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大國應對危機的重要基礎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許世衛 字號:【

  2020年新年來臨之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前,中國抗疫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而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沒有得到遏制,這更加突顯出我們抗疫階段性勝利的難能可貴、來之不易。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國家頂層的科學部署,在于醫護人員的艱苦奮斗,在于全體人民的共同奉獻。實踐也再一次證明,食物是災難中人們生存的最基礎需要。充分的食物保障,是中國取得各項工作勝利的堅實基礎,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大國應對重大危機的第一物質基礎。

  重大危機,意味著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況被打破,意味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侵害,意味著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秩序被打亂。國家應對和化解重大危機,常常需要組織的、精神的、物質的、經濟的以及專業技術的強大力量支撐。重大危機的最終化解,則需要造成這些危機關鍵因素的最終消除、改善或轉化。而這種改變的力量,一定是時間維度上的延伸以及這種時間延續中人們生存不可或缺的食物供給保障。這次重大疫情中,我國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保障顯現出了應對重大危機中的突出作用。

  一是為億萬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抗疫最艱難的日子,正是曾經被叫作青黃不接的春荒時節,倘若沒有充足的食物作保障,社會秩序就很難保障,但泱泱14億人口大國經受住了考驗。這次危機確好發生在我國連續16年豐收之后,到2019年,我國生產的水稻、小麥兩種口糧生產量合計達到了3.43億噸,這個生產量是20年前的1.1倍,是50年前的2.8倍,是70年前的5.5倍,這個生產量水平著實保障了國家口糧總量充裕,供應充足。與此同時,2019年我國還生產出了與居民膳食結構改善和生活水平提升緊密相關的玉米2.6億噸、蔬菜7.2億噸、水果2.7億噸、肉類0.8億噸、蛋類0.33億噸、奶類0.33億噸、水產品0.65億噸。近20億噸的農產品,使得農產品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吃飯不愁,為全國人民抗疫抗災提供了最堅實的食物基礎。

  二是為大國舉國抗疫提供了充分底氣。疫情發生后,全國農產品生產、流通、市場產業鏈面臨嚴峻考驗。一些國家從自身需要出發,進行農產品進出口臨時限制,據媒體報道,越南、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等農產品出口國分別采取限制出口大米、小麥面粉、糖、葵花籽油等措施,世界不少地方出現搶購囤積食品現象,引發世界農產品供給緊張氣氛。人們更擔心經濟欠發達國家、人口眾多國家、農產品貿易依存度高國家的糧食與食物安全。這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當然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封城封路條件下的農產品及時充足供給能力,是人們居家隔離戰勝疫情最有力的物質保障。實際上,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已經形成了符合國情的農產品生產、流通與貿易體系,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戰略引導下,糧食生產能力提升,糧棉油糖等產品市場穩定。2019年全國大米進口237萬噸,小麥進口349萬噸,分別占總供給量的1.6%和2.5%,世界危機中趨緊的口糧貿易環境,不會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大的影響。中國糧食供求總體寬松,為我國有效應對并經受重大危機考驗提供了充分底氣。

  三是為危機后社會經濟恢復提供了堅實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民收入不斷增長,既是“三農”工作的長期重點,也是危機到來時的重大工作任務。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在重要轉折關頭,都將發展好農業放在優先位置上,加強農業保產量、提質量、增效益的目標導向。這次重大疫情發生之后,全國人民邊抗疫邊復產,加強農業物資調配,加強農田生產管理,現在小麥整體長勢好于去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向好,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為疫情防控和危機后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基礎。農業是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特征的行業,兼并生產、生活、生態、健康多種功能,與其他諸多非農行業形成基礎支撐、相互促進、難分難離的天然關系。農業以生產人們生存所依賴的農產品為主要功能,突出體現了農產品供給的社會基礎性。重大危機之后,社會經濟多方面需要修復、重啟、調整、提高,和農產品及整個農業具有更多的關聯性。一是農產品生產自身適應新的需要,調整產品生產結構,為相關產業發展提升更大空間;二是將農產品供給鏈打造為適應性更廣闊和靈活的方式,應用數字技術能提升產品精準供給能力;三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將會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為社會經濟恢復過程中的擇業人員提供階段性就業機會;四是打造國際農產品貿易新環境,建設農產品貿易新途徑,能增加農產品造福更多貧窮人群的機會。充分的農產品供給以及生產經營這些農產品過程中的產業鏈形態,一定會為重大危機后的經濟復蘇、創業就業、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與保障。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