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農交會,年年都出彩。今年農交會,更顯生機勃勃。
11月18日,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在南昌圓滿落幕。8000多家參展企業,2.3萬家采購商,42.5萬人次到場,達成采購金額381億元,比上屆增加44億元,增長13.1%……專業觀眾多了,成交量大幅增長,而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更多市場的印記:由承辦方市場化運作,企業和產品成為主角……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邁出了市場化改革的堅實的一步。
當前,全國各地很多展會從最初的政府包辦,走向了市場化、專業化的軌道,從最初“賠本賺吆喝”的大“party”,發展到在行業領域內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盛會。但還有不少展會市場化程度低、專業性不強,特別是由政府主辦的展會,很大程度上只求大不重質、只求轟動效應不重實際效果,甚至還存在過多過濫、強行攤派等問題。
政府主導辦展,固然增加了展會的權威性,但不可否認,有時行政力量會對展會項目過度干預,違背展覽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李永江曾指出,全國論壇或展會市場化運作的比例較低,如果財政不支持的話,會有相當一部分論壇、展會舉辦不下去。
脫離市場辦展會,路,只能越走越窄。實際上,一個展會既然創辦,就希望能持續地發展,能長期辦下去。但是,盡管政府投入在不斷加大,大部分政府主辦的展會仍面臨辦不下去的窘境,根本的原因在于競爭力持續下降,競爭不過越來越多由專業公司主導的市場化、專業化強的展會。從這一點而言,政府應適當“放手”讓企業去承辦,已經辦起來的“政府主導型展會”也應該朝市場化轉型。
只有靠市場運作,才能解決會展的市場問題。而在2015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展覽業市場化進程”。政府主導型會展市場化轉型,勢在必行,唯有如此,會展業才能快速發展。
作為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農業綜合性盛會,從2003年至今,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改革發展的每一步都顯得舉足輕重。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農交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展會將向市場化邁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