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產品出口企業如何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李 楠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國農產品出口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0年1-2月,我國農產品出口額95.7億美元,同比下降11.6%,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疫情如何影響農產品出口?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此類突發公共疫情對農產品出口涉及的生產、加工、物流、目標市場等各主要環節均造成影響。在生產加工環節,疫情防控可能會使化肥、農藥、種苗、飼料等農資難以及時分銷至農戶和生產企業手中,從而對出口產品的原料生產造成一定影響。出于疫情防控采取的人員流動限制等措施也使生產加工企業面臨人手不足、產能利用率下降等困難。在物流環節,為控制疫情采取的交通管控一定程度上導致物流不暢、運輸時間和成本增加,出口原材料和產品流轉均受到限制。在目標市場環節,疫情可能導致目標市場采取全面或有限的進口限制措施,或消費者因恐慌情緒拒絕購買疫情發生地的產品,從而形成隱性進口壁壘,進而導致進口市場需求轉移,貿易便利程度下降。

  3月初為全面跟蹤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了面向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3月初,生產加工環節,39.7%受訪企業的工人返崗率在30%以下,41.9%受訪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在30%以下;物流環節,69.9%受訪企業認為物流成本顯著上升,63.0%受訪企業認為物流受阻是當前主要困難;進口市場環節,72.8%受訪企業不同程度地面臨已簽訂單被取消的情況,14.1%受訪企業已簽訂單被取消率達50%以上。

  農產品出口企業會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疫情來襲,農產品出口企業會遇到諸多困難。在問卷調查中,68.5%受訪企業面臨成本上升,63.0%受訪企業遭遇物流受阻,52.4%受訪企業感到融資困難,48.3%受訪企業缺少工人,31.7%受訪企業遇到進口國家或地區采取限制措施。短期內,疫情防控應急措施客觀上限制了人員和物資流動,給農產品出口企業生產造成困難。出口量和利潤的下降,使企業資金回籠不暢,企業持續經營面臨較大資金壓力。

  從國際市場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持續蔓延,迫使多個國家或地區實施更加嚴格的人員流動和交通物流管制措施,包括關閉部分口岸,拒絕來自疫情國家的船舶停靠,要求健康證明,加強檢疫,隔離來自疫情國家的船舶等,形成了物流瓶頸,阻塞了深度交織的全球價值鏈。餐館停業、人們購物次數減少,降低了對新鮮農產品和水產品的需求,農產品出口面臨越來越大的外部挑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一半的以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企業認為,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困難是進口國采取限制措施,以亞洲和非洲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企業約有1/3持相同觀點,這顯示企業對疫情較重的地區和國家下一階段出口前景普遍擔憂。

  出口企業如何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

  為應對疫情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不利影響,我國政府持續發力、積極為企業出口創造有利條件。2月20日,商務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相關工作 全力支持外貿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通知》,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加大貿易融資支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全力支持外貿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月19日,商務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用好內外貿專項資金支持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工作的通知》,明確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外經貿領域予以傾斜,引導加強信貸保險支持,加大對中小外貿企業的扶持力度。

  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出口受阻時有效利用國家層面的支持政策措施進行積極應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對已運出的農產品,及時與貨運代理公司和船舶公司咨詢溝通,就可能頒布的禁令開展減損工作;在洽談新合同時,通過增加不可抗力、物權保留條款等形式,提前約定疫情可能導致的風險,盡量避免或減少因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多渠道融資,積極爭取農產品出口金融支持,充分發揮民間融資潛力;調整經營模式,嘗試出口轉內銷等措施,拓寬收益來源;及時反映目標市場國家或地區可能借疫情之名設置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積極爭取推動國家層面通過雙邊磋商等方式予以解決。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