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青田田魚: 從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走來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劉月姣 字號:【

  開欄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立足之根基。為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2012年,原農業部正式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和保護傳承工作,并積極指導遺產地探索以保護傳承農耕文化為引領支持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引導社會重新發現鄉村價值和農業功能。截至目前,共認定4批、91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涵蓋全國28個省(市、區)。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代表和典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傳統的知識技術體系、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特別是,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大都在悠遠綿長的發展歷程中,堅持道法自然、取物順時的生態智慧,秉承精耕細作、專注精湛的傳統技藝,孕育了一大批品質優良、安全綠色、獨具特色的農產品。那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產品有什么特點?蘊含著哪些優秀農耕文化的內涵精髓和哲學智慧?基于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傳承發展中發揮怎樣的獨特作用?如何服務鄉村振興?2019年,本刊開設“農遺良品”欄目,聚焦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展示各地以開發優質農產品為抓手保護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有力舉措,推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傳承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有一種魚,溫善易養,肉嫩味美,鱗軟可食;

  有一種魚,當地農民將其視為逢年過節的珍品,甚至作為嫁妝贈送給出嫁的女兒;

  有一種魚,由其衍生出的“青田魚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就是來自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的青田田魚,它不僅凝結著農業生產智慧,傳承了千年的稻魚文化,還在新時期走出了一條從共生到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稻魚共生系統中的青田田魚

  田魚,在浙江省青田縣養殖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青田縣志》曾記載:“田魚,有紅、黑、駁數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養之。”

  當地先民種植水稻的同時還養殖鯉魚(俗稱田魚),培育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魚種“青田田魚”,其肉質細嫩,無泥腥氣,味道鮮美,兼具觀賞與養殖價值。

  談起田魚的由來,要從唐代前后說起。一些江浙人遷移到青田生活,他們原先的“飯稻羮魚”生活中河海魚失去了來源,原有的生活方式難以為繼。《青田縣志》載:舊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內以丘陵低山為主,雖地處甌江水系,水資源豐富,但“浙動溪水峻急,多灘石,魚隨水觸石皆死,故有溪無魚。”在山區種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間的流水和自然降雨獲得保證,但是食魚僅限于溪水澗里的少量魚類,山區又難以普遍開挖池塘養魚,因此無法滿足需要。

  在對優質魚品追求的驅動下,部分頭腦靈活的青田人銳意創新,將魚放到稻田里繁殖。經過反復試養和馴化,終于從鯉魚中選擇出一種適宜稻田飼養的“田魚”來。

  這一耕作方式,引發了蝴蝶效應。一傳十、十傳百,開始在青田各鄉村推廣開來。

  “青田稻田養魚是典型的稻魚共生,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生態互利,稻魚雙豐收。”青田縣農作物管理站高級農藝師吳敏芳說。

  所謂稻魚共生,就是在稻田里養殖魚類,而水稻為魚類提供小氣候、庇蔭和有機食物,反過來魚類則可以為水稻除草、耕田松土、吞食害蟲等,同一塊土地上可以獲得種稻、養魚的雙重收益,魚、稻、田等形成一個可以自身維持正向循環的高效生態系統。這樣,在有限的山地里尋求到最大產值的青田人將稻田養魚世世代代地傳了下來。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表伯希·米西卡表示,中國古老的稻田養魚保存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雨水、稻田、人、河流形成良性循環,為人們提供有機的食品,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基于神奇的稻魚共生系統,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青田人還形成了“嘗新飯”“青田魚燈舞”等獨具特色的稻魚文化,農業知識和文化底蘊得以綿延賡續。這些超越“時空”的傳統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由于這里稻田養魚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持續至今的實踐,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龍現村則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田魚村”。全村養魚梯田有400多畝,水塘140多個,“有塘就有水,有水則有魚,田魚當家禽”構成這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青田田魚的新發展

  瀕危性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顯著特征之一。相較于現代化的大農業生產,這種低產出低效益的精耕細作方式本應明顯缺乏市場吸引力,然后,近十多年來,青田田魚卻呈現另一番繁榮景象。目前,青田縣發展稻魚共生面積5萬畝,田魚產量1750噸,總產值1.05億元。這是青田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為契機,發展壯大田魚產業的喜人成果。

  為什么田魚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答案是,品質。

  十多年來,青田縣堅持保護為先,保護與發展共存的原則,推廣稻魚共生標準化技術,規范品牌監管,創新產品開發,著力提升青田田魚品質,打造青田田魚品牌,增強稻魚共生系統保護的內生動力。

  青田縣積極推廣稻魚共生標準化技術,打牢產品品質基礎。圍繞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大稻魚產業的標準化研究力度,建立稻魚產業的標準體系,在生產和推廣上大做文章,專門出臺《“稻魚共生”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扶持稻魚共生生產設施建設、“稻魚米”加工企業的升級改造等工作,積極推廣“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種養模式和再生稻技術。

  截至目前,青田縣已建立青田田魚原種場13家,推廣傳統繁育技術,先后建成以稻田養魚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2萬畝、省級稻魚共生精品園2個、稻魚共生主導產業示范園1個、整建制推進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示范區1個,逐步形成以鶴城片、山口片和溫溪片等鄉鎮為核心,以萬阜、章村、舒橋等鄉鎮為補充的“一核多點”的產業格局。這一系列基礎措施為提升青田田魚品質筑牢了根基。

  將產量有限的田魚定位為旅游產品銷售,是提升青田田魚品牌溢價的一個不錯選擇。截至目前,青田縣先后投入3800萬元,建成方山稻魚共生博物園、小舟山梯田稻魚共生休閑觀光園等4個遠近聞名的農業特色觀光基地。每年舉辦“稻魚之戀”文化節、音樂節、開犁節和開鐮節,并通過魚燈表演、嘗新飯、農事體驗等節目,吸引大批游客到走進青田,感受和品味青田美食。田魚,作為具有青田代表性的農產品,通過一個個生意紅火的農家樂、一道道地道的田魚大餐,實現了價值的提升和轉化,為當地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優化田魚管理模式是提升田魚品牌化效率的重要一環。青田縣積極推進“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稻田養魚,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農業品牌化、標準化的效率快速上升。大鎮仁莊的金岳品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稻田養魚,帶動了周邊90多戶農戶致富,人均年收入達1.5萬元。

  2017年以來,青田縣規范了田魚品牌管理辦法,先后制定《青田田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管理辦法》《青田田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管理辦法》,設計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統一的標識系統和LOGO標識,積極推動稻魚共生產品品牌創建、維護和應用推廣。

  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從歷史中走來的青田田魚,又呈現出了新的風貌。田魚不僅國內市場走俏,一斤可以賣到50元,還被華僑帶往海外。許多海外華僑對田魚有著別樣鄉愁,喜歡帶田魚干出去分享。三至四斤活魚可以烤制一斤魚干,價格通常在200元以上。盡管價格不菲,且連年上漲,但青田華僑對田魚干的熱情從未減弱。

  依托“稻魚共生”系統這張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金名片,青田田魚在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時代征程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