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畜牧業重要省份,畜牧生產以食糧型的生豬、家禽為主,其產值占畜牧業總產值的80%。中小養殖場戶仍是當地畜牧業生產的重要組成主體,縣鄉兩級畜牧獸醫機構中的官方獸醫、村級防疫員是承擔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牧業生產服務工作的重要力量。為了有效解決中小養殖場戶自身在養殖、防疫、治療等方面能力較弱,公益性畜牧獸醫服務隊伍人員缺乏等問題,江蘇省政府近年鼓勵創新獸醫社會化服務模式。南通市如東縣是畜牧業養殖大縣,也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有“苗豬之鄉”的稱號。如東縣建立的動物醫院探索了獸醫社會化實踐的有效路徑,具有養殖大縣的普遍代表性,形成可推廣的管理模式。
厘清了政府管理和購買社會化服務的界限
按照福利經濟學的理論,獸醫機構將某些公共事務委托給執業獸醫承擔,可能更為經濟有效。當前,我國新型獸醫制度建設取得重要成效,政府購買動物防疫公益性服務方面的探索越來越多。
如東縣走在了實踐的前列,在2007年進行了畜牧獸醫體制改革,將鄉鎮獸醫站分成兩塊,一是駐鎮畜牧獸醫站,二是鄉鎮動物醫院。駐鎮畜牧獸醫站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為組織村級防疫員實施鎮轄區內動物防疫工作,動物檢疫工作,生豬屠宰檢疫監管工作,動物疫情普查、監測、預報和有關統計上報,畜牧養殖(飼料)新品種、獸醫新技術的推廣、培訓等所有相關工作。人員由財政供養,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大多是畜牧獸醫專業畢業,有較高的畜牧獸醫技術。動物醫院是逐漸形成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優先聘用村民信任的資深村級防疫員,并統一管理,形成了穩定的技術團隊,同時減輕了鄉鎮獸醫站工作壓力。
形成了平臺化的獸醫專業服務主體
如東縣探索將獸醫公共服務交由具有資質、具備能力的獸醫專業服務組織和其他市場主體承擔。根據當地實際,以鎮區為單位,組建了14個民辦非企業形式的動物醫院,采取自籌自支形式,將原有的村級防疫員及技術人員組織起來,進行轄區內動物診療、閹割及獸藥、飼料銷售等市場化社會化服務。
動物醫院是被培育出的獸醫社會化組織機構,通過契約的形式,為畜牧生產企業、養殖戶、政府部門等提供有償服務。這種平臺化的服務主體優點突出:一是減輕官方獸醫負擔、精簡官方獸醫隊伍。二是官方的背書和村級防疫員的經驗使得養殖戶信賴,并切實解決了動物免疫、疫病檢測等常規工作的規范性。三是增加了村級防疫員收入、提升了整體的防疫水平。動物醫院主體合法、運作規范、效能匹配、服務專業,形成了平臺化的獸醫專業服務體系。
動物醫院每年幫助在崗的村級防疫員代繳各類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險、失業險和生育險),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并按照責任區的大小、生豬欄存量的情況每年下達給村級防疫員工作任務,一方面便于統籌管理,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村級防疫員的工作量。村級防疫員的收入來源比較穩定,主要為防疫注射勞務費、診療閹割等服務性收入。據介紹,鄉鎮動物醫院中的村級防疫員主要負責各自防疫責任區內的工作,協助官方獸醫進行家畜的檢驗檢疫,人均收入達4萬元左右。
可以全國推廣的經驗
經其他省市的調研發現,我國部分地區基層畜牧獸醫服務能力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較大差距,村級防疫員人員隊伍老齡化、收入低、人員無法納入財政預算體系、人員不穩定等因素普遍存在。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的社會化探索成了破解基層獸醫體系的必經之路。對于地方財政允許并養殖規模穩定的地區,如東“動物醫院”模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值得學習。
可以大力發展獸醫社會化服務,在社會化服務平臺中逐漸形成聘用執業獸醫的制度,并逐步完善我國執業獸醫制度。同時應鼓勵各地建立符合區域實際的服務模式,構建主體多元、供給充足、服務專業、機制靈活的畜禽養殖社會化服務發展格局。在社會化服務的平臺搭建中,尤其要穩定隊伍人員,增強社會保障體系如補繳養老保險、發放工齡補助、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可考慮地方出臺針對社會化服務的相關鼓勵政策。要制定規則規范社會化服務的工作內涵,同時加強考核機制和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
現階段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村級防疫員的收入主要來自防疫注射勞務費,防疫注射勞務費縣里每年按照防疫注射數等多項指標下達。然而如東縣的生豬減產嚴重,一方面受非洲豬瘟因素影響,許多養豬戶加速出欄,變更養殖畜種或從事其他行業;另一方面受環保因素影響,如東市正對禁養區內、侵占河道的、占用基本農田的養殖戶進行集中整治和拆除,畜禽養殖量進一步壓減。2018年5月全縣存欄137萬頭,現在存欄只有86.24萬頭。新店鎮2017年度生豬欄存7.8萬頭,2018年底生豬欄存6.8萬頭,2019年6月底生豬欄存4.6萬頭,繁殖母豬8000頭,縣里要求,按照1畝耕地可養殖0.8頭豬進行測算,2019年10月底生豬欄存將控減到3.1萬頭以內,繁殖母豬控制在7000頭。生豬存欄下降,動物醫院的經營性收入來源減少,醫院的正常運轉面臨困難,村級防疫員的收入水平面臨下降,如果僅依靠政府的補貼,較低的收入水平難以保障人員隊伍的穩定,必須盡快研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