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深入開展,如何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如何形成可持續發展持續為弱勢群體增收成為當前的重大課題。多年的扶貧經驗充分證明,產業是脫貧之基、強鎮之本、致富之源,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
張北縣地處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壩上地區,背靠內蒙古,南臨京津,區位優勢明顯,是河北省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列入國家扶貧開發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片區縣,2017年被確定為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74個,占全縣總村數的47.5%; 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15000元,村集體收入74000元。近些年,張北縣委縣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立足縣情實際和資源稟賦,以發展特色產業為著力點,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拓寬市場銷售渠道,發展訂單農業,切實發揮了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
張北縣產業扶貧所取得的成效
2017年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3.04億元用于脫貧攻堅,實施了61個扶貧項目,大力發展光伏、傳統農業、旅游、生態等優勢產業,輻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取得了顯著成效:
光伏扶貧,向天“借”光收益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的扶貧方式一直被稱為“輸血”式扶貧,若要“授人以漁”,就要幫助其找到自我發展的產業方向,光伏扶貧是通過產業創造經濟發展活力,創造就業崗位,提高貧困戶收入,同時助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產業扶貧形式。張北縣搶抓深度貧困縣享受“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指標應保盡保”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集中式、分布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目前張北縣9600千瓦村級分布式和21萬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并網發電,3.84萬千瓦異地聯建光伏扶貧電站開工建設,全縣光伏扶貧電站規模達到24.8萬千瓦,實現階段性收益1414.92萬元,覆蓋22186戶貧困戶,張北縣今年還將進一步加快推進14個單體500千瓦規模的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3萬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新建項目,預計能獲得8000萬元左右的收益,實現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
光伏扶貧,可謂是向天“借”光,收益可觀,可是如何確保這收益不僅“收得到”,還能“分得好”呢?縣里先后制定出臺光伏扶貧項目收益分配實施意見,明確“深度貧困戶優先發放、一般貧困戶按勞取酬、分配過程公平公開”的基本原則,目前光伏扶貧收益已覆蓋3625戶重病重殘及無勞動能力的深度貧困戶,每戶每年補貼金額不低于3000元,同時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垃圾清運、治安違建巡防、護林護草等公益性崗位,每人每年工資金額1000至3000元。
農牧扶貧,向地“借”勢致富強
傳統農牧業是張北縣的產業扶貧基礎支撐產業,通過創新政銀企戶保、訂單農業、全產業鏈、股份分紅等扶貧模式,重點發展“5+2”農牧產業,即鼓勵和扶貧貧困戶發展甜菜、馬鈴薯、食用菌、藜麥、麻豌豆種植和生豬、肉牛養殖。
張北縣金家村是遠近聞名的“馬鈴薯小鎮”,該村依托區位交通便利、產業基礎好、耕地面積廣闊的優勢,積極發展馬鈴薯規模化種植和設施蔬菜種植,產品遠銷北京,山東等地,經濟效益可觀,馬鈴薯規模化種植和設施蔬菜種植成為該村主導產業,穩步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這里建設的脫毒馬鈴薯種苗繁育基地,年產3000萬株,馬鈴薯繁育網棚388個,其中貧困戶有31個,每個網棚年收入1.2萬元,有13戶35人依靠種植網棚脫貧,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和脫毒薯苗培養、種薯繁育、商品薯種植、貯藏、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格局。
甜菜產業重點打造全產業鏈條模式,依托博天糖業這一龍頭企業,建立了“政府扶持、企業運作、合同定價、保種保收”的訂單農業扶貧模式,帶動全縣3萬名貧困人口穩步脫貧,人均年增收1600多元。食用菌產業,全縣年生產雙孢菇、金針菇、杏鮑菇等各類食用菌20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1800萬元,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土地等入股嘉茂菌業、英利、綠健等企業,779戶貧困戶戶均分紅400元—1800元,有效拓寬了貧困戶增收渠道。藜麥產業,對種植藜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補貼200元,同時規劃投資500萬元,建設2座藜麥加工扶貧車間。麻豌豆產業,依托汾酒集團,發展訂單農業,對種植麻豌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補貼60元。生豬養殖產業,依托中糧家佳康公司,規劃投資1億元,在貧困村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場,年可收益800萬元,惠及貧困戶4000戶,戶均收入2000元。肉牛養殖產業,引進了中合三農集團,規劃投資2億元,發展1萬頭規模安格斯肉牛基地,貧困戶養殖年可收益4000多元。這種模式將貧困戶捆綁到抗風險能力強的優勢產業上,形成了穩定的利益鏈接機制
旅游扶貧,借景“生”財新業態
近些年,隨著張北草原生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作為旅游產業合理延伸的鄉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張北縣依托優質旅游資源,引進市場主體,大力推進整村改造、多戶聯建、自建自營三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盤活景區周邊土地、宅基地等閑置資源,引導鄉村發展高端民宿游、鄉村觀光游、農事體驗游,讓更多的貧困戶分享旅游產業發展紅利,推廣“景區帶動、農旅互動、節慶拉動、能人推動”扶貧模式,目前,已形成“一節一路”即張北草原音樂節、草原天路兩張“旅游名片”,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和草原天路周邊已建成農家樂500多家。全縣受益貧困人口近1.2萬人,僅2017年就帶動9個鄉鎮22個村,覆蓋貧困戶187戶433人,每年戶均旅游純收入達4664元,人均旅游純收入達2237元。張北縣的金家村利用原有的300平方米廢棄奶站,改建成的“馬鈴薯展館”,綜合展示金家村馬鈴薯種植產業規模、發展過程及金家村農俗文化、蒙漢風情等內容,既提升了“農家游”的文化內涵,又合理地整合了村里閑置的空間資源。
生態扶貧,借林“掘”金創宜居
張北縣的生態系統完整,素有“沙平草遠望不盡”“風吹白草天無際”“深草臥羊馬”之詠。堅持把生態產業做成脫貧的“綠色銀行”張北縣,近年來大力實施生態工程, 2017年完成造林工程14萬畝,參與生態工程建設的貧困人口2100多人次,人均增收4000元;利用生態補償和保護資金,雇傭貧困戶生態護林員1413人,人均增收3000元。2018年,張北縣又實施造林工程49萬畝,惠及289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98個,貧困戶7840戶1.96萬人。造林期間,預計可吸納勞動力1萬人次,人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同時,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貧困戶1500人左右參與護林員等生態管護工作,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張北縣生態扶貧體制機制將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金山銀山”減貧經濟效益與“青山綠水”長遠生態保護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生態‘掘’金百姓富、環境宜居生態美”的良性循環。
產業扶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看到產業扶貧助力張北縣脫貧攻堅飛躍式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城市功能還不夠完善,精細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滯后,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主要有三方面制約產業扶貧的發展:
貧困程度深,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著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張北縣366個行政村中貧困村有174個、占比47.5%,深度貧困村12個,這其中192個非貧困村多是“十五”“十一五”脫貧村,脫貧標準不高,返貧壓力大。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薄弱,多數受教育程度低是致貧的主要原因,貧困戶中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0.69%;缺技能、缺資金致貧的2428人;因病因殘占比高、剛性支出大,未脫貧人口中因病因殘18077人,共占未脫貧人口的71.11%。由于以上原因導致一些貧困戶雖然及時吃上了“產業扶貧”的甜頭,但由于市場營銷品牌意識弱,過分依賴中間商運營,導致自身利潤薄,容易出現滯銷情況。
“空心村”問題突出、人口老齡化嚴重
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鎮轉移,一些曾經熱鬧的村落人去屋空。張北縣366個行政村中空心化率超過50%的占63.7%,超過70%的占30.3%;1167個自然村中,常住人口不足30人的222個,不足100人的812個,在外出打工的村民眼里,村里的老屋成了“雞肋”,許多空宅老房年久失修,荒草滿院,殘垣斷壁隨處可見,在村人口以貧困老人為主。據了解,全縣未脫貧人口中,60周歲以上的占72.39%,70周歲以上的占43.17%。
生態建設任務重,農業結構亟待優化
從資源稟賦看,張北生態環境脆弱,屬于半干旱地區,春秋季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380毫米,水資源嚴重短缺;冬季寒冷漫長,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從種養植結構看,一方面,多數農戶依靠大田蔬菜脫貧致富,蔬菜作物特別是大白菜、圓白菜、生菜等優勢葉菜品種卻耗水量大,張北水資源承載能力又相當有限,“農水”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張北縣草場三化嚴重(退化、沙化、鹽漬化),三化草場面積占全縣草場面積比重達到78%。
產業扶貧建議與對策
針對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張北縣堅持把建立扶貧產業和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產業扶貧的核心,積極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對于無勞動能力貧困戶,主要建立兩種模式。一是土地流轉。貧困戶通過將土地流轉給大戶、合作社、企業經營,掙取租金。比如,依托49萬畝造林項目,2000多貧困戶人口可通過流轉土地,連續10年人均年收入流轉金400至500元。二是入股分紅。針對貧困戶勞力不足的實際,以扶貧資金入股優質產業項目,讓貧困戶賺取紅金。比如,入股中糧家佳康公司3000萬元,發展母豬繁育扶貧項目;入股豐茂農業1000萬元,發展馬鈴薯扶貧產業,讓貧困戶賺取股金,實現穩定增收。
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主要建立五種模式。一是參與勞務輸出。引導農戶有序參與馬鈴薯、甜菜、生豬養殖、造林綠化等扶貧產業。比如,今年計劃組建扶貧造林綠化專業合作社12個,組織98個貧困村的5000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近參與植樹造林,人均年收入4500元左右。二是從事公益崗位。比如,利用光伏扶貧收益資金,貧困戶通過從事村清潔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人均增收1000多元。三是推進“金融扶貧”。針對貧困資金不足的實際,通過政府搭臺增信、銀行降檻降息、企業農戶承貸、保險兜底保證,實現有需求,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合作社、農業企業信貸支持全覆蓋。比如通過“政銀企戶保”方式,為五行圓公司提供貸款294萬元,帶動貧困戶近100戶,戶均增收1600多元;通過合作扶貧貸,為中糧家佳康公司提供貸款3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200多戶,戶均增收1300多元。四是發展訂單農業。發展“政府扶持、企業運作、合同定價、保種保收”的訂單農業,引導貧困戶直接從事甜菜、馬鈴薯、食用菌種植等產業,實現“零風險”增收。比如,2018年通過甜菜訂單,預計可帶動農戶3800多戶,其中貧困戶1800戶,畝均增收800多元。五是建設農業園區。通過政府建園區、搭平臺、筑巢引鳳的模式,集聚土地、資金、技術、市場等資源,引導貧困戶流轉土地掙租金、入股分紅掙股金、入園打工掙薪金。2018年規劃投資2億元,在德勝村實施農光互補項目,建設占地200畝的現代立體農業科技園區,帶動全村291戶貧困戶增收。
思考與啟示
產業扶貧作為扶貧的主攻方向,不僅要抓“精”抓“準”,還要抓住“魂”,扶貧之“魂”就是找到脫貧攻堅的支撐點,強化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扶貧帶動作用,筑牢脫貧攻堅的產業支撐。張北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逐漸走出貧困泥沼,展現出“貧困”中欣欣向榮的一面,張北縣產業扶貧的成功經驗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產業扶貧關鍵是精準。一是產業選擇要精準,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各區域資源優勢資規劃布局產業,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多產聯動。二是產業扶貧對象必須精準瞄準貧困戶,措施必須精準落實到貧困戶,效益必須精準體現到貧困戶。三是資金投放要精準,要加強對各類資金的整合使用,靶向投入,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產業導向作用。
產業扶貧重點在保障。一是強化組織保障,要在縣、鄉、村各級層面建立抓產業的專班,明確一班人馬,瞄準一個目標,制定一套措施,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用好省級脫貧攻堅產業扶貧子基金、市級脫貧攻堅定點幫扶基金、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信貸金融保險扶貧、特惠貸等金融扶貧產品,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引入社會資本,聚集市場閑散資金,匯聚多元扶貧合力,形成強大的脫貧攻堅資金合力。三是強化技術保障,既要充分發揮農技人員的專業優勢,深入田間地頭,對產業的全程跟蹤指導服務,又要提高貧困戶自身發展意識和生產技能,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實現貧困戶全員培訓,力爭人人都是“田秀才”“土專家”。
產業扶貧的途徑在龍頭帶動。要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各類人才積極參與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用財政專項資金、脫貧攻堅產業子基金、貸款擔保補助、稅費減免、保險保費補助等措施,大力支持扶貧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發展,積極推廣“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以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貧困戶,實現合作組織對貧困戶全覆蓋。
產業扶貧的前提是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貧困戶增收脫貧,只有貧困戶全員參與,這一目標才有望實現。要千方百計建立健全產業精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戶穩定獲得訂單生產收益、勞動務工收益、反租倒包收益、政策扶持收益、資產扶貧收益、入股分紅收益,使貧困戶增收由被動變為主動,實現“輸血”變“造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