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陜西佳縣古棗園,是以黃土高原景觀及“鐵桿莊稼”紅棗栽培利用為特色的農業文化系統。遺產地核心保護區位于陜西榆林市佳縣泥河溝村,栽培面積36畝,古棗樹1100余株,遺產地涵蓋佳縣沿黃河邊8鎮1街辦事處。佳縣是中國紅棗名鄉之一,棗樹栽培歷史有3000多年。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棗樹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樹種。在《詩經》中就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的記載。到了漢代,棗已經在我國廣泛種植。黃河中游晉陜峽谷西岸地形多樣,位于這里的陜西佳縣被譽為“中國紅棗名鄉”,佳縣的泥河溝村被棗樹專家認定為我國乃至世界棗的重要起源地和栽培中心。
2013年佳縣古棗園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4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聽到黃河濤聲的棗
棗和桃、杏、李、栗同為中國古代五果。北魏《齊民要術》中將棗樹選種的經驗概括為“常選好味者,留栽之。”棗的藥用價值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便有記載:“棗味甘,性溫,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當地民間諺語說得好:“一日吃十棗,醫生不用找;一日吃三棗,百歲不顯老。”這些古籍和諺語所描述的正是紅棗的食用藥用價值。
佳縣泥河溝村棗樹栽培歷史悠久,佳縣朱家洼鄉一般認為是中國棗樹的最早栽培中心,種質資源豐富,現存完整的棗樹栽培演變類型,從野生型酸棗、半栽培型酸棗、栽培型酸棗到栽培棗序列,包括3個酸棗品種群共16個地方品種;13個棗的品種群共35個地方品種,構成龐大的古棗群落。
野生酸棗在佳縣各村房前屋后,梁峁路坢到處可見。佳縣小會坪村現保存有純種栽培型大酸棗8.4畝,園內共生有各齡栽培型大酸棗170余株。其中,干周在50厘米以上的150株,最大干周1.70米。
泥河溝村生長著1300多年前栽植的老棗樹,至今仍冠蓋如云,果實累累,被專家稱為“棗樹王”,是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面積最大,樹齡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千年棗樹群。
千年古棗樹群落,據考證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學者稱之為棗的活化石。千年古棗樹群落占地2.4公頃,共有各齡棗樹1100余株,其中有干周在3米以上的古棗樹3株,最大一株干周為3.41米;干周2米以上的有30株;干周在1.5米以上的106株;干周在1米以上的有300株。這些進化過程中各種階段種群的存在,不僅為佳縣是中國棗樹的最早栽培中心地提供了有力證據,也為未來棗產業的發展保留了極其珍貴的各種資源。
古代先民把山地酸棗引入黃河灘地,是北方棗培育和形成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在佳縣有一種說法:只有聽到黃河濤聲的棗才是最好的棗。黃河灘地相對肥厚,背風,很少有自然災害,特有的小氣候給古棗樹創造了一個非常適生的環境。泥河溝的環境更加特殊,不僅守著黃河,而且三面環山。這里早春升溫快,棗樹發芽相對早一些,延長了棗的生長期。到了秋季,棗果成熟的時候,這里溫差又大,有利于糖分和風味物質的轉化,使得泥河溝的油棗也成為我國名棗之一。
古棗園的生態功能
佳縣位于陜北黃土墚峁丘陵區北端,毛烏素沙地東南緣。長久以來,佳縣形成了人類與棗樹種群互利共存的典型生態系統,包括棗林里種植農作物的棗糧間作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在房前屋后和庭院栽植棗樹或與其他樹種混合栽植,并在棗樹下養雞形成的庭院經濟生態系統模式。
佳縣古棗園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棗樹樹干高大,樹冠枝葉覆蓋度大,成片栽植易成林,長勢明顯強于其他果樹,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土功效。棗樹水平根系發達,向四面八方伸展力強,具有較強的抗旱、抗寒的功能,固持表層土壤能力非常強。在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棗樹的這些生理特性在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方面的功能意義重大。
古棗園系統蘊藏了精湛的農耕技藝,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它們不僅對棗樹的生產和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當前棗樹的科學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先民探索出的棗樹選育繁殖,棗糧立體栽培,棗樹保護栽植、紅棗采收、加工和儲藏等生產技術被現代科技證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栽培技術。
豐富而悠久的棗文化
佳縣有著底蘊深厚的紅棗文化歷史。先民們在以棗果腹,以棗強身,以棗抒情,以棗改善生存環境,以棗發展經濟邁向富裕之路的奮進中,吃棗、用棗、種棗、了解棗、研究棗,形成了深厚的棗文化。佳縣古棗園系統與當地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密切相關,與紅棗相關的物質文化、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歷史記憶等文化特質及文化體系,已滲透到當地的傳統生產、生活、知識、節慶、禮儀等重大社會和個人的文化行為中。
千百年來,耐旱的棗樹被視為人們的“保命樹”“鐵桿莊稼”。在泥河溝村,人們把千年棗樹王當作神來祭拜,每年正月初一、十五都要敬拜棗神,意在祈求棗神驅除棗樹上的病蟲害,保佑當年紅棗能有個好收成。臘月初八吃棗燜飯,要先給棗神敬獻,以報答棗神的護佑之恩,慶祝紅棗豐收之喜。大年初一,長輩們給小孩子吃紅棗、戴棗串,希望孩子們早日長大成人,建功立業。青年男女喜結良緣時,要在婚床上擺放紅棗、桂圓,意在早生貴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這里可以領略豐富的紅棗文化傳統,感受獨特的紅棗情結,體驗純樸的棗鄉風俗。
佳縣紅棗具有顯著的營養和藥用價值,紅棗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藥食同源果品。我國祖先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開展了棗果、棗仁,根皮藥用療效的研究。早在《藥對》《名醫別錄》《本草綱目》等藥典中就有“干棗性味甘、平、無毒,是潤肺、止咳、補五臟、強虛損、養腸胃”的記載。紅棗在中藥治療中應用更為廣泛,《北京同仁堂志》中記載,“用葭州(今佳縣)大棗入藥醫治百病”,同時清康熙年間皇帝以圣旨把佳縣千年油棗確定為貢品。
為將紅棗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和領略千年古棗所蘊含的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每年佳縣在核心保護區,舉辦較大規模的棗花節、采摘節、開桿節、豐收節,臘八祭棗神等活動。
如今,佳縣棗林面積41萬畝,其中有古棗樹15.2萬余株,常年產鮮棗3.5萬斤左右,年產值4億多元。千年古棗園已成為佳縣最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春日千枝黃花馨,夏晨繚繞薄霧騰。秋來漫漫夕陽下,婆娑一樹萬株紅。”泥河溝棗樹春華秋實、神采飛揚的紅棗景色已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作者單位:陜西佳縣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