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全國第一家村鎮銀行成立以來,經過10余年的發展,我國村鎮銀行無論是數量還是覆蓋范圍都取得了巨大突破。據銀保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末,全國村鎮銀行機構組建數量已達1601家,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1247個縣(市、旗),縣域覆蓋率達68%。北京地區自2008年第一家村鎮銀行北京延慶村鎮銀行成立以來,目前轄內共11家村鎮銀行。經過多年發展,村鎮銀行資產規模不斷擴張,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支持各區域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地區村鎮銀行作為全國村鎮銀行的一個縮影,既有北京地區村鎮銀行特有的個性,也有全國村鎮銀行共有的共性。本文從北京地區村鎮銀行的發展現狀入手,深入探討分析了新形勢下村鎮銀行的發展優勢和劣勢,以及未來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對村鎮銀行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北京村鎮銀行發展現狀
2008年北京第一家村鎮銀行——北京延慶村鎮銀行正式成立。截至2018年6月,北京地區共有村鎮銀行11家,注冊資本14.47億元,營業網點39個,從業人員760人(見表1)。轄內村鎮銀行資產規模平穩增長,其中貸款規模增長較快,與2017年同期相比,貸款規模增長了8.84%,有力支持了縣(區)域“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
存款穩定性下降,存款結構不合理。伴隨傳統儲蓄存款營銷難度的日趨加大,村鎮銀行存款穩定性下降,2018年6月末,轄內村鎮銀行存款余額同比下降了3.76個百分點,存款穩定性差已成為制約其經營發展和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的主要問題。在存款結構方面,一是對公存款占比高,儲蓄存款占比低;二是存款集中度相對較高,對流動性影響較大,這是村鎮銀行開業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
收入渠道單一,盈利能力下降。 村鎮銀行營收主要依靠存貸款息差,收入渠道較為單一。作為小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貸款議價能力較低,受到渠道、產品、貸款額度等限制,以及經濟下行貸款業務開展審慎、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而不斷減費讓利等行為,村鎮銀行利差空間進一步收窄。據統計,多家村鎮銀行的生息資產平均利率與付息負債平均利率之差與年初相比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受市場經濟環境、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貸款客戶信用風險普遍增加,扶持的小微客戶流失嚴重,導致部分村鎮銀行盈利能力下降。
信用風險防范形勢嚴峻。一是授信風險相對較大。村鎮銀行主要客戶群體為小微企業及“三農”客戶,該類客戶普遍缺少有效抵押物,抗風險能力弱,在市場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借款人的行業風險、經營風險較高,容易轉移形成信用風險。二是貸款集中度較高。個別村鎮銀行貸款集中度較高,為信用風險防范埋下了隱患。三是資產質量劣變壓力較大。據統計,2018年6月末,轄內村鎮銀行關注類貸款向下遷徙率比2017年同期提高了23.67個百分點,資產質量劣變壓力較大。
村鎮銀行發展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美國管理學教授韋里克于1982年提出的一種戰略分析方法,即通過評估企業內部的優勢(Strengths) 和劣勢(Weakness),以及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機遇(Opportunities)和挑戰(又稱:威脅,Threats),對企業生存經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綜合概括,進而采取針對性戰略措施的一種方法。本部分借用SWOT分析方法,對新形勢下的村鎮銀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
村鎮銀行的發展優勢
產業升級優勢。村鎮銀行設立之初的宗旨是服務“三農”,服務小微企業,同時村鎮銀行還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和“三農”貸款信用風險高的雙重影響下,村鎮銀行的服務對象必然會從普通客戶向大客戶及中高端客戶轉移。北京地區普通農業比例小,多以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特色農業、種植大戶為主,同時小微企業數量眾多,既符合村鎮銀行的服務宗旨和定位需求,又滿足了村鎮銀行的利益驅動需求。
村鎮銀行貸款審批快、效率高。村鎮銀行屬于一級法人機構,作為獨立法人,具有貸款審批流程快、時間短、效率高等優勢,從客戶提出貸款申請到審批通過只需短短幾天時間,甚至對擔保抵押手續完備的優質客戶可實現當天批準貸款,能更及時、快捷、有效地解決小微企業及“三農”的融資需求。
村鎮銀行的發展劣勢
科技手段較為落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對于村鎮銀行而言,電子銀行功能較為欠缺,甚至不能辦理銀行卡業務和代收代付業務,跨行取款、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業務無法實現,支付結算功能欠缺,票據承兌、貼現、清算等業務更是難以開辦。落后的科技手段制約了村鎮銀行的業務擴張和健康發展。
內控合規管理較為薄弱。一是村鎮銀行員工整體流動性較大、業務素質普遍不高,個別村鎮銀行高管層變化頻繁,導致整個機構組織協同效應差,管理流程粗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村鎮銀行持續經營,也給村鎮銀行帶來操作性風險。二是個別村鎮銀行關鍵崗位未分離,貸款審核、發放或風險管理在同一部門,前中后臺未有效分離,不利于決策部署和內部控制。三是受人員緊張影響,員工輪崗和強制休假制度執行較差,為操作性風險埋下風險隱患。
流動性補充能力和資本補充能力不足。村鎮銀行存款集中度較高、存款穩定性較差,對流動性風險影響較大。為應對流動性緊張,部分村鎮銀行與發起行簽訂了流動性救助協議,但成本較高,使村鎮銀行對系統內資金的使用心存忌憚,而且缺乏其他形式的同業融資渠道,流動性補充能力較差。同時,村鎮銀行資本總額較小,多家村鎮銀行主發起行未承諾相應的資本補充義務,資本補充能力較弱。
村鎮銀行面臨的發展機遇
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與實施。 2015年5月1日我國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作為金融安全網的重要支柱之一,存款保險制度雖然會使村鎮銀行經營成本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穩定存款人的預期,為中小銀行尤其是村鎮銀行的生存與發展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
村鎮銀行投資管理模式的優化。 2018年1月12日原銀監會印發《關于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根據該通知,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調整增加了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在現有業務范圍的基礎上,可以投資和收購村鎮銀行,為村鎮銀行提供代理支付清算、政策咨詢、信息科技、產品研發、運營支持、培訓等中后臺服務,以及受村鎮銀行委托申請統一信用卡品牌等業務。同時也進一步強調支持村鎮銀行結合當地經濟特點和服務需求,遵循風險可控等要求,申請開辦新業務,提升支農支小服務能力。該投資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村鎮銀行的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水平,提升村鎮銀行的服務管理效率、商業可持續發展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農村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技術已成為各行各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為村鎮銀行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自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能和競爭力。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7.7%;其中農村網民規模2.11億,占比26.3%。伴隨國內智能手機的推廣與應用,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98.3%,手機支付用戶規模為5.66億,半年增長7.4%。村鎮銀行可以借助互聯網發展的大潮,打造手機APP,加強資產整合,擴大服務功能,提升品牌社會影響力和潛在客戶吸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村鎮銀行面臨的外部挑戰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后,村鎮銀行面臨的沖擊最大。一是受品牌認知度影響,為穩定資金來源、提升吸儲能力,存款利率需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資金成本上升;二是村鎮銀行利率定價基礎薄弱,貸款利率自主定價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三是村鎮銀行凈利差進一步收窄,盈利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四是村鎮銀行中間業務開展相對滯后,在與其他商業銀行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民營銀行、直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競爭。近年來,金融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逐步放寬,民營銀行、直銷銀行相繼進入銀行業且有擴大趨勢,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發展進入新階段,供銷社金融蓄勢待發。面對眾多新業態的出現和擴展,村鎮銀行的同質化競爭將更加激烈,未來發展形勢將更加嚴峻。
SWOT矩陣分析
村鎮銀行的SWOT分析結果顯示,村鎮銀行未來發展戰略有4種路徑可供選擇(見表2),分別是SO戰略:發揮內部優勢,同時抓住外部機遇;WO戰略:抓住外部機遇的同時,轉化內部劣勢;ST戰略:發揮內部優勢,同時應對外部威脅;WT戰略:減少內部劣勢的同時,應對外部威脅。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應根據自身經營發展情況采取最優戰略,同時適時進行戰略調整。
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建議
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應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及時抓住和借助外部機遇,不斷彌補自身劣勢,積極應對外部沖擊。
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提高社會認知度。村鎮銀行應堅持立足縣域,結合地方特色和客戶群體,積極借助存款保險這一外部機遇,深入宣傳金融知識,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加大存款吸儲力度。同時加強業務和產品研發,拓展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建立金融服務農村的長效機制,扎實服務“三農”和小微,積極塑造村鎮銀行良好形象,提高社會公信力。
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村鎮銀行應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增強資本和流動性補充能力;加強內控合規建設,規范業務流程;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強化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提升資產質量;加大人員培訓和培養,提高風險意識和專業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搭乘互聯網便車。村鎮銀行應主動彌補業務短板,盡快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電子銀行功能,積極搭乘互聯網便車,創新業務品種和工具,擴大服務功能和手段,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提高村鎮銀行市場競爭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發揮村鎮銀行優勢。為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相關部門已給予村鎮銀行很多優惠政策,如貸款補貼、支農再貸款等。為壯大村鎮銀行實力,充分發揮其基層金融服務的優勢,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大村鎮銀行政策扶持力度,如推動設立小微企業、“三農”信貸獎勵機制和風險補償基金等,同時繼續優化金融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為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