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福建平潭紫菜養殖戶迎來了最忙碌的收獲季節。在平潭敖東鎮華東村的澳口,成片的紫菜在海里蔓延開來,猶如稠密的黑色絲帶在水中舞動,漁民駕駛紫菜收割船只穿行。船在海中行,宛似畫中游。
在平潭,壇紫菜養殖總面積達2000多公頃,年產量突破萬噸。從最初名列宋代貢品,到如今朝著育苗、養殖、加工等全產業鏈協同邁進,平潭紫菜產業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
宋朝貢品
平潭紫菜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平潭縣志》記載:“宋時,壇紫菜充當貢品。”
這一說法在《福州市志》和《福州市名產志》中亦能找到佐證。前者記載:“福州海帶和壇紫菜已大量養殖,其中平潭牛山、塘嶼一代巖礁采收的野生壇紫菜在國內外最負盛名。宋代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曾以紫菜作為貢品。”后者提到,平潭壇紫菜干制后,列為貢品供奉朝廷。
壇紫菜指的是野生紫菜,盛產于平潭南海、嶼頭、東庠一帶,附著于淺礁石生長。《平潭縣志》記載,縣域北部、東部、東南部海域一帶的巖石上均有繁殖生長壇紫菜,特別是朝東北大風浪正面沖擊、險坡越陡峭的巖石,紫菜附苗率越高,生長就快,菜質好、產量高,且不易發生爛菜。
據記載,早在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平潭就開始菜壇式栽培紫菜。“采收壇紫菜是一項危險的作業,因為灘面平滑,漁民要用繩子綁住自身,再從高處縋下,逐片采收。”平潭綜合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漁技中心負責人林雄生說,平潭是天然壇紫菜之鄉,如今人工養殖的紫菜,采用的即為野生壇紫菜的苗。
元朝起,壇紫菜從野生養殖走向半人工養殖。據《平潭縣水產志》和《福州市名產志》記載,元朝,菜民利用殼灰水清壇,提高紫菜產量;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平潭漁民在巖礁上灑上石灰水滅害清壇,以便紫菜附著生長,形成菜壇養殖法。
歷史上,平潭紫菜經歷過高速發展期:1923年,縣內自然繁殖紫菜的巖礁有102處、產量101.8噸;1959年,縣水產局丈量全縣壇紫菜養殖面積為25公頃,年產量1050噸(濕重)。
“平潭的氣候、水質等都十分適宜紫菜生產,特別是元代起,漁民創造性地用殼灰水灑磹,清除雜藻、雜貝和其他敵害生物,產出的紫菜口感也更佳,紫菜產量亦逐年提高。”林雄生說。
技術迭代
平潭紫菜的發展史,是嵐島兒女千年“討海”的生動詮釋。
1959年,平潭開始室內人工育苗試驗。“壇紫菜只附著于特殊海域的巖石,只能利用島嶼邊緣潮汐區內的自然石塊進行紫菜養殖,養殖面積難以擴大。為此,平潭轉向人工養殖簾紫菜。”林雄生說。
簾紫菜不同于壇紫菜,可在近海區域養殖。養殖戶利用一排排竹竿將一些海域圍起來,形成紫菜臺,紫菜臺之間均勻地系著數十根繩子,形成網簾,人工養殖的紫菜就附著在這些繩子上面。
《平潭縣志》記載,1966年向晉江縣祥芝紫菜育苗試驗場購買已培育的殼孢子貝殼,在建民海區試養成功。1968年,在縣藻類養殖場(海帶場)建第一座紫菜育苗室。1972年,蘇澳水產站建紫菜育苗室1座。
隨后,簾紫菜規模迅速擴張。1972年平潭簾養紫菜3.86公頃,1973年達40.4公頃、產量59噸。1977年—1978年,平潭有8個鄉鎮先后建紫菜育苗室39座,443口育苗池,年可育紫菜苗560萬殼,附苗養殖700公頃。“1976年后,平潭推廣使用維尼龍線為附著基,簾紫菜產量逐步提高。”林雄生說。
改革開放后,紫菜產業成為平潭傳統經濟的一支生力軍。經歷技術迭代,1995年,平潭紫菜迎來了產業巔峰期。平潭紫菜育苗室增加到56座,年育苗量1905萬個殼(文蛤殼)。“那年,苗種不但滿足全平潭的需求,而且還供應福清、長樂等地,紫菜養殖面積400.66公頃,產量2166噸,單位面積產量為歷史最高一年。”林雄生說。
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平潭紫菜盛極而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原種逐漸退化,腐爛現象日趨嚴重,且附苗率低,平潭紫菜產業進入冬天。
1999年,平潭申報國家級壇紫菜原種場業建設項目,7年后成為全國唯一的壇紫菜原種場。“平潭開始保護特有的壇紫菜種質資源,如規定統一的育苗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以后,規范壇紫菜良種的開發和利用。”
平潭紫菜技術創新,隨之邁入了萌芽期。2002年,平潭縣水產良種實驗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家集苗種培育、養殖技術推廣及科技研發于一體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助推平潭紫菜產業轉型發展。
同年,該企業與廈門大學合作組培出高產、優質、抗逆的無性繁殖新品系,技術成果國內領先,分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福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當年,公司自主研發的平潭壇紫菜“高亮1號”苗種獲得國家重點新產品認證。
數據顯示,2005年平潭紫菜總產量達5000多噸,隨后幾年均不相上下。
暢享春天
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后,紫菜產業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007年,平潭縣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圍繞主推壇紫菜高產高優養殖技術,開展各項工作;2012年—2017年,平潭縣水技站(后改為實驗區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將這一技術更加深化、細化,全面推動漁業科技進村入戶。
2016年,實驗區管委會出臺文件,將東甲列島壇紫菜繁育特別保護區等7個區域列入“平潭島礁海洋特別保護區”。今年,平潭在《民生保障補齊短板工程實施方案》中,明確加快壇紫菜品牌建設等。
紫菜也成為精準扶貧的關鍵產業。近年,平潭出臺《“千企幫千村”計劃實施方案》,依托平潭縣水產良種實驗有限公司,采用“公司+養殖戶”模式,建立紫菜養殖基地,定期組織專家教授給養殖戶培訓,幫助制定增收計劃。
緊抓“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疊加優勢,企業乘勢而上——
平潭縣水產良種實驗有限公司成為平潭紫菜產業的龍頭企業,去年榮獲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推廣示范基地合作伙伴。“公司擁有2萬畝的壇紫菜養殖示范基地,每年還吊養2000萬殼的紫菜苗文蛤殼,可供養殖面積4萬畝。”公司董事長高麗明說。
紫菜養殖,成為不少人重要的經濟來源。廚師潘繼勇從事餐飲30多年,對平潭紫菜情有獨鐘。“平潭紫菜烹飪出來的菜品格外香甜,紫菜燜芋頭就是遐邇聞名的當地美食。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不斷升溫,它已成為平潭的招牌菜之一。”他說。
如今,平潭紫菜已成為實驗區漁業支柱產業之一。秉持“開發和保護并重”理念,平潭有序引導養殖向外海、深海轉移,并依托技術力量,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研發和推廣,建設集海洋與漁業文化、旅游觀光、休閑養生為一體的特色漁區。
“我們將致力于建設現代化漁業種業產業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同時,加強野生壇紫菜的提純復壯,利用遺傳學培育新的養殖品種,建設壇紫菜良種場和種子庫。此外,還將建設海峽漁業科技交流園,推動兩岸漁業合作交流。”林雄生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