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發言的題目是“中國的農村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第一個是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我國農業機械化從平原地帶開始,從農民家里增添農業機械開始。農民家庭的這一變化,實際上是農村觀念轉變的開始。一旦農戶添置了插秧機、收割機、除草機等機械,這些農民家庭便成為專業戶了。使用各種不同的農業機械的專業家庭,就是新農戶的寫照。
使用農業機械的農民家庭,除了自己家中使用農業機械以外,還為其他農戶提供訂單服務。這就帶來第二個變化,農業信用化。農業機械專業戶必須守信用,講信用,這樣才能得到客戶的信任。農業機械化、家庭化,將是農戶家庭的趨向。廣大農民認為,自己只購置少量農業機械是劃不來的,家庭農業機械化是遲早趨勢。使自己能實現家庭機械化,不僅能樹立商業信用,而且能增加盈利,何樂不為。有些農民家庭從事多種盈利之余,很可能遷入小城鎮,甚至中等城鎮中生活,因為這符合利益。農民真正實現了城鎮居民的要求,農民的孩子將在城鎮中念書、創業,自己自身也改為“創意者”“創新者”,直到“創業者”。
第三個變化是農作物種子的推廣應用。農民一旦把種子的推廣、改良作為新的事業來經營,前景是美好的,農民的潛力也將繼續迸發出來。實際上,中國的面積這樣廣闊,不同地區的天氣相差大,土壤的差異也一處一種標本,因此各個地區種子的推廣是大有文章好做的。
農民職業在變化,對農民來說,新思潮是老路擋不住的。每個地區都在走新路,這不是空談,而是實際生活的新路必然帶來的。走上新路的新農民,各有各的思路。有參加農村新合作種植的,也有自己帶領家庭成員奔忙的。關于農業的變化,只是一個開頭。我們可以設想,三五年之后,再到農村看看,可能變化就開始比現在要顯著得多。
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更重要的是要為“三農”和鄉村振興服務。我們常說反哺“三農”,反哺鄉村,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要幫助他們建立一種造血機制。
農村產業融合內在含義正是不要把農業農村的產業過度分割。中國的人口眾多,走發達國家那種逐步、大規模地向城市遷徙的模式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對產業進行適度的分工和布置,產業不能過度地集中在大城市。我們一方面當然要創造很好的環境,讓相對多的人能夠在我們的美麗鄉村生活,但前提是要讓他們有收入。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的過程都是人口的遷徙過程,我們人口的遷徙究竟是向大型城市遷徙,還是向農村周邊的美麗小鎮遷移,這個問題涉及中國未來鄉村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設計。
鄉村振興需要“三角”支持,“三角”指政府、金融和保險。首先,中國的“三農”和鄉村的發展,政府負有極其重大的責任,我認為“三農”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屬于弱勢的狀態,所以政府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他們。這里所謂的政府是兩個含義:一是財政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二是政策的引導,一切涉及鄉村和“三農”的都是準公共產品,一切涉及鄉村和“三農”的都應該給予優惠的政策,所有的商業行為到這里都要減半,所有的商業行為到這里都要懷著虔誠的心。其次,“三農”和鄉村需要一種造血機制,金融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幫助他們的產業進行整合,幫助他們的產業升級。農村金融都是普惠性的,普惠性和公益還是有差別的,還是有一點商業行為,你不能賠本,但是你的利潤一定是相對低的。金融是要防范風險的,因此就應該在整個鄉村建立一個信用體系,包括信用甄別,信用的過濾或信用擔保以及抵押品,這些都是金融在推動鄉村振興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最后,農業與自然災害密切相關,保險在這里面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保險應該為“三農”發展、鄉村振興做巨大的貢獻,要給他們確定性,要給他們未來相對穩定的預期,要消除由于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給他們所帶來的災害。農業保險在保費設計上應該采取普惠性的原則,凡是涉及鄉村和“三農”的東西,普惠性原則都很重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