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黃浦江,奮進新時代。11月27日,2019中國奶業D20峰會在上海召開。峰會以“奶業新未來——責任、創新、融合”為主題,展現新中國奶業70年發展成就,發布《2019中國奶業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舉行光明論壇。D20企業圍繞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協調融合、高質量發展等主題,提出奶業振興的舉措。
《報告》顯示, 2018年,全國奶類產量3176.8萬噸,人均奶類消費量34.3公斤。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1.4%,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奶牛平均單產7.4噸。規模牧場生鮮乳質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乳制品和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達到99.5%以上,位居食品行業前列。今年1—10月,全國生鮮乳產量同比增長5.6%,乳制品產量同比增長8.3%,奶牛養殖效益回歸到3000元/頭的正常水平。現代奶業格局初步形成,國產品牌越來越得到消費者認可,奶業振興邁出新步伐。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會上指出,要凝聚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合力,打好奶業振興攻堅戰,推進奶業振興再上新臺階。要充分發揮D20企業領軍者作用,扛擔當之責,在產業升級、質量安全、品牌建設、誠信自律方面做表率;領創新之風,強化產品、技術和管理創新,提升奶業綜合競爭力;走融合之路,開展協同協作,促進生產鏈、利益鏈、供需鏈融合,實現上下游、產加銷平衡發展。
轉型升級實現新跨越,20強企業占近七成市場
目前,我國人均乳品消費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長了3倍。從過去排隊“憑票訂奶”,到如今市場上種類齊全供應充足,乳制品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過去備受冷落的奶酪也越來越多出現在餐桌上。
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加啟介紹,我國奶業轉型升級實現了新跨越。2018年,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61.4%,規模牧場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主要乳品企業的加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規模牧場生鮮乳質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多個企業的多款產品獲得國際大獎,嬰幼兒配方奶粉登陸港澳和國際市場。
隨著奶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行業集中度也在提升。2018年,奶業20強企業乳制品銷售額達2350億元,占全國乳制品銷售總額的69%;自建牧場奶牛存欄172萬頭,占全國奶牛存欄量的17%;生鮮乳收購量1833萬噸,占全國生鮮乳收購總量的58%。
D20企業是民族奶業的脊梁,更是振興中國奶業的引領者。近年來一些企業深耕區域市場,深受當地消費者信賴,發展勢頭強勁。一些企業從區域走向全國,生產和銷售不斷擴大,行業影響力不斷增強。一些企業還從國內走向國際,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基地,利用全球資源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顯現。
此外,在“小康牛奶公益助學活動”中, D20企業為全國貧困地區捐贈價值1.5億元的乳制品,惠及百萬中小學生,充分體現了乳品企業的責任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奶業協會會長李德發說,隨著消費理念改善、產品結構調整、城鎮化推進,未來乳品消費必將持續增長,奶業發展前景廣闊。當然,奶業發展也存在困難和挑戰,主要包括產品供需結構不平衡、產業競爭力不強、消費培育不足等突出問題。要實現奶業高質量發展,關鍵要以問題為導向,堅持重點攻關全面發展。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司市場稽查專員畢玉安表示,目前乳制品行業存在大而不全、產業布局不合理、產品供需不夠平衡等問題。乳制品企業在管理模式、自主創新、產品架構等諸多方面與國際大型企業還有一定差距。
強化科技創新,提升奶業綜合競爭力
奶業振興發展的一個瓶頸是比較效益低。據了解,從生產層面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牛舍飼的生產成本比較高。養殖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0%?60%,飼料玉米價格比國際水平高60%,生鮮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從消費層面看,我國人均乳制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之一、奶業發達國家的七分之一;從結構上看,乳制品仍存在“兩多兩少”問題,即液態奶多、干乳制品少;液態奶中,常溫滅菌乳多、巴氏殺菌乳少。
“創新是奶業發展的動力,需要不斷增強我國奶業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等綜合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于康震表示,要強化產品創新,加強新產品研發,不斷優化乳制品結構,大力發展低溫乳制品,增加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生產,豐富品種、提升品質,形成差異化競爭新優勢。強化技術創新,突出養殖、加工和流通等重點領域環節,提高生鮮乳生產、乳制品加工儲運、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工藝技術,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強化管理創新,把握經營管理發展新趨勢、新需求,創新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增強運營管理能力,在奶業振興道路上行穩致遠。
作為本次峰會的東道主,光明乳業積極參與并踐行中國奶業振興計劃,順應中國奶業產業改革。光明乳業董事長濮韶華在會上介紹,光明乳業有60多年的養牛歷史,擁有將近9萬頭奶牛,牧場設立了千分標準,精細化管控讓原奶質量標準世界領先。2010年,光明乳業成為國內首家導入WCM的乳制品企業。2017年又成為了國內首家獲得“TPM”優秀獎(A類)的乳品企業。光明旗下領鮮物流,成為首家榮獲全球標準AA+級別認證的企業,是國內乳品行業中唯一一家五星級的冷鏈物流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擁有國內乳品行業唯一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光明乳業研究院,國內首款常溫酸奶莫斯利安、全國銷量領先的優倍鮮奶、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菌種植物乳桿菌ST-Ⅲ都源自于此。” 濮韶華說,未來,光明乳業將繼續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品質促品牌,實現光明品牌不斷創新發展。
在峰會上,飛鶴乳業技術研發中心總監蔣士龍就科技創新分享了企業的實踐。他介紹,多年來,企業持續推進產業、科研、品牌的協同創新。在產業創新上,扎根東北黃金奶源帶,構建“農、牧、工”三位一體產業集群,創新了乳業的產業模式;在科研創新上,打造四地研發平臺,深耕中國母乳研究和人群體質研究,拓展了乳業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在品牌創新上,以“更適合”理念扭轉了嬰幼兒奶粉市場選購標準。
促進協調融合,打造奶業健康產業鏈
奶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是奶荒、奶剩交替發生現象。受進口奶粉沖擊以及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過去奶業生產曾多次出現較大波動。
于康震表示,推進奶業振興,必須建立穩定的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產加銷平衡發展。促進生產鏈融合,鼓勵乳品企業通過自建、收購、參股、托管等方式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提高自有奶源比例。鼓勵奶牛養殖與乳制品加工、休閑觀光等增值服務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順應奶業國際化趨勢,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促進資本、資源和技術等優勢互補,與國際市場接軌;促進利益鏈融合,構建公平合理的生鮮乳收購秩序,推廣生鮮乳價格協商和生鮮乳質量第三方檢測制度,善待奶農、讓利養殖端;促進供需鏈融合,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鞏固傳統線下銷售模式,發展“互聯網+”等新型營銷模式,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滿足消費者方便、快捷、個性化的需求。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忠介紹,上海市實施生鮮乳質量第三方委托檢測制度,委托第三方對生鮮乳檢測,能夠有效增強奶農與加工企業的關系,有效提升了奶源質量。同時,上海奶業協會組織乳品企業和奶牛養殖場共同參與奶價協商,根據生鮮乳第三方檢測結果、乳品市場價格和供給關系變化,決定生鮮乳收購基本價格,并實行優質優價,確保共享奶業發展紅利。
伊利集團副總裁劉春喜分享了伊利守護品質的“制勝法寶”。對于奶業而言,優質奶源是一杯品質好牛奶的“起點”,在建設全球健康生態圈的進程中,伊利激活長板優勢,通過“四個聯結”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帶動上游養殖業升級,打造了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品質守護網”,從而推動中國奶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新希望長富乳業等乳企先后召開新鮮論壇。光明乳業、衛崗、燕塘、風行、中墾、三元等乳企早已就新鮮巴氏乳達成共識,大力發展新鮮巴氏乳成為國內乳企未來奮進的動力。
在2019中國奶業D20峰會召開前一天,光明乳業攜手行業專家、乳企代表齊聲倡議召開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共同發布《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上海宣言,此舉將推動“新鮮巴氏乳”國家標準出臺,使活性物質指標成為新鮮巴氏乳的第一標準。
王加啟在會上發表報告,他強調,生產出高品質的乳業產品,是落實奶業振興的根本。優質乳的核心價值在于保障人類健康的能力,它具有三個標準:安全健康,綠色低碳,營養鮮活。
“2017年,光明乳業在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指導下,全面實施優質乳工程,光明優倍鮮奶是光明乳業優質乳工程的代表產品,為了讓消費者喝到更多活性物質的巴氏奶,光明乳業一直在新鮮領域不斷探索,經過反復實驗將光明優倍鮮奶再次升級。”光明乳業副總裁羅海介紹,此次升級后的光明優倍鮮奶中含有活性蛋白活性酶含量更高,其中免疫球蛋白≥100mg/L,乳鐵蛋白≥30mg/L,乳過氧化物酶≥2000U/L,這些活性營養物質具有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作用,力求給消費者最新鮮的高品質牛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