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綠色是生命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色發展理念,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綠色安全優質的農產品需求更為迫切,綠色食品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1990年至2019年,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經歷了從概念到產品,從產品到產業,從產業到品牌的發展歷程,一步一個腳印,開創出一片可喜的新天地。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之年。本刊特別推出《綠色食品:新時代 再出發——中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綜述》,旨在為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加油鼓勁,期待更多更優質的綠色食品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陳女士,最大的愛好就是周末為全家人準備一頓豐盛的大餐,當她去超市選購食材時,也總會對包裝上貼有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情有獨鐘”。
“剛開始對綠色食品并不了解,但有一次在超市看到北京二商集團生產的兩塊豆腐一塊賣2.3元,一塊賣4.6元的時候,我還挺納悶,都是一樣的豆腐,怎么在價格上相差了一倍啊,難道就因為包裝上貼了一個綠色食品的標志嗎?”作為專業“吃貨”,陳女士索性把兩塊豆腐一起買回家燉了出來,品嘗后發現兩者口感確實不一樣,貼有綠色食品標志的豆腐在口感上豆香更純正。
一塊豆腐因為綠色食品標志的“加持”,讓陳女士一家品嘗到了更加優質安全的食物。閑暇時間,她還專門上網了解綠色食品的相關知識,“產自優良環境、全程質量控制、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了解越多,陳女士愈發感覺到綠色食品的出現讓家人在健康飲食方面有了更多保障。漸漸地,她成為了綠色食品的忠實“粉絲”。
陳女士的故事只是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對當下的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綠色食品雖不是奢侈品,卻以“優質精品”的形象,不斷進入尋常百姓家。同時,綠色食品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逐漸打造出了一個精品品牌,創建了一項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的新路子,保護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從破土發芽到世界潮流
——發展綠色食品的戰略選擇
在食物日益富足、“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成為農業發展主旋律的今天,我們不禁回想起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我國社會正處于從溫飽向小康過渡的歷史階段,13億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老百姓的生活日漸寬裕,品質消費的趨勢開始萌芽,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對于優質、高效的訴求,城市化、工業化對于清潔生產的需要,都日益凸顯。與此同時,發軔于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農業可持續發展運動影響不斷增大,世界各國對不計代價的發展工業和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展開深切反思,紛紛探尋農業可持續發展新道路。
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部審時度勢,把握農業發展轉型的重大機遇,開創性地做出了發展綠色食品的戰略決策。
1990年5月15日,農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綠色食品工作會議,時任農業部部長何康在會上宣布,啟動綠色食品開發和管理工作。
在中國大地上,“綠色食品”破土,發芽。
事有大成,一曰順勢,二曰有為。綠色食品既是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我國農業工作中的一項富有遠見卓識的創舉。
甫一誕生,綠色食品就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91年,國務院對農業部呈報的《關于開發“綠色食品”的情況和幾個問題的請示》作出批復,充分肯定了發展綠色食品的重要意義:開發綠色食品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食品工業發展,增進人民身體健康,增加農產品出口創匯,都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要采取措施,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工作,各有關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
1992年,國務院在《關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中強調,“對綠色食品等經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確定的質量標志要嚴格管理,依法適用和保護。”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一形勢下,發展綠色食品事業同樣刻不容緩。
在2018年12月30日召開的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強調,農產品質量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守住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的底線,著力增加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供給。
近期,韓長賦在解讀《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中的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到2022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要大幅提升,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要穩定在98%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年均增長6%。
可見,綠色食品事業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和順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具有重要意義。
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曾連續12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黑龍江省富錦市,農業資源優勢毋庸置疑,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亮點卻乏善可陳。多年來“有產量沒質量、有產品沒品牌、有資源沒財源”的問題既是發展的痛點,也是改革的著力點。
2014年,富錦市開始依托黑龍江(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富錦以科技為支撐,以綠色生產為質量標準,建立了近30個多元化多層次的萬畝現代化大農業綠色科技示范園區,帶動全市570萬畝耕地基本實現綠色生產,為入駐富錦綠色食品園區的企業生產加工綠色食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全市重點發展水稻、大豆、玉米、甜菜、南瓜、馬鈴薯、果蔬、乳品、肉類、酒類加工及高精食品加工十一大綠色食品產業,產業園內已入駐企業23戶,其中,建成投產12戶,年產值達37億元。
從“一糧獨大”到“產業融合”,富錦找到了走綠色食品產業化開發的新路徑。
在新形勢下,全國各地都在緊緊圍繞做強做大綠色食品產業、放大品牌效應的目標,堅持數量、質量與效益并重,穩步推進標準化、減量化生產,帶動我國農產品質量向更高水平邁進,可以說,綠色食品已經成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引領我國安全優質農產品消費的“風向標”。
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
綠色食品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從中國第一瓶干紅在河北昌黎誕生開始,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視質量為企業生命,不僅采用國際一流的加工生產設備,還從葡萄種植到采摘、釀造、存儲、銷售等各個環節,打造出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質量控制體系,確保每一瓶長城葡萄酒都是安全的好酒。
企業自1988年成立以來,加快發展綠色食品一直是中糧華夏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提升產品質量的“砝碼”。1996年,長城成為全國首批獲得“綠色食品”標志許可的葡萄酒企業。自通過標志許可以來,一直堅持不懈做綠色食品;每年接受的外檢、抽檢、第三方檢測、自檢合理率均為100%。
高品質帶來載譽無數,更讓企業產品在國際領域嶄露頭角。長城不僅被國家商檢局評為“中國出口名牌”,還在布魯塞爾、倫敦、巴黎等國際頂級評酒大賽中摘得最高獎。去年3月18日,在OIV亞洲葡萄與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第八屆“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中,華夏公司選送的長城華夏大酒窖珍藏級干紅葡萄酒、長城華夏大酒窖特級精選干紅葡萄酒、長城華夏酒莊2009年干紅葡萄酒、長城華夏酒莊2008年干紅葡萄酒四款干紅葡萄酒斬獲三金一銀。
據了解,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創立了“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模式,并逐步完善了“以技術標準為基礎、質量認證為形式、標志管理為手段”的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和包裝貯運全程控制的標準體系,質量安全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食品被譽為“全球可持續農業發展20個最成功的模式之一”,成為享譽國際的知名健康優質食品品牌。
隨著我國綠色食品競爭力的提高,大批綠色食品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累計出口創匯約300億美元,2001—2016年,綠色食品出口額由4億美元增加到25.1億美元,年均增長10%。綠色食品標志商標已在美國、俄羅斯、法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注冊。國際上有澳大利亞、丹麥、緬甸等3個國家、6個企業的34個產品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消費者、生產者共享綠色成果
隨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在飲食結構上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從追求吃飽到追求吃好的變化可以看到,原來粗放式的農業結構生產出的農產品在口感和營養上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而此時,發展多年茁壯成長的綠色食品產業開始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消費者不光可以在實體店購買到綠色食品,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綠色食品也是隨處可見。
點開京東商城,搜索“綠色食品”四個關鍵字,立刻就會出現許多琳瑯滿目的綠色食品,而這些產品的售價較普通產品要高出不少,但購買量卻著實不低。
以在京東售賣的“柴火大院”2018五常稻花香新米為例,截至2019年2月14日,該款產品已在線上收到近5萬條評價,可見其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這款大米已經購買好幾次了,有綠色食品標志,蒸出來清香軟糯很好吃。”
“這款米袋子上有明顯的綠色食品標志符號,是值得信賴的品牌,而且米晶瑩透亮,蒸出來的米飯很香很筋道。”
......
諸如以上這類的好評記者看到了太多太多,“以一斑而窺全貌”,綠色食品滿足了市民的“味蕾”,而田頭的農民朋友也因為綠色食品讓錢袋子鼓了起來。
“柴火大院”的品牌所有者黑龍江省五常市彩橋米業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了柴火大院專業種植合作社,發展大米種植基地近2萬畝,公司免費為合作社成員提供優質稻種,與他們簽訂回收合同,在種植、施肥、田間管理等環節由公司的水稻種植專家全程指導,確保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的各項要求落實到田間地頭。
據了解,彩橋米業經十六道工序和雙拋雙選、先進的設備工藝、科學全封閉加工、環保型生產,充分保留稻米的養成分與口味,徹底實現稻米從中低端向高端邁進。2017年,基地稻田產出的“柴火大院”精品水稻上市后便銷售一空,合作社因此促進農民增收120萬元,合作社糧農當年人均提高收入6至7千元,喜嘗致富增收的甜頭。
如今,綠色食品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精品品牌,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國內大中城市,綠色食品品牌認知度超過80%。在價格上,綠色食品國內售價比普通食品平均高約20%,綠色食品國內銷售額已達到3866億元。
而且,綠色食品為產業扶貧工作開辟了新局面,2018年累計支持國家級貧困縣及新疆、西藏等地區的1069個企業發展了2559個綠色食品產品,累計減免費用741.6萬元。
傳統到現代的歷史跨越
——綠色食品發展的目標導向
2018年全年新發展綠色食品企業5970家,產品13316個,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5%和31.9%,增長率為近10年來最高,分別比上一年提高23個和19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全國綠色食品企業總數13206家,產品總數突破3萬個,共30932個。
一組沉甸甸的數據背后,彰顯出順應時代破土而出的綠色食品事業,正迸發出蓬勃生長之力。
可以說,綠色食品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多項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綠色食品在有關技術標準、審核評價、監管機制等方面逐步完善,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逐漸向當初開創綠色食品事業時設立的目標靠近。
據了解,“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已多次寫入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發展綠色產業做出了總體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發展的思想。發展綠色食品,符合國家“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戰略部署,符合“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當下,發展綠色食品已納入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農業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等中長期規劃,并與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等主體工作緊密結合,在組織領導、產業指導、政策扶持、激勵機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正是有了這些政策的大力支持,綠色食品的相關標志許可、證后監管、隊伍建設才有了長足發展,我國的綠色食品事業發展才能蒸蒸日上。
標準促進產業發展
綠色食品有一套自己的標準。據了解,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借鑒國際先進食品安全標準,立足我國實際,制定了一套特色鮮明的,先進性與適用性相結合的技術標準體系。該體系貫穿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涉及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簽、貯藏運輸等諸多環節,而且標準中部分衛生指標要嚴于國家標準或發達國家標準。截止到2018年底,綠色食品標準共140項,其中準則類標準14項,產品標準126項。
與綠色食品事業共同成長起來的黑龍江省完達山乳業,正是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體系的受益者。企業副總經理嚴利談及標準化生產為企業帶來的效益時說:“我們從原料驗收到成品出廠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工工藝均按照GMP制藥級標準嚴格設計生產流程,建立了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確保完達山乳品質量安全,這也是完達山乳業能夠四次蟬聯國家食品最高獎的重要原因。”
完達山乳業通過嚴格的生產標準成長為中國乳業綠色誠信品牌。而四川省雅安市則堅持“綠而美、綠變金”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綠色食品基地建設。
目前,雅安市建設綠色食品基地115萬畝,綠色食品認證306個,成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黃果柑、枇杷、核桃、獼猴桃)標準化生產基地6個,面積60多萬畝。
據雅安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武介紹,“雅安市持續提升全國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構建‘天府之肺,生態雅安’,通過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2017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45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據介紹,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建成680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1.65億畝,涉及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百余種地區優勢農產品和特色產品,共帶動3900多萬農戶發展。
從全國范圍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實現產銷對接、優質優價、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有效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嚴管樹立標志公信
經過多年發展,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審查監管制度不斷完善,有力地保障了事業發展。近年來,在產品申報量持續增長的態勢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上下聯動,各負其責,從受理申請、現場檢查、材料審核、專家評審到證書頒發,嚴把各個關口,有效防范了質量安全隱患,將不合格產品及時擋在了門外,保持了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安全水準。堅持“從嚴監管、發現問題、堅決出局”,嚴格證后監管。
記者從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了解到,2018年全年因年檢、抽檢不合格共取消32個產品標志使用權。產品抽檢方面,共抽查了6403個綠色食品,占2017年產品總數的24.86%,檢出不合格產品42個,抽檢合格率99.34%。市場監察方面,共抽取標稱綠色食品的不重復樣品1531個,查處124個不規范用標產品和13個假冒產品,分別占比8.01%和0.85%。
監管能力的提升,也與中心擁有一支優秀的工作隊伍密不可分,目前,全國共有省級綠色食品工作機構36個,地(市)級工作機構308個,縣(市)級工作機構1558個,覆蓋了全國88%的地州、56%的縣市。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綠色食品檢查員2944人,監管員1995人,企業內檢員25614人,綠色食品定點檢測機構97家。
此外,經過多年宣傳推廣,綠色食品已被社會廣泛接受,其推行的生產方式、倡導的消費理念、樹立的社會形象和產生的品牌效益,已得到普遍認可。
據調查,在國內大中城市,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超過80%;在所有認證產品中綠色食品的公信度排名第一。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已從國內擴大到國際,其標志商標已在日本、美國、俄羅斯等10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丹麥、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已開發了一批綠色食品產品。
2018中國綠色食品發展高峰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從四個方面總結了我國綠色食品事業的發展成效。一是傳播了一個生態環保、安全優質的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先行者”;二是構建了一套國內領先、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成為我國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引領綠色消費的“新標桿”;三是打造了一塊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精品品牌,成為我國品牌農產品的“領頭羊”;四是培育了一項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截至目前,我國綠色食品發展的每一步都穩步踏實,鏗鏘有力!新時代,綠色食品正逢其時,將昂首闊步繼續向前走!
質量興農 品牌強農
——綠色食品發展的時代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七大國家戰略之一寫入黨章。鄉村振興是基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變化和基本矛盾而提出的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當前我國鄉村發展問題的必然要求。
推進鄉村振興,單從市場層面看,目前我國的農產品供給和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城鄉居民消費進入加快升級的階段,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對“舌尖上的安全”的需要也更多。但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高品質的糧食、果菜、奶類、肉類等農產品生產與消費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這為綠色食品事業發展開辟了新的巨大市場空間。
面對新時代、新需求,綠色食品要穩步擴大數量規模,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綠色食品要不斷提升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更好地助力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綠色食品企業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做強做大,在全球農業競爭激烈的當下,為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扛起“大旗”。
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發展理念引導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既要把準定位,創造條件,推動發展;又要主動入位,服務大局,發揮作用,為深入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綠色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筑牢質量基礎
江蘇省農墾米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國有全資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長期以來秉承產業報國,奉獻安全食品的歷史使命。一直把生產安全優質的產品作為企業發展的著力點。
在實際操作中,公司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以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種植為原則,對種植基地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品種布局、統一農資供應、統一農藝措施、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產品收儲”。公司獨特的管理優勢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品種穩定、種植基地穩定、加工工廠穩定、生產操作規范,四季如一,確保了一流的綠色產品內在品質。
不僅如此,公司所有系列大米實現了從空氣、土壤及水源-種植-收割-收儲-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可追溯,建成了“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現代化食品安全體系,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監督權。消費蘇墾大米能直接通過短信、網絡、二維碼掃描查詢到從餐具到田頭的追溯信息。
“正是嚴把產品質量關,我們公司才能成為亨氏聯合中國區大米獨家供應商,貝因美最大的大米原料供應商,青島啤酒的出口啤酒備案基地。”江蘇省農墾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兆勤對記者說。
一路走來,質量鑄就了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根基。未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將秉承“出自優良生態環境、帶來強勁生命活力”的綠色發展理念,通過嚴格的產地環境監測,推行減量化、可持續標準化生產,加強對投入品的科學合理管控,促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實現以環境質量促產品質量提升,以產品質量促生活質量提升的目標。
優化支撐體系
質量是基礎,體系是關鍵。
綠色食品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新時代,推進綠色食品事業發展,要以系統思維,從支撐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質量標準、標識標準、監督管理、技術支撐、管理服務等關鍵支點著手,優化綠色食品技術標準體系、優化綠色食品標志許可制度、加強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健全管理服務體系,全面構建推進綠色食品事業的支撐體系。
據介紹,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將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建立“以屬地監管為原則、行政監管為主導、行業自律為基礎、社會監督為保障”的綜合監管運行機制。積極推進綠色食品質量追溯管理。制定符合綠色食品行業自身特點的誠信標準,建立誠信信息服務平臺,穩步開展誠信評價工作。同時,在強化科技支撐體系上下大力氣。鼓勵和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綠色食品農業投入品使用技術研究,并建立將先進成熟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中的宣傳推廣機制。支持地方研究和推廣一批特色鮮明、務實管用、農民歡迎的清潔生產技術。加大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升綠色食品清潔化生產水平。
強化品牌引領
品牌建設貫穿農業全產業鏈,是助推綠色食品產業升級的強大動能。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已經具備強大的品牌效應,在消費者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具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
去年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共實現訂單交易額32億元,合作意向金額40.2億元。其中,諸多電商平臺也不遑多讓,天貓取得5000萬元訂單金額,山姆拿下3000萬元訂單……包括沃爾瑪連鎖超市、深圳百果園、永輝超市、北京一畝田、大潤發等大型采購商均在本屆博覽會上訂購了數千萬元的優質綠色食品。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更加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對于我們超市來說,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調整供貨鏈。綠色食品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質量過硬的品牌效應,我們已經連續三年在綠色食品博覽會上采購貨品,一是展會上的產品質量有保證,二是可以節約我們采購員挑選貨品的時間成本。”永輝超市生鮮商品采購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下一步,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將通過提升品牌的公信力、美譽度,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力度和覆蓋面,在全社會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模式,帶動提升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并發揮優質優價市場機制作用,實現以品牌為載體,配置優質資源,拉動消費需求,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進入新時代,我國由農業大國正在加速走向農業強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綠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優質化賦予這一戰略新的內涵。”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張華榮用“四個化”強調了未來綠色食品事業發展的方向。
綠色化,確保可持續發展。綠色既是農業的屬性,更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新理念。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綠色食品始終注重產地環境保護,倡導減量化生產,科學合理控制農業投入品使用,追求以生態環境質量促產品質量提升的目標,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推動農業綠色生產,需要綠色食品繼續發揮領跑作用。
標準化,讓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出來”。實踐證明,農產品質量安全要“產”“管”齊抓,“產出來”是前提,落到產品上就是要突出抓好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只有不斷擴大綠色食品的規模總量和市場份額,帶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從源頭上解決“產出來”的問題。
品牌化,適應消費轉型升級。城鄉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高層次、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增加,必然要求擴大品牌農產品生產。在各地舉辦的農產品交易會、博覽會和展銷會上,綠色食品紛紛“唱主角”,備受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青睞,展示出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
優質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綠色食品推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引領、產業化經營的綜合發展模式,有利于配置優質資源,提升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素質,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據市場調查,借助綠色食品品牌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廣大農戶不同程度實現了增收。特別是在生態環境優良的貧困地區,發展綠色食品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捷徑。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未來不遠,夢想可期。綠色食品發展的路徑已繪就,各相關主體“干”字當頭、“實”字為先,在目標任務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在推進落實上再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綠色食品事業必將在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書寫出絢麗篇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