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2018年產業發展的特點就是這兩個字。”近日,記者采訪了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請他對2018年肉牛產業的發展做一個總結,并對2019年的行情做一個分析,以指導養殖戶更好地發展。“這兩年產業發展的形勢并不樂觀,今年,‘迷茫’二字仍將是關鍵詞。”
產業的迷茫——牛肉供不應求,為何還是微贏利?
“總的來說,2018年肉牛產業的發展穩中向好。母牛、犢牛、架子牛等各個環節都處于微盈利狀態。”既然各個環節都贏利,那為何還會迷茫呢?
要知道,我國牛肉的產量一直供不應求,2019年同樣如此。這種情況若是發生在其他產業,那從業者肯定賺得盆滿缽滿,但肉牛產業的從業者卻背著牛肉極缺的巨大壓力,拿著微不足道的利潤。
這其中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從產業外部來說,很多人將我國牛肉的微利潤歸結于進口牛肉的沖擊,但其實“進口牛肉的總量只占我國牛肉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所以這方面的沖擊并不大。”真正對我國肉牛產業有影響的是“走私牛肉和假牛肉,后者所占的比例還更大些。”事實的確如此,“老母豬肉冒充假牛肉”“鴨肉冒充假牛肉”的新聞屢見不鮮,有關部門一抓捕就是好幾十噸,造假的人賺翻了,卻苦了真正的養牛人。第二,從產業內部來說,當前,我國市場上牛肉產品結構單一,不論規模養殖場還是散養戶,養殖的牛都差不多,也是一個養法,因此,產出的牛肉都一樣,在質量上很難分出層次。“京城的和尚和鄉下的和尚念的是一種經,念久了就都不值錢了,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牛肉必須分出檔次來,產業鏈上的人才能獲得應有的利潤。”
養殖戶的迷茫——是該闊步前進,還是原地不動?
時代在進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轉型。“不過這兩年,養殖政策變化大,養殖用地受到很多限制,各種成本不斷增加,導致企業在發展或者轉型過程中常常受阻。”這就讓養殖從業者很迷茫,“他們會問,到底是該闊步前進呢,還是原地不動好?是繼續干呢?還是就這么不甘心地退出?他們需要一個穩定的、長期的、對發展有益的政策。”
對比散養戶,規模養殖戶的困惑更大。“首先規模養殖企業需要租用大片土地,用地成本高;其次,他們沒有足夠的土地種植飼料,又增加了飼料成本;再其次,肉牛屠宰時,他們也會找正規的屠宰企業,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不像小屠宰點成本低,一把刀兩根繩子,就能殺一頭牛。”
此外,肉牛養殖業也會受到其他畜產品的影響。“豬價下滑了,消費者都去吃豬肉了,牛肉銷量上不去,牛肉價格自然跟著下跌。”這時候,養牛戶的效益就會受到影響,他們發展產業的信心也會受到影響,不知道自己的牛場會不會被波及,常年憂心牛場的生存和發展。
消費者的迷茫——買到的牛肉到底是不是牛肉?
目前,我國每年牛肉的需求量大概為900多萬噸。在第四屆(2017)中國肉牛選育改良與產業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全國畜牧總站站長楊振海曾表示,2016年,全國牛肉產量為717萬噸。“2017年的產量處于600萬噸左右的水平,所以,牛肉供不應求的局面并沒有得到緩解。”曹兵海介紹,正是因為如此,假牛肉才有了可乘之機,消費者才會在購買的時候產生困惑。
那如何解決牛肉供不應求的局面呢?
“首先要讓牛有立足之地。牛肉少是因為牛少,牛少是因為沒有給養殖戶足夠的土地。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土地的問題。”曹兵海介紹,按照牛肉需求量為900萬噸計算,則需要育肥牛2700萬頭,那我國肉牛的存欄量要達到8100萬頭(育肥牛、架子牛和犢牛的比例為1∶1∶1),一頭牛平均需要三畝地才能生存(包括飼料用地和養殖廢棄物消化用地),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要想讓牛肉供需平衡,至少需要2.5億畝左右的配套土地。當前,我國養牛用地離這一數值還差得很遠。“這方面需要國家在土地政策上大力支持才行。”
“其次,誰來養牛的問題也需要解決。”當前,養殖用地受限,很多人需要背井離鄉去偏遠地帶發展養殖業,如果養殖戶辛勞一年反而入不敷出,那肯定沒有人愿意去養牛。不過,養殖效益問題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對于還將靠肉牛養殖生存的養殖戶,曹兵海建議,“2019年,不要盲目追求數量上的擴增,更要注重質量上的提升;不要隨波逐流跟隨別人的腳步,要仔細觀察市場,看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牛肉,就養殖出什么樣的肉牛。”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