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種下黎米 收獲幸福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毛緒強 字號:【

  黎米曾經是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農民普遍種植的一種名優常規稻種,因為綿柔香甜,不僅是黎川人家家戶戶必備的口糧,人們還將它做成“黎米糍”等特色小吃,在許多人心中都留有兒時的記憶。相傳清代五部尚書陳孚恩,曾經將“黎米”帶給皇帝品嘗,皇帝吃后贊不絕口,從此“黎米”便成了朝廷的貢米。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雜交水稻的推廣,黎米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到現在幾乎找不到它的蹤跡。

  直到2015年,江西五圓科農實業有限公司將黎川黎米進行規模化種植,黎米這一黎川縣地方特產才又開始重新進入大眾視線。

  幸福一:

  撂荒地里長出了希望

  江西五圓科農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龔國勝,出生于1976年,是黎川縣荷源鄉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初中畢業后他便跟著父母在家務農,雖然后來外出闖蕩經商創業10多年,但是對種植有機水稻卻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

  2014年,龔國勝在黎川成立了一家測繪公司,發現黎川山區由于許多村民外出打工,不少耕地撂荒,聯想到在報紙上看到的一則新聞:日本有一位企業家在中國租用了1萬畝土地,但是幾年什么都不耕種,放在那里撂荒,然后再搞有機農業生產。這則新聞給他帶來了啟發。

  “黎川這些撂荒的耕地都是坐落在山溝溪水源頭,水源沒有污染,也可以用來發展有機水稻的種植。”龔國勝對記者說。

  要想種出真正的黎川黎米,稻種最關鍵。但這種水稻在當地已經很久沒人栽種了,龔國勝在荷源鄉找遍了所有的村莊也沒有找到稻種。但他并沒有就此罷休,花了半年時間,通過各種朋友關系在全縣各個鄉鎮尋找“黎米”,始終沒有找到“黎米”的蹤跡。就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2014年11月一位朋友打來了一個電話,告訴了他一個期盼已久的喜訊,“黎米”終于找到了。

  得知這個消息,他開著小車很快就趕到了偏僻的西城鄉梅源村,找到了還在栽種“黎米”的袁壽明老人,當他在老人家中找到了僅存的50公斤稻種時,心里激動萬分,如獲至寶。

  龔國勝開始籌劃擴大種植面積,打造“黎米”品牌,實現規模發展。第一年,他將買來的種子在荷源鄉栽種了幾十畝,為了生產出正宗的有機“黎米”,他在地里安裝了滅蟲燈,養了幾百只鴨子,讓它們在稻田里松土吃蟲,并施用茶菇餅和稻草發酵做成有機肥料,當年畝產便達到了260公斤。

  看到收獲的稻谷,龔勝國異常興奮,因為這讓他看到了做大黎米產業的可能。

  幸福二:

  老鄉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試種黎米成功后,2016年,江西五圓科農實業有限公司按照“一鄉一社”的規模化種植的思路,分別在熊村鎮、荷源鄉、洵口鎮、厚村鄉、湖坊鄉發展5家有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5個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簽約種植面積5000余畝。通過勞動力和土地入股等形式,帶動100余戶貧困戶入社,當年每戶增收8000余元。

  2017年,公司又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聯合全縣13個專業種植合作社、3個養殖合作社、2家庭農場成立黎川縣首家專業種植合作社的聯合社,建立萬畝生態“黎川黎米”香稻種植基地(其中有機稻標準化種植面積2026畝、綠色種植面積3000畝,無公害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優質生態“黎川黎米”3000噸;發展1300畝有機砂糖橘種植基地;配套發展200余畝楊梅、桑葚、藍梅、時令蔬菜采摘園;建有“黎川草菇”種植示范基地300余畝。與各鄉鎮政府通過采用產業精準扶貧方式,帶動300余戶貧困戶入社,當年每戶增收12000余元。

  許多老鄉因為黎米產業的發展而脫貧致富,這讓龔國勝的心里非常自豪。“自己富不算什么,能帶動老鄉們一起富起來,這才是讓我最開心的事情。”龔國勝說。

  幸福三:

  黎米產業未來可期

  隨著“黎川黎米”產業化的形成,公司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種植模式,不斷擴大“黎川黎米”種植規模。

  “預計至2020年底,我們公司能實現‘黎川黎米’香稻的生態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覆蓋全縣15個鄉鎮。至2025年底,我們要在全縣‘黎川黎米’香稻的生態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年產優質生態大米5萬噸。”龔國勝告訴記者,“公司通過規模化種植,帶動農戶轉變農業生產觀念,提高傳統農業與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水平,通過政府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為農戶每年創收18000元的經濟效益,全面帶動貧困戶脫貧。”

  據了解,未來,公司還將圍繞“黎川黎米、黎川草菇”生態種養的核心產業,加快現代生態農業“眾創”產業園建設,大力吸引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創業青年通過技術入股、共同出資等形式,參與循環式現代生態農業的創業、創新,帶動一批“雙創”人員共同開發以“黎川黎米”為核心的米酒、米糕、米粉、米糖、米茶等稻米系列產品,不斷提高特色生態農產品的附加值,為全縣農民提供創業、創新和就業機會,實現“生態、立體、循環”現代生態農業理念,全面提升黎川現代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