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茶大約是用來炒作而不是用來喝的。比如,1斤幾千元到數十萬元的巖茶。據新華社報道,近年來武夷巖茶價格持續攀升,各種貼著“大師”“山場”標簽的巖茶充斥市場。
報道標題里有個字很精準:炒。少年時,常見母親摘了野茶,在自家的土灶鍋里,炒出一鍋綠茶,很好喝。而專業制茶,更是將炒茶技藝發揮到絕佳的程度。而如今有些“奢侈品茶葉”出現在我們視野里卻是通過炒標簽和概念。對此亂象不能不警惕。
中國的茶葉,門類眾多。而巖茶,則是福建特有的一種茶葉,主產區為武夷山茶區。所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詮釋的是巖茶生存環境的奇特和采摘的不易。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力推“巖茶”概念并無不妥,定價高一點也不奇怪。但是巖茶本身的制作過程并沒有多奇特,和多數茶葉的制作相類,無非做青、揉捻、炒青、初烘、復焙等程式。
要炒出好茶的確需要憑借炒茶師傅的技藝。同樣的茶葉,能不能炒出佳品,考驗的是眼力、手力和心力。因此,“藝高價高”可以有,但玩起唬人的天價,那就過頭了。何況把雜七雜八的茶葉也“包裝”為巖茶,本身就是欺詐行為。
據了解,不少外地茶商或是到武夷山收購散裝茶葉,或是掛靠武夷山的茶企,或是將外地茶葉運到武夷山加工,然后貼上武夷山特定山場標簽,通過夸大渲染,忽悠消費者,賣出高價。所謂大師巖茶來路竟然如此不正。
很多報道都提及,一些地方,資深炒茶師越來越少,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但是某些不良商家,卻將形形色色的“大師”簽名印在茶葉包裝上。
概念先行,是炒作的套路,或者是通病。但茶葉的制作和銷售,玩不得虛頭。一個源于茶文化和現實環境的概念,值得肯定,但由不得生搬硬套、胡吹一通。茶葉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茶飲講究一個淡泊,如此吃相難看,如此不擇手段,真是對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大不敬。市場之事,遵循的是市場規律、規則。喝到肚子里的該是茶韻,而不是虛假的價格。
就此亂象而言,需要正本清源:定價上,需要擰去水分;命名和推廣上,需要規范嚴謹。整治茶葉市場亂象,先得把偽大師及其利益鏈給“治”了。這不僅僅是為了呵護某個地方茶品牌的聲譽,更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