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農業部自2007年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制度,旨在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已發展成為受各級政府重視和市場青睞的農產品“金字名片”。2019年一號文件明確強調,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可以說,農產品地理標志登機保護正當其時。
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脈絡
地理標志的保護源遠流長。早在十四世紀下半葉,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第三位國王查理五世就對產于發過南部山區的洛克福奶酪發布了關于皇家標志許可證,可以說是首例原產地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立法。隨著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商業競爭愈演愈烈,世界各國對地理標志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1883年在法國巴黎簽訂的《 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首次在國際上提出“原產地名稱”屬于工業產權范疇,應當予以保護。作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專門協定之一,1891年《制止商品產地虛假或欺騙性標記馬德里協定》在西班牙馬德里簽訂,提出擴大“貨源標記”的保護范圍,從禁止虛假標記擴展到欺騙性標記,對產自真實產地卻具有欺騙性的標記予以禁止。195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簽署的《 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國際注冊里斯本協定》則首次提出對原產地名稱進行保護,并對“原產地名稱”作出具體規定,意味著地理標志向前邁出了一大步。1994年簽署的《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地理標志概念被首次提出,并作為與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線圖設計權等并列的知識產權。協定規定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或服務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地理標志保護開始走向成熟。中國地理標志保護始于1985年3月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2001年《商標法》正式將地理標志納入,作為知識產權管理。2007年12月農業部頒布《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政府首次以農產品字樣的部門規定對我國境內地獄農產品實施保護。
我國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意義
我國是農業文明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品質獨特、自然資源及歷史人文稟賦的名優農產品。隨著人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需求不斷增加,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農業知識產權等技術性貿易措施不斷增強,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更突顯出重要意義。
一是加強特色農產品培育。當前農業農村部門已在全國普查備案特色農產品資源6893個,登記地理標志農產品2778個,創建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37個。一大批特色鮮明、品質優異的農產品端上了百姓餐桌。
二是打造金字招牌。培育地理標志農產品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深入挖掘保護,加強使用管理,狠抓營銷推介,使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登記產品價格平均提升20?30%以上,有力提高了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業經濟效益,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而且富裕了廣大農民的“錢袋子”。
三是弘揚傳統農耕文化。農業農村部門堅持既塑形,又鑄魂,把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放在了重要位置,挖掘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資源和傳統手工藝,讓城鄉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推動了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
四是完善農業工作體系。農業農村部先后制定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范》等規章制度,發布了一批具有針對性的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建立貫通部省市縣的工作機構和評審專家委員會,為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技術和人才支撐。
五是爭取國際貿易主動權。經濟全球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在農產品貿易中對于包含農產品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保護、農業領域專利等農業知識產權方面有著顯著的技術競爭優勢。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對于增強我國國際貿易話語權和主動權有著重大意義。
關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發展的思考
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努力下,隨著登記保護制度的不斷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地理標志農產品背后的品種保護、技術推廣等科技支撐仍比較薄弱,一些地理標志產品出現品種退化、品質下降,有的品種混雜、特色消失等。這些都影響著地理標志農產品事業的發展,需要各級政府認真研究,針對性加以解決。
一是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好環境才有好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別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最佳生產區域。各地要借助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原產地保護基地,切實改善生產設施條件,促進地標產品適度規模發展。
二是保護特色品種,提升產品品質特性。要加強與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建設布局良種繁育基地,定期對原生態品種資源進行提純、復壯,保持和改良優良品性,用科技創新助推地標產業發展。
三是保護農耕文化,提升鄉村多種價值。要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打好歷史牌、文化牌、風俗牌,在新形勢下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讓具有農耕性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農業種養殖和加工習慣,發揮出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重價值。
四是保護產業鏈條,提升綜合素質。要加強產后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營銷,拓寬產業發展鏈條,補齊深加工短板,提高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附加值。
五是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品牌影響力。要堅持品牌引領,加大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培育和監管保護力度,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品牌發展之路,推動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等各自定位準確又相互支撐銜接的農業品牌格局。
發展農產品地理標志事業是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的現實需求,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美好期待的有效手段。只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優勢互補,用心用力打造好這項特色農業產業,定能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事業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從地理標志農產品中獲得更多幸福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