄湖”的招牌;筆者接觸的大多數蟹農都坦然承認,自己養的并非陽澄湖的湖蟹;今旺在向客戶介紹產品的時候,也會著重強調這是陽澄湖水域養殖的塘蟹。

  陽澄湖橫跨蘇州市區、工業園區、相城區和昆山市,該湖南北長17公里,東西最大寬度8公里,面積113平方公里,蓄水量3.7億立方米。湖中兩條天然土埂縱貫南北,將湖面分為東、中、西三湖,其中東湖最大,三湖之間有眾多港汊相連。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2013年,蘇州市出臺《蘇州市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實施方案》目標要求,該行動實施了第一輪陽澄湖三年生態優化行動,截至2015年,共實施了17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56.39億元。2016年,新三年生態優化行動的實施范圍由675平方公里擴展到2750平方公里。

  趙舒表示,由于人工投放餌料及密集養殖,大閘蟹確實會污染水域,早在十幾年前,水域最為封閉的西湖就曾檢測出劣于5類水標準,局部水域還有小環藻暴發的現象。

  距離陽澄湖不遠的太湖,同樣是當地重要的取水口,其水域中的4.5萬畝圍網已全部拆除,今年市面上基本已經沒有太湖蟹了,僅剩一些粗養和塘養的蟹。

  為保護陽澄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也在作出努力。協會目前正積極向當地政府申請,將陽澄湖周邊流域內的高質量塘蟹,同樣納入原產地保護范圍,這被稱之為“廣義陽澄湖大閘蟹”,未來塘蟹規范化后,可能陽澄湖螃蟹的規模會再逐漸擴大。

  當地蟹農告訴筆者,即使是本地人,也很難吃出陽澄湖塘蟹與湖蟹的區別。今旺的湖區養殖合同到期后,也開始大力推廣池塘養殖,顧敏杰表示,地面上的池塘其實在模擬陽澄湖的種植環境,水與陽澄湖是同一片水域,種植的水草也是一樣的,即便是池塘的底泥,也要求與陽澄湖底盡量保持一致,在基礎設施方面,政府給池塘每畝補貼達到15000元錢。

  “在我個人看來,塘蟹、湖蟹兩者幾乎沒什么區別,由于投入大量的增氧設施,岸上養殖的密度可以更高一點,這樣大閘蟹的產量也會提高很多。”顧敏杰說,新開的池塘由于水草種植尚未穩定,大閘蟹可能不能呈現完全的白肚,但這種情況在第二年就能得到緩解。

  現在顧敏杰養的蟹苗,背后也有一個專家團隊在支撐,身強體壯的蟹父母會被挑選出來,將優秀大閘蟹的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過湖蟹蟹農趙舒卻不認同上述觀點,物以稀為貴,陽澄湖的水是活水,水體的自凈及過濾能力,是池塘所無法比擬的。

  一方面,陽澄湖的金字招牌需要被保護,另一方面,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擺脫“唯陽澄湖出名”的狀況。洪澤湖大閘蟹、盤錦大閘蟹、興化湖大閘蟹、鄱陽湖大閘蟹等等,當市場百花齊放,全國各地的大閘蟹都有自己的品牌,混亂的市場格局或許能有所改變。

  電商平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天貓大食品營銷總監鵬越表示,平臺專門成立了一個“正宗原產地”的項目,希望全國各地的每個湖區都能打出自己的地理標識品牌。

  “陽澄湖畢竟是一個地域性的知名品牌,除了把它打造成一個標桿式的示范基地外,我們也希望把這種方式,推廣并帶到其他更多的湖區去。只有這樣的體量,才能夠滿足整個平臺內幾千萬甚至上億活躍用戶的需求。”鵬越說道。

  例如盤錦大閘蟹,它的特色是稻田蟹,蟹的個頭更小一點,與水稻共生,由于北方較冷,當地的大閘蟹會少脫一次殼,肉感和鮮活度是完全不同的;太湖水質干凈,湖底以泥為主要沉積物,因此太湖蟹的口感相較陽澄湖更為鮮甜。

  電商平臺也看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重視,過去沒有開湖傳統的興化湖、盤錦,當地政府如今也在主動組織,更多的外部商家和資本同樣積極投入各湖區。只要保證規范化養殖,各地打出各地的特色,減輕“唯陽澄湖化”狀況,市場的惡性競爭或將能得到緩解。

  陽澄湖大閘蟹只是眾多生鮮農產品中的一個典型縮影,類似的還有五常大米、西湖龍井等其他區域性品牌,這些農產品同樣備受“李鬼”困擾。看過太多亂象之后,趙舒決定與自己和解,全國的蟹都叫陽澄湖大閘蟹,自己又能怎么辦呢?“這個市場不是以單個企業或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無數個體共同參與的結果。”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好在事情已經開始有好轉的苗頭了。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