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中國蔬菜首席分析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晶針對蔬菜產業,從生產、消費、國際貿易等方面作了展望報告。
2019蔬菜市場形勢回顧
蔬菜是百姓日常生活消費的必需品和重要“菜籃子”農產品,中國蔬菜生產量占世界的50%以上。2019年,中國蔬菜生產量為71889萬噸,折商品產量55010萬噸,與上年相比增長2.2%;消費量53245萬噸,與上年相比增長1.8%;貿易順差145.39億美元,與上年相比略增0.9%;受不利天氣影響,蔬菜價格年內波動較大,全年批發均價4.23元/千克,與上年相比增長7.9%,創近10年最高紀錄。
生產供給總體充裕:據張晶介紹,2019年蔬菜生產形勢總體良好,供給有保障,但也存在階段性、局地性供給偏緊局面。全國蔬菜播種面積估計為31179.6萬畝(2078.64萬公頃),從年內變化來看,播種面積先減后增,單產水平整體偏高,全年蔬菜產量約為71889萬噸,折商品產量55010萬噸,與上年相比增加2.2%;2019年初春,南方大部分地區受持續陰雨寡照影響,北方遭受霧霾天氣,產量有所下降;入夏之后,高溫多雨天氣給蔬菜生產、采收以及運輸等帶來阻礙,疊加8月“利奇馬”臺風影響,蔬菜短期供給趨緊;11月之后,大部分地區氣候狀況較好,光照充足,沒有惡劣天氣影響,蔬菜供給較為充足。蔬菜自損率約23.5%,仍處較高水平,主要受采收處理不及時、專業化存貯設施不完善、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冷鏈物流存在短板等因素影響。
消費需求穩中略漲:從《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0-2029)》(以下簡稱“《報告》”)來看,我國蔬菜種類多,分布廣,市場供給基本實現“大生產、大流通”格局,消費需求總體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中國蔬菜總消費量為53245萬噸,繼續保持小幅增長,與上年相比增加1.8%。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蔬菜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營養化和保健化的特征,對綠色、優質產品的需求增多。近年來,“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持續向好,為居民放心消費提供了保障。2019年蔬菜鮮食消費量為22556萬噸,與上年相比增加0.8%,占蔬菜消費總量的42.4%,全年人均食用消費量161千克;加工消費量增加相對較快,與上年相比增加2.7%,占消費總量的23.2%;蔬菜損耗仍處于較高水平,損耗占比約23.1%。
貿易順差小幅增加:《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蔬菜進出口量、額與上年相比均有增加,繼續保持貿易順差態勢。2019年蔬菜出口量1163萬噸,與上年相比増長3.4%,出口額154.99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1.7%,主要是鮮冷凍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的增加,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4.1%和5.1%;進口量50萬噸,與上年相比增長2.2%,主要是干蔬菜進口量的增加,與上年相比增加9.34萬噸;貿易順差145.39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0.9%。
“我國優勢品種出口有所恢復。”張晶介紹,中國蔬菜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出口額占比達74%;歐洲和北美洲出口額占比分別為12.2%和6.9%;從出口國家和地區來看,主要出口市場有日本、中國香港、越南和韓國,出口額占比分別為14.4%、13.5%、12.9%和7.6%。出口品種格局基本不變,蘑菇和大蒜為優勢品種,其他主要品種包括木耳、番茄、辣椒、生姜、洋蔥、胡蘿ト及蘿ト等,合計出口額占比超過60%。其中,大蒜出口受國際貿易局勢走低影響,繼續保持弱行,出口量與上年相比減少7.3%,出口額與上年相比增加22.3%,但與2017年相比仍減少24.3%,尚未恢復至歷史較好水平。
蔬菜進口主要來自亞洲、北美洲和歐洲,2019年進口額占比分別為62.4%、17.7%和11.2%;主要進口來源國有印度(32.1%)、美國(16.7%)、越南(9.0%)、日本(6.3%)、泰國(4.0%)等。進口品類主要包括馬鈴薯、辣椒、胡椒和豌豆等。其中,印度進口額大增,主要是因為印度干辣椒等蔬菜品種品質好且成本低于國內。
未來10年市場走勢
從《報告》來看,未來10年,蔬菜總產量穩中有增,增速趨緩。近期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春節后出現產地蔬菜外運受阻,銷地蔬菜供給不足情況,疫情緩解后,跨區域流通逐步恢復,各產區加大生產扶持力度,蔬菜生產恢復較快。長期來看,蔬菜產量穩中有增,蔬菜播種面積擴張有限,生產成本,特別是人工成本持續走高,而單產能力難以快速提高,蔬菜產量增速將趨緩。
生產展望:蔬菜總產量穩中有增。未來10年,我國技術的進步及設施生產的發展,將陸續帶動蔬菜單產持續增加,蔬菜產量將保持小幅增長趨勢,到2020年預計產量為72661萬噸,與基期相比增加3.1%,2025年為76947萬噸,2029年為79648萬噸,以每年約1.2%的速度增長,蔬菜生產繼續向優勢產區集中,特別是華南與西南熱區、長江流域的冬春蔬菜、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北部高緯度的夏秋蔬菜黃淮海和環渤海設施蔬菜等六大優勢區域集中度進一步增強。
消費展望:未來,受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加工技術不斷進步等因素影響,蔬菜消費總量將繼續保持穩中有增態勢,預計年均增長1.6%,2020年達到53465萬噸,2025年將增至58575萬噸,2029年將達到約61598萬噸。據張晶介紹,未來10年,預計蔬菜鮮食消費年均增長2.5%,2020年消費量將達22792萬噸,占蔬菜總消費的42.6%,與基期相比增長2.4%,2025年達到25884萬噸,2029年達到28450萬噸,約占總消費的46.2%,全年人均鮮食消費量將達198千克。在蔬菜加工消費上,預計2020年蔬菜加工消費量達12375萬噸,2025年達12813萬噸,2029年達12962萬噸,年均增速為0.7%,蔬菜加工率達23%以上。飼用、種用等其他消費穩中略漲,未來10年將保持在11%以上。
貿易展望:從《報告》來看,我國蔬菜貿易繼續保持順差格局,保持一定的出口優勢。隨著中國蔬菜需求結構性轉型,蔬菜外向型加工業逐步發展,貿易活躍度提升。未來10年,預計中國蔬菜出口將繼續增加,其中,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蔬菜貿易整體偏弱,2025年預計出口量約為1514萬噸,2029年約為1544萬噸,與基期相比增長37.2%,年均增長率3.2%。從出口優勢品種來看,中國大蒜出口數量、品質和價格優勢將保持,但面臨競爭壓力較大。從出口目的地來看,蔬菜出口品種多樣化繼續提升,貿易合作更加多元。
價格展望:據介紹,未來10年,由于蔬菜供需形勢仍將在一段時期內保持整體供給寬松局面,蔬菜價格波動上漲,年均增幅小于過去10年,保持季節性和周期性波動特征。從年際變化看,蔬菜生產流通各環節人工成本持續上漲是支撐菜價上行的主要因素,而居民消費需求提檔升級,對高品質蔬菜、反季節蔬菜、特色蔬菜、加工蔬菜等價格水平相對較高的蔬菜產品需求增加,菜價整體將維持小幅波動上漲態勢。
從年內變化看,蔬菜價格依然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呈“V”形波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一季度菜價水平明顯高于往年,預計夏秋菜價恢復性下行較往年季節性下行幅度或偏大,個別品種波動較明顯。遠期來看,隨著“綠色通道”相關政策的不斷優化,“南菜北運”“北菜南運”和“西菜東調”成為常態,春提早和秋延后以及越冬設施蔬菜供給增加,有助于年均衡供給,季節性價格波動幅度收窄。隨著產地蔬菜預冷設施、批發市場冷藏設施、大中城市低溫配送中心建設,部分設施蔬菜品種可能突破生產的季節性和產地轉換的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季節性波動因素的作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