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遼闊、水草豐美,可利用草場面積三萬多公頃……一直以來,草地畜牧業是青海省貴南縣的主導產業和經濟支柱,豐富的畜產品資源為發展現代畜牧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近年來,該縣充分依托草地畜牧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家庭牧場,并作為解決群眾生計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力促進了農牧民增收致富,形成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的現代畜牧業新格局。
集中投入轉變生產方式
減畜不減收、禁牧不禁養。為探索破解草畜平衡和畜牧業發展瓶頸,貴南縣通過牧民定居、草地圍欄、人工種草、棚舍建設、畜群結構調整和疫病防治等措施,引導牧民建立家庭牧場模式,使其由游牧業生產方式變為定居方式,實行產業化經營,長期在草原上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隨即迎來了革命性、歷史性的變革。
有170戶人口的森多鎮加尚村,2011年時,全村只有兩個畜棚。2014年全縣家庭牧場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村里的致富能手仁慶塔把握時機,積極學習家庭牧場經營,組織19戶牧民成立了嘉倉家庭牧場,現已成為貴南草原家庭牧場中的明星牧場。
畜棚、青貯飼料棚、機械棚……空曠的草原上,一排排新建的家庭牧場大棚整齊劃一,煥發出勃勃生機。仁慶塔介紹,2016年底,牧場完成草地畜牧業股份制改造,2017年,除去成本和相關費用,嘉倉家庭牧場純收入達到40萬元,牧戶按入股比例分紅最高的有五萬余元。
在一排農機車輛前,仁慶塔指著一輛聯合收割機說,原來收割牧草十多天才能干完的農活現在僅需七個小時就可以完成。在家庭牧場的發展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扶持資金,這些價值100多萬元的農機,自籌僅為19萬元。
幾年來,貴南縣不斷加大家庭牧場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和搭建融資擔保平臺,啟動了貴南縣匯通農牧業融資擔保公司和郵政銀行合作的以授信為主的貸款擔保業務,為家庭農牧場解決了融資難、貸款擔保難的問題,并對家庭農牧場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獎勵性扶持,達到分級引導,示范帶動的目標。
截至目前,貴南縣共組建家庭農牧場124個,參與農牧戶710戶,帶動就業2480人、帶動群眾增收2347萬元,切實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力推動了農牧業經營體制和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
自主經營激發市場活力
一個產業、一種發展模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事實上,早在五年前,家庭牧場就已經在貴南起步。
2012年,塔秀鄉巴塘新村農場主馬德福,流轉了近200公頃土地,以青稞、油菜、燕麥等種植業為主,注冊成立了貴南縣首個家庭牧場。經營中,馬德福以18名家族成員為主要勞動力,每年僅農忙季節短期雇傭工人,即可滿足農場的生產經營。同時,將農場種植的青稞全部實現良種化,并陸續與互助青稞酒廠等簽訂青稞收購合同,協議價均高于市場價。
作為青海省草產業龍頭企業,青海現代草產業公司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打造“牧草之鄉”企業品牌。公司總經理李桂斌介紹,貴南獨特的高海拔、無污染、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非常適宜種植當年生燕麥,其蛋白質含量要高于其他地方;通過“企業+家庭牧場+牧戶”的經營模式,企業引進全省最先進的草顆粒生產線,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為合作社、牛羊育肥大戶以及防災儲備提供了數萬噸的草產品。
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專業生產,實現了利益捆綁和生產資料的集約化利用。通過家庭牧場這一發展模式,把一家一戶干不了、沒干好的事,干出成效,每個成員都把農牧場當成自家的事,實現自主經營、按需發展,有利推動了農企、農市的有效對接。
高效利用提升科技含量
當前,畜牧養殖正處于從傳統向現代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因此,提升畜牧業產品科技含量意義重大。近年來,貴南縣農牧部門結合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聯點包戶形式對家庭農牧場進行科技指導,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為了方便農牧民及時便捷地掌握農產品市場價格、銷售渠道、政策信息咨詢,農牧部門在家庭農牧場中建立了“農技寶”科技服務平臺,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有效提高了家庭農牧場的科學種養水平。
嘉倉家庭牧場利用燕麥青貯飼技術并配合牛羊精料進行牦牛育肥,大大縮短了飼喂周期,犢牛飼養20~24月即可出欄,比普通飼養36個月以上出欄縮短了近一年時間,節約了飼草成本,加快了牲畜周轉。
塔秀鄉塔秀村雪域諾央家庭牧場立足于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積極引進種牛,有效促進了養殖業增產增收。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一個擁有大小牦牛280頭以及攪拌機、顆粒飼料機、割草機、打捆機等一系列加工設備的專業合作社,固定資產達到150多萬元。
合作社理事長青本加說,雪域諾央家庭牧場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運用。通過科技轉化,合作社成立的牛奶組、乳品加工組、飼料種植加工組將酥油、曲拉、糌粑、酸奶、蜂蜜、草種、飼草、有機肥料、特種雞蛋等加工制作成二十幾種畜產品,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