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國家番薯地理
時間: 來源:農產品市場周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之前一段時間,國內經濟前景黯淡,國際關系緊張。我和老袁坐在帝都大西山的院落里商量應對之策。

  老袁是苦孩子出身,家里總會囤積一些干糧,防備萬一。“咱們得種一些番薯、玉米和土豆!”他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從城里搬到了鄉下住,各自的院子都有菜地,種植了蔬菜瓜果。

  廟堂高深,江湖幽遠。茶余飯后,偶爾聊聊國事、家事,還有農事。譬如:番薯這種原產于南美洲的玩意兒,為啥會成為中國人消除生存焦慮的首選之物呢?

  NO.1 番薯的際遇

  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不同方言區有著各自的稱謂:紅薯、甘薯、紅芋、番芋、地瓜、紅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

  番薯來到之前,無數中國人已經在戰亂和饑荒中淪為餓殍。

  明朝萬歷年間,在呂宋(菲律賓)經商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陳經綸父子倆,謀劃將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引進到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的家鄉。當時菲律賓為西班牙殖民地,嚴禁甘薯出境。陳氏父子將薯藤絞進汲水繩中,涂抹污泥,躲過關卡的檢查,連續航行七天,終于將此奇貨帶回到福建。

  番薯傳入中國后,顯示出強大的適應力。越是貧瘠荒涼,它越是藤蔓蔥蘢,蓬勃旺盛。番薯的畝產量能達到5000斤,是稻谷的20倍。加上“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所以迅速在閩地推廣傳播開來。

  后來江南水患,五谷不收,饑民流離。科學家徐光啟自福建將番薯引種到淞滬上海一帶,隨之向周邊的江蘇傳播,番薯成為濟世救民的寶物。

  清朝,番薯已經普及到浙江、河南、山東和華北平原。

  清乾隆時期,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先后在云貴川等西南地區開花結果,成為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因康熙乾隆時期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有人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番薯盛世”。

  目前,世界上紅薯的主產區是中國、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烏干達、印度尼西亞、越南、馬達加斯加、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巴布亞新幾內亞。沒錯,一個西方發達國家都沒有。

  從番薯看世界,中國仍然還是一個農耕文明色彩濃重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它從規模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NO.2番薯的色相

  番薯,是最具人間煙火氣的作物。

  番薯可以蒸,可以煮,可以烤,可以炸,可以焗……可以街頭小吃,也可以混跡筵席。常見的做法:番薯沙拉、油炸甘薯球、烤番薯、焗釀甘薯飯、焦糖地瓜、清炒紅苕尖。

  番薯全身是寶,嫩葉和根莖可以炒菜或當飼料,塊根可做主糧,也可加工為食品、淀粉和酒精。

  NO.3 中國哪里的番薯最好吃

  一個地方,根據風水土壤、歷史傳承、口味習慣等特性,有的追求產量,有的講究品質,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薯品種。

  大凡世間良品,日久天長總會為大眾認知:

  紅蜜薯 產自福建六鰲半島,以香、甜、糯、可口誘人著稱,是公認的又甜又好吃的地瓜。

  煙薯25 在河北、山東、河南廣泛種植的煙薯25,是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的品種,性價比很高。

  澄邁地瓜 產自海南澄邁的橋頭地瓜,屬于富硒地瓜,在市場上小有名氣。

  天目山小香薯 產自浙江臨安,具有粉、甜、香、糯四大特點,口感細膩,香味濃厚。

  連城紅心地瓜 產自福建連城,深加工的紅心地瓜干,位居“閩西八大干”之首,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成為宮廷貢品。

  竹山番薯 臺灣島內幾乎各縣市皆產番薯,其中又以彰化、南投、云林、嘉義等縣市產量較大,尤其是南投竹山的番薯質量最優。

  NO.4  跟番薯有關的生意

  每逢經濟萎靡不振,失業危機陡增,就有不少人盤算賣地瓜能否賺錢養家。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提問:自主創業賣烤地瓜,算上烤爐、煤和手推車,成本需要多少?一個月可以回本嗎?眾多的回復中,有人算了一筆賬:每個地瓜賣3元,一天能賣掉300+,利潤肯定過萬。

  只是烤地瓜的售賣地點很重要,最好選擇地鐵附近,上下班人流量大,而且他們都處于空腹或饑餓狀態下,很難抵擋烤地瓜的飄香。

  還有人論證烤地瓜多年來為什么沒有弄成門面,結論是房價高漲,扼殺了一個頗有前途的食品連鎖品牌的誕生。盡管高房價妨礙了地瓜生意,但吃地瓜長大的娃,卻搞成了宇宙第一大房地產公司:恒大集團的許家印,發達后衣錦還鄉,在河南老家專門安排了一桌憶苦思甜飯,面前的主食就是地瓜面做的黑窩頭。

  番薯不擇善惡,滋養萬眾。從番薯中,可以洞見無數或凡庸或神奇的人生。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舊社會有點骨氣的七品芝麻小官,遇到為難事兒,給自己留下的一條退路。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