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豬年,巧的是溫氏股份創立年1983也正好是豬年,所以今年可謂是溫氏股份的“本命年”。
“本命年”能否帶給溫氏股份好運,讓其重新回到創業板第一市值的寶座呢?
“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
“家里有糧,心里不慌,一頭豬就是一個小銀行。”
這兩句諺語,充分說明了豬肉是每個家庭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在中國漢字中,有“豕”才有“家”亦體現了這一點。
從古至今,養豬都不是大家想的那樣“低端”,在古代那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啊。現如今也是高科技傍身,這不,日前養豬大王溫氏股份的2項成果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而且養豬這個行當還引得互聯網巨頭爭相進入。
2018年2月,阿里巴巴馬云高調宣布,進軍養殖產業,用AI科技養豬。
同年11月下旬,京東也“迎頭趕上”,宣布成立京東農牧,向人工智能養豬領域進發。
其實網易早在2009年就開始籌劃養豬了,不久后就創立了“網易味央”品牌。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2017年生豬出欄量6.88億頭,整個豬肉消費市場規模超過1萬億元,相當于智能手機總銷售額的2.3倍,對GDP貢獻率超2%。
溫氏股份是我國最大、全球第二的養豬公司,它曾創造了創業板的神話,2015年上市不久,市值就突破了2500億,登上了創業板第一市值的寶座。
溫氏股份近600億的營收體量是行業第二的牧原股份營收的6倍左右。
目前,溫氏股份仍以1481億元的市值排在創業板的第二位,離第一名的寧德時代僅相差一百多億元。
2019年是豬年,巧的是溫氏股份創立年1983也正好是豬年,所以今年可謂是溫氏股份的“本命年”。
“本命年”能否帶給溫氏股份好運,讓其重新回到創業板第一市值寶座呢?
讓我們一起透過溫氏股份了解一下超萬億規模的養豬行業。
溫氏股份御冬能力更強
回顧2018年,我們發現這一年對養豬業來說確實是難熬的一年。
首先,上半年處于豬周期的下行階段,豬價最低時一度跌破5元/斤,創10年新低。上半年全國出欄肉豬平均價格為12.3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3.51%。養殖生豬的頭均虧損幅度超過300元。
其次下半年非洲豬瘟的突然爆發,無疑使得上半年的豬周期進入下行階段后“雪上加霜”。
上到大型規模化養豬場、下到家庭農場以及廣大中小養殖戶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豬養殖類上市公司更是出現了大面積的業績下滑現象。
比如,行業的四大龍頭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雛鷹農牧的凈利潤增長率都出現了下降的情況。
其中雛鷹農牧出現了虧損,行業老二牧原股份下降76.75%?78.86%。而溫氏股份憑借規模和成本優勢,依然實現凈利潤39.5億元?42億元,凈利潤依然第一,下降幅度相比同行業公司要小得多,抵抗風險的能力顯然更強。
雖然2018年養豬行業如此低迷,但還是吸引了阿里巴巴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跨界進軍養豬業,他們又是帶著什么樣的玩法進入養豬行列呢?
互聯網巨頭的AI養豬玩法
2018年2月,阿里云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宣布達成合作,三方將對阿里云ET大腦進行針對性訓練與研發,最終全面實現AI養豬。計劃兩年后,其人工智能養豬場規模將達到一千萬頭以上。
阿里智慧養殖的技術路線為:首先通過硬件和豬ID唯一化方案獲取數量、體重、溫度等基礎數據,再通過AI應用實現全鏈路數據的智能連接,進而挖掘分析并解決死淘、疾控、PSY/FCR(飼料轉化率)等行業痛點,最終實現單體增收的綜合效率。未來,則有望開拓無人養豬或高度自動化的養豬新模式。
其實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將所有豬的數據都電子化,每頭小豬一出生就有ID身份證,包括品種、體形、進食情況、運動情況、免疫情況等等都會記錄進這頭豬的電子檔案中,每頭豬的情況一目了然。
京東搞的“神農大腦”養豬和阿里巴巴類似,都是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農牧產業升級,降低農牧成本、提升農牧養殖效率。
這種智能養豬模式相比傳統養豬模式的優勢具體如何體現呢?我們通過阿里和京東的兩組數據來了解一下。
阿里表示通過ET大腦幫忙一年,每一頭母豬,每一年多生仔三頭,同樣的死亡率降低3%,收益增高了10%。
京東方面則表示將降低養殖人工成本至少30%、飼料至少10%,出欄時間至少縮短5—8天,每年將至少為行業降低500億元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ET大腦和京東農牧的智能養豬宣傳標語也驚人的相似,阿里:智能養豬搞得好,漂亮媳婦娶得早;京東:智能養豬搞得好,全村幺妹跟哥跑。
而網易的養豬玩法是和阿里、京東不一樣的,網易是自己做豬場,而不是賦能給養豬行業;阿里的養豬體系是阿里云下面的行業解決方案,沒有親自到產業里面研究養豬行業。
網易重在體系,阿里、京東意在技術。
網易丁磊養味央豬,其實不是真正想養豬,而是想要建立一種養殖體系,這種體系完全就是生態養殖的模板,而且可以復制。
這套養豬體系大致是這樣的:以人的標準來養豬,豬是在蹲馬桶、睡公寓、不吃藥、聽音樂、玩玩具的環境中長大。每天叫醒味央豬的不是食物,而是音樂。其豬排泄物凈化處理后的水經過三道工序處理,水質竟然超過了城市自來水標準。
丁磊花了7年時間讓這套體系完善,2016年,其養的一頭黑豬拍出了27.7萬元的“天價”。
在智能化方面,溫氏股份也有智能養殖系統,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的實時監測,還有設備的智能控制。
智能養殖看似很美好,但要普及推廣開來還是難度很大。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指出,困難在于,互聯網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但在農村普及率非常低,僅為34%。
除此之外,農業從業人員主體年齡較大、新技術人才較少,農業規模化程度差,環境地形水文復雜,尚未實現數字化。
互聯網巨頭為何紛紛跨界進軍養豬行業呢?天花板高、資本回報率高,兩個字:賺錢。
市場規模超一萬億,天花板高
要說我國吃得最多的一種肉類,那無疑是豬肉了。2017年我國豬肉消費量約為5487萬噸,占全部肉類消費60%以上,占全球豬肉消費量的50%左右,我們吃掉了全球一半的豬肉。
按照中國大陸13.9億人口計算,那人均消費量約近39.5公斤。龐大的市場需求讓養豬行業市場規模也無比巨大。
近十年時間,中國生豬出欄量從5.65億頭增長至7.35億頭,2014年以后,基本穩定在7億頭左右,2017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為6.89億頭,占全球生豬出欄量達55.82%。
按生豬出欄體重115公斤以及當年生豬均價計算,2011年中國生豬市場規模即突破萬億元,此后穩定在萬億元以上,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1.46和1.19萬億元,超萬億的市場規模無疑是吸引互聯網巨頭跨界入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我國生豬出欄量位于全球第一,但規模化程度遠不及歐美國家,散戶養殖情況較為普遍。
拿年存欄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存欄比例數據看,2017年我國年出欄量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出欄占比約為25%,而美國在2012年年出欄量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出欄占比就已經達到了60%。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養豬行業是典型的“大行業,小公司”格局。2017年,溫氏股份以1904頭出欄量占據2.77%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前五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僅4.77%。
而美國第一大生豬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5%,第二大企業勝利食品的市占率為6%,前6大企業的合計市占率為36%。
溫氏股份作為中國生豬龍頭,目前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未來仍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溫氏模式”獨領風騷
目前養豬的模式主要有四種,包括散養模式、松散型“公司+農戶”、緊密型“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
目前,國內生豬養殖以自繁自養及“公司+農戶”兩種模式為主,代表性公司分別為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
龍頭老大溫氏股份采取“公司+農戶”模式,這種模式又分為松散型和緊密型,主要區別是農戶的養殖規模。緊密型的單戶規模一般為2000頭以上,溫氏股份正是采取了這種模式。
經過多年的發展,溫氏股份在育種、動物營養和保健、人員和豬群管理上積累了先進經驗,該模式下還未有大型集團公司能超越溫氏的成本。因此其一直被競爭對手模仿,卻從未被超越過,可謂獨領風騷啊。
牧原股份采取自繁自養模式,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種豬擴繁、商品豬飼養全都自己搞定,相當于全流程自營模式。
四種模式的完全成本又是怎樣的呢?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生豬養殖成本顯著低于行業內散養生豬及規模生豬。
兩種模式各有優勢,“公司+農戶”模式,資金占用相對較小、規模易擴張;自繁自養模式,在生豬品質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疾病防控及生產效率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不過養殖行業屬于重資產投入行業,資金及土地是限制行業內公司養殖規模擴大的最大約束因素,像牧原股份的養殖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擴張,這會導致資產負債率大幅提升的。
而溫氏模式投入較少,溫氏股份資產負債率是5家主要生豬養殖上市公司中最低的,2015年以來公司資產負債率都在33%以下。
“公司+農戶”的輕資產模式可以實現快速擴張,迅速搶占市場份額,世界第一的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就是采用這種模式。目前國家政策也在往這種模式進行引導,所以“公司+農戶”模式有可能成為行業的主流。
“本命年”有望迎新周期
說到養豬行業,就不得不說豬周期。任何一個市場,如果市場結構較為松散,以散戶居多,那就很難避免盲目跟風、暴漲暴跌的情況。比如股票市場就如此,同樣以散養為主養豬市場也逃不過這樣的規律。
當豬價升高時,散戶開始蜂擁養豬,這就會慢慢導致供大于求,豬價下跌。豬價下跌就會使散戶養豬的意愿降低,從而導致供給端下降,而需求端波動并不大,則豬價上升。
這個規律是這樣的:肉價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這個規律的周期一般是4年。
過去10年中,生豬均價分別于2008年4月、2011年9月、2016年6月達到歷史高點,從價格高點到價格低點經歷的時間約為1—2.5年。
而本輪周期中,2018年5月份達到的價格低點距前期高點為2年,從時間上看,處于周期價格底部的可能性較大。
再看看產能方面的情況,自2018年3月以來,能繁母豬同比降幅持續擴大,3月份同比下降0.8%,6月份同比下降2.9%,9月份同比下降4.8%,11月份同比下降6.9%。
而且反映補欄積極性的二元能繁母豬價格已接近歷史底部區間。
此外,加上非洲豬瘟加速了去產能,綜合產能和價格情況,可以判斷2019年很有可能將開啟新一輪豬價上漲周期。養豬大王溫氏股份在其“本命年”業績大漲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紅肉年鑒”相關數據顯示,生豬期貨推出后,美國生豬產業市場的波動,要明顯小于推出前。就算豬價大起大落,由于生豬期貨的保護,美國生豬公司股價并未受重大影響。
2018年2月5日,中國證監會已正式批復大商所的生豬期貨立項申請,目前生豬期貨正處于征求部委意見階段,今年有望正式推出生豬期貨品種。屆時生豬期貨也將對養豬行業的上市公司股價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生豬期貨的推出及大概率業績大漲很有可能讓養豬大王溫氏股份在其“本命年”重奪創業板一哥寶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